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4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林业   1117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4篇
  75篇
综合类   462篇
农作物   54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从广东湛江引进尾叶桉组培苗 ,先种植建立采穗圃 ,然后采其嫩枝作为插条。用不同浓度的 5种生长激素处理插条、并在 3种基质上作尾叶桉的扦插育苗试验 ,经扦插生根天数和生根率的对比 ,结果表明 :不同基质间的插条生根天数存在极显著差异 ;不同生长激素浓度和育苗基质间插条的生根率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育苗基质以无菌生红土为好 ,生长激素以 1g/L桉树生长调节剂和 1g/L吲哚丁酸为好 ,插条的生根率达 90 %以上。本项技术已在元江大批量培育尾叶桉扦插苗中应用 ,且扦插苗种植后生长快 ,表明尾叶桉在元江干热河谷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树种。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巨尾桉 5个标准地连续观测资料的分析 ,结果表明 :随着伐区调查设计与实际采伐间隔时间的延长 ,巨尾桉生长率对伐区调查设计精度的影响日趋显著 ,并提出克服林木自身生长对伐区调查设计精度产生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
桉树丰产林能否获得速生、高产,除了气候、温度和土壤等立地条件和造林措施以及种苗品种等因子外,苗木扦插繁育技术也是重要因素,其中采穗母株和采穗年限的选择是关键环节.近几年,对湛江市桉树林进行了测定和调查.结果表明:与扦插苗作母株相比,组培苗作母株能扦插的穗条产量增产100%~216.6%,组培苗造林后年平均生长量增加28.5%;组培苗的苗龄超过3 a后,穗条产量和丰产林的年平均生长量均明显下降,采穗母株的采穗年限应控制在3 a以内,3 a后必须更新.  相似文献   
24.
介绍了贵州省桉树的引种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贵州省引种桉树栽培成功的限制因子是寒害,主要表现为持续时间较长的低温和凝冻气候;在贵州成功引种保存的桉树种质资源基础上开展耐寒选育,是桉树能否在贵州省扩大种植的关键技术措施;贵州省桉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地势和气候的影响,适宜规模化经营造林的面积较少,确定适宜种植区和种植规模应采取稳步推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5.
韦塔桉种源多性状综合评价及育种值的估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6个韦塔桉种源生长性状、形质性状的差异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各性状的差异极显著,种源层次各性状遗传力为68.65%~93.45%,单株层次各性状遗传力为42.20%~82.63%,呈中等至强度遗传;除干形与保存率外,生长性状与形质性状均呈紧密的正相关。4.5年生时17831种源生长最优,平均单株材积达0.08970m^3,比生长最劣的种源增加85.87%,17834种源形质指标最优,成活率与保存率最高。经综合评价,17834、17831和17835为较好种源。估算了6个种源的各个性状的育种值。  相似文献   
26.
尾叶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顶芽或茎段为外植体 ,通过 4种基本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组合的对比试验 ,筛选出最佳增殖培养基为B1+2 0mg·L-16 -BA +1 0mg·L-1NAA ,生根培养基为B2 +0 5mg·L-1ABT1号。移栽基质选择红心土。  相似文献   
27.
蓝桉全同胞家系两年两点的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 :树高、胸径在年度、地点、组合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材积在年度和组合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年度和地点间的交互作用达极显著水平 ,地点和组合间交互作用也达到显著水平 ,在优良杂交组合的推广中需要考虑组合的适应区域。树高、胸径、材积 3个性状遗传力在 0 2 0 5范围内 ,表明这 3个生长性状受弱度—中度遗传控制。将参试的杂交组合 ,根据树高表型值和遗传稳定性分成 4类 ,选出了二者表现皆优的部分组合作为优良家系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8.
整地施肥对尾叶桉生长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整地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全垦,带垦和穴垦3种整地方式及施肥对尾叶桉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没有显的影响,这3种整地处理加上施肥,对促进尾叶桉生长均能取得理想的效果,5年生材积,施肥是不施肥的9.8倍,全垦和带垦整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林木的生长,但在贫瘠的立地上,加施肥料才能达到速丰产经营目的,整地和施肥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施肥对尾叶桉的促进作用可延至5年以后。  相似文献   
29.
本文对1986年所引种的13种桉树的叶片结构进行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属两面叶的有9种,等面叶的有4种;根据角质膜与表皮、栅状层与海绵层厚度比值、主脉中柱与主脉横切面积比值以及3项比值的平均值为指标,结合各自结构特点,把13种桉树对光、水变化的协调适应程度分为3个层次:(1)柠檬桉、白桉、赤桉和窿缘桉其叶片各组织对旱、寒、风和强光照的协调适应较强;(2)巨桉、昆士兰桉的角质膜与表皮比值、尾叶桉栅状层与海绵层比值均较高,适于一定水肥条件生长;(3)粗皮桉、小果灰桉3项比值最低,抗逆性较差,最差为托里桉和斑叶桉。  相似文献   
30.
A study was conducted in coastal Andhra Pradesh to evaluate current practices and suitability of coastal sandy soils for raising tree plantations. Poor soil moisture reten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oils make irrigation an essential, but costly silvicultural practice for obtaining desirable establishment and growth. Saline ground water is the only available source of irrigation. Its use seems safe and successful in such soils. The farmers have adopted a specialized manual splashing technique (Doruvu) of seepage pits for irrigating tree plantations in their establishment phase. This technique was observed to be well suited to the sandy soils.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and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were the two most popular species being afforested. E. camaldulensis is also in an introduction phase. Comparison of growth performance and biomass accumulation by C. equisetifolia and E. tereticornis plantation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showed the former to b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latter. Build up of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was also found to be markedly more in comparable C. equisetifolia plantations than those of E. tereticornis. Similarly, the blanketing influence of C. equisetifolia plantations was observed to modify soil temperature extremes considerably more than in the case of E. tereticornis. The findings, indicated a vast scope for utilization of coastal sandy soils for afforestation with the successful use of saline ground wa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