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26篇
  4篇
综合类   177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基于烤烟中性致香物质的烤烟香型判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11个主要产烟省61个C3F烟叶为材料,测定不同香型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并以24种中性致香物质为指标,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不同香型烤烟样品进行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结果表明,中间香型中性致香物质总量最高[(467.562±96.188) μg/g],浓香型其次[(417.115±113.166) μg/g],清香型最低[(377.267±56.677 )μg/g],中间香型烤烟中有13种物质含量最高,浓香型有8种,清香型仅有2种。共有10个中性致香物质指标(β 大马酮、6 甲基 5 庚烯 2 酮、己醛、3 氧代 α 紫罗兰醇、苯甲醇、吡咯、苯乙醇、芳樟醇、新植二烯、巨豆三烯酮)进入判别函数,并建立判别模型。用自身验证法和交互验证法对原样品进行回判,其回判准确率分别为93.44%、88.52%;采用该模型对其余22个样品分别进行预测,3种香型(浓香型、中间香型、清香型)烤烟预测样本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88.89%、100%和85.71%。可见,该方法判别效果较好,可以实现对烤烟香型的快速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182.
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的电热式温湿自控烤烟箱对烟叶进行了高温、低温、低温拉长变黄等3种不同的烘烤处理,对各烘烤条件下烟叶中H2O2、O2^-、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GSH)动态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烘烤中烟叶水分不断散失,O2^-、H2O2、MDA和谷胱甘肽的含量,在0-24h期间均呈现缓慢上升,24-48h急剧上升的趋势,其中O2^-、H2O2、MDA含量变化在48h后趋于平缓;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反。就不同烘烤条件而言,低温条件下活性氧和GR的变化幅度最大,低温并拉长变黄时间次之,高温下最小。  相似文献   
183.
为明确烘烤过程中上部烟叶烘烤质量动态形成规律,为浓香型烤烟调制关键技术研究和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提供理论依据,以上部叶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密集烘烤过程中颜色参数、色差值和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叶片各颜色参数变化主要集中在鲜样至38℃之间,38℃之后变化趋势减缓;叶片正面颜色参数与反面颜色参数变化基本同步;主脉各颜色参数在鲜样至42℃结束前变化趋势缓慢,42℃之后变化加剧。各颜色参数差值均在54℃以后逐渐变小。相关分析表明,主脉各颜色参数与淀粉、总糖、还原糖、蛋白质、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相关性均不显著,但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相关性较好。叶片L*值、a*值和H值与各化学成分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C*值只与叶绿素类物质显著相关,b*值则与各化学成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4.
为了评价不同烟区标准密集烘烤工艺的烘烤效果,以5个烟区(安徽、河南、湖南、四川、贵州)中部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烤烟的外观质量、内在化学成分、经济效益以及评吸质量,建立了基于灰色统计的密集烘烤工艺评价模型.结果表明,5个烟区标准烘烤工艺的烘烤效果均达到中等水平,其中安徽、湖南、贵州烟区的烘烤工艺处于第1灰类.5个烟区烘烤工艺水平均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185.
[目的]探讨密集烘烤过程中烤烟上部叶淀粉颗粒结构、特性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为合理调控上部烟叶淀粉含量、提高上部叶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理化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烘烤过程中上部烟叶淀粉酶活性、酶解力与颗粒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烘烤过程中,烟叶中淀粉含量变化主要在变黄期,淀粉酶活性呈双峰曲线变化。淀粉颗粒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鲜烟叶中淀粉颗粒主要为圆球形和长圆柱状,个别呈不规则形状,颗粒表面有明显的凹槽内陷和层状结构;烘烤过程中,变黄期大量淀粉颗粒表面出现层状结构,长圆柱状淀粉颗粒大量减少;烘烤结束,烤后烟叶中几乎没有长圆柱状淀粉颗粒。鲜烟叶颗粒长轴平均粒径为3.21μm;烘烤过程中淀粉颗粒长轴平均粒径整体上呈逐渐增大的趋势,38和42℃增加明显,42℃结束淀粉颗粒粒径增幅60%以上,47℃以后变化差异不明显。烟叶中淀粉的酶解力在烘烤过程中的变化是先增大,在38℃时达到峰值,然后降低。[结论]密集烘烤过程中变黄期是烤烟淀粉降解、颗粒结构、特性变化的关键时期,通过调控变黄期的烘烤环境条件对改善上部烟叶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6.
为优化密集烘烤工艺和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以上部烟叶为试验材料,对密集烘烤定色期不同升温速度对其化学成分可用性与外观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密集烘烤过程中,适当降低定色期升温速度能明显改善上部烟叶的化学成分可用性,明显改善烟叶的烤后外观质量和提高烟叶品质,其中以处理T2(42~47℃以1℃/2 h升温,47~54℃以1℃/2 h升温)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7.
研究烟叶密集烘烤前进行的不同处理对烟叶在烘烤过程中主要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的影响,试验设鲜烟叶烟梗划开(T1)、鲜烟叶背面烟梗剔除(T2)和常规烟叶烘烤(CK)3个不同处理,利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的电热式温湿自控密集烤烟箱对烟叶进行烘烤。结果表明:在烘烤过程中,各个处理中水分、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淀粉等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丙二醛含量、苯丙氨酸裂解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脂氧合酶活性则先上升后下降,而淀粉酶活性呈现双峰曲线。T2处理烟叶中的水分、类胡萝卜素、丙二醛、淀粉酶活性等含量和脂氧合酶活性均高于T1处理,而其叶绿素含量、淀粉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低于T1处理。T2处理的烟叶在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质量方面均优于T1处理。T2处理能够很好地调控烟叶中水分和各种酶活性的变化,使细胞氧化还原反应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使叶绿素和淀粉充分降解,又能避免酶促棕色化反应的发生,能进一步改善烟叶品质和优化密集烤房增香工艺。  相似文献   
188.
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烤烟上部叶是卷烟叶组配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上部叶工业卷烟可用性较低,因此提高烤烟上部叶的质量和可用性是烤烟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农业措施、成熟采烤、烘烤工艺等3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亟待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9.
装烟密度对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烤烟中部叶为材料,研究密集烘烤装烟密度对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致香物质含量、新植二烯和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含量随装烟密度的增加而提高,高密度处理中性致香物质含量、新植二烯和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含量分别较低密度处理高12.48%、18.46%、24.27%;高装烟密度处理能促进棕色化反应产物的积累,但会明显降低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总含量;低装烟密度有利于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充分转化形成;中密度装烟(T2)条件下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含量较其他处理高.  相似文献   
190.
 对不同外形烤烟鲜烟叶的组织结构和防御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外形的鲜烟叶的组织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防御酶活性各不相同。其中,黑褐色烟叶组织结构致密,防御酶PPO,POD和SOD活性最小,MDA活性最大;黄绿相间烟叶的防御酶POD和SOD活性最大;卷曲烟叶的组织结构非常疏松,防御酶PPO活性最大,而MDA活性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