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8篇
林业   1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94篇
  140篇
综合类   213篇
农作物   2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于Meta-analysis的中国北方地区免耕玉米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免耕对中国北方地区玉米产量的时空效应和影响机制,为该地区免耕的科学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北方为研究区域,以传统耕作为对照,通过检索文献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截止2017年4月共获得68篇文献和82组试验数据,将数据按照区域(东北、华北和西北)、年降水量(<500 mm和≥500 mm)、年均气温(<10℃和≥10℃)、耕作模式(平作和垄作)、种植制度(连作和轮作)、是否秸秆还田、试验年份(2000年之前、2000-2009年和2010年之后)和免耕持续年限(1-2 a、3-5 a、6-9 a和≥10 a)进行分组),利用Meta-analysis方法系统探究免耕对玉米产量的时空效应与影响因素。具体分析过程包括异质性检验、综合效应量计算、发表偏倚检验、敏感性分析、累积Meta-analysis和亚组分析(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总体上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平均增产率为3.1%(置信区间0.7%-5.5%,数据不存在发表偏倚和极端值)。2000年之前,免耕的累积增产效应不稳定(平均-0.7%-6.6%);2000年之后,免耕与传统耕作的累积产量差异逐渐由不显著变为显著。在东北地区,免耕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应(平均5.3%,置信区间1.5%-9.2%);而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免耕的增产效应不显著,分别为-2.6%-6.4%和-1.0%-6.4%。在年降水量<500 mm、年均气温<10℃的地区和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的增产率显著提高,平均分别为5.4%(置信区间1.7%-9.1%)、3.8%(置信区间0.8%-6.7%)、4.4%(置信区间1.3%-7.5%)和3.3%(置信区间0.8%-5.8%)。平作和垄作下,免耕的增产效应均不显著。2010年之后,免耕的增产效应显著提高(平均6.1%),且变幅较小(2.5%-9.7%)。随着免耕持续年限的延长,玉米增产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持续3-5 a时,免耕的增产效应显著且达到峰值(平均3.8%,置信区间1.6%-6.0%)。【结论】在年降水量较少或年均气温较低的区域,轮作或秸秆还田条件下,有利于发挥免耕的增产效应;东北地区较华北和西北地区更适宜免耕;3-5 a为较合理的免耕持续年限。  相似文献   
22.
林志强  江锦祥  徐惠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03-19704,19725
[目的]分析少免耕栽培方式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产量和经济效益等的影响。[方法]通过少免耕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试验,研究少免耕栽培对马铃薯出苗、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与常规栽培相比,少免耕栽培的马铃薯长势好,生育期长;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都有所改善,单薯重量增加,产量增加17%左右。[结论]该研究可以为探索一套适宜广东地区马铃薯少免耕种植的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按照农作物栽培要求,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利用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保护土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4.
免耕及直播密度对油菜生长、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研究免耕对油菜生长的影响,并初步了解导致免耕油菜产量降低的障碍因素,同时探讨晚播条件下免耕直播油菜的适宜直播密度.[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比较免耕和翻耕条件下土壤紧实状况及杂草发生情况的差异,以及耕作方式对油菜生长,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同时探讨免耕油菜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生长特点及其养分利用状况.[结果]免耕条件下土壤容重明显高于翻耕,整个生育期二者平均相差0.11 g·cm-3.与翻耕相比,免耕油菜田杂草生长量大,导致养分竞争加剧,杂草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为翻耕处理的1.9、2.4和2.5倍.免耕条件下整个生育期油菜的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比翻耕处理降低了18.2%、17.1%、16.4%和20.2%.在种植密度为30万株/hm2时,与翻耕相比,免耕处理油菜籽减产10.7%.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与低密度处理(30万株/hm2)相比,高密度处理(60万株/hm2)的杂草数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降低了40.5%和56.4%,而整个生育期油菜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磷、钾的养分吸收量则分别平均增加了55.3%、46.7%、53.6%和50.2%,油菜籽产量也提高了43.1%.[结论]油菜在免耕条件下会出现土壤紧实度大、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受抑以及杂草过多竞争养分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产量降低.而在晚播条件下增加直播油菜的种植密度是提高油菜籽产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中适宜的直播密度为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25.
覆草旱作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覆草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特征.[方法]在江西省余江县水稻原种场的双季稻田,设置常规水作、裸地旱作、覆草旱作、免耕裸地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5个处理.于第5年晚稻收获期,采集以上处理的耕层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与常规水作相比,覆草旱作和...  相似文献   
26.
为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2007~2008年在田林县进行了早稻免耕抛秧与秋玉米免耕(即“双免”)轮作稻草覆盖栽培模式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模式每667m^2年产量达946.23kg,其中早稻667m^2产589.76kg,秋玉米667m^2产356.47kg,每667m^2年产值1635元,每年每667m^2增加收入500元以上。本文分别对早稻免耕抛秧和秋玉米免耕栽培的技术要点进行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27.
运用直接市场评价法和间接市场评价法对免耕抛秧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免耕抛秧不养鸭种植模式、翻耕抛秧不养鸭种植模式生态系统物质生产功能、调节大气功能、节水功能、涵养水源功能、营养物质保持功能等价值进行了货币化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免耕抛秧稻-鸭生态种养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2 080.28元/hm2,比免耕抛秧不养鸭高54.83%,比翻耕抛秧不养鸭高73.92%.免耕抛秧稻-鸭生态种养模式物质生产功能价值为10 198.70元/hm2,调节大气功能价值为9 521.92元/hm2,节水功能价值为871元/hm2,营养物质保持功能价值为847.33元/hm2,涵养水源功能价值为641.33元/hm2.  相似文献   
28.
短期免耕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量化的方法研究了短期免耕对土壤有机碳库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短期免耕处理没有引起土壤总有机碳和可矿化态碳的显著变化;但在水稻孕穗期免耕极显著地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提高了可溶性碳库效率;在水稻收获时,免耕处理的易氧化态碳及其效率、微生物量碳、碳库活度、碳库管理指数是翻耕处理的1.21、1.19、1.14、1.30、1.33倍;水稻孕穗期及收获时.免耕处理土壤微生物代谢熵(qC02)显著比翻耕处理降低了0.11倍.可见短期免耕能引起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显著变化,且微生物代谢熵(qCO2)和碳库管理指数更能灵敏地指示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因而可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9.
免耕水稻氮素利用与栽培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是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革新.阐述了免耕水稻的发展现状、氮素利用和栽培调控方面的有关问题,探讨了免耕水稻栽培调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0.
免耕覆草旱作条件下水稻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免耕覆草旱作、免耕裸地旱作和免耕水作3种栽培方式对晚稻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覆草旱作水稻产量与免耕水作差异不大,但两者明显高于免耕裸地旱作。与免耕裸地旱作相比,免耕覆草旱作明显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穴总粒数。免耕覆草旱作水稻可获得与免耕水作相当的地上部干物质量。与免耕水作相比,免耕旱作显著降低抽穗期水稻功能叶叶面积。与免耕裸地旱作相比,免耕覆草旱作明显提高灌浆期水稻总根长和根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