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9篇
  12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65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11.
2005年青海省天然草地牧草长势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青海省气象局在全省设立的具有代表性的22个牧草生态监测点从5月~9月份的监测数据,并结合EOS/MOD IS卫星遥感监测模式,对2005年青海省天然牧草长势进行了动态的监测与评价。根据8月下旬大部分牧业区牧草地上生物量处于峰值期的地面监测,22个监测点的围栏内处于自然生长未被牲畜踩食状态的牧草与2003~2004年相比,平均产量增加了780kg/hm2,增加幅度为23.8%,牧草高度平均增加了4.7cm,覆盖度增加了2.5%。尤其是环青海湖牧区牧草长势最好,平均产量增加了110%,平均高度增加了19cm,覆盖度增加了12.0%。全省大部分牧业区的牧草产量达到丰年标准。监测与评价结果可为青海省的政府和畜牧生产部门对牧业区的越冬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2.
高寒沼泽湿地土壤湿度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青藏高原隆宝滩高寒沼泽湿地进行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应用统计学成对数据的t检验方法,定性研究围栏封育(EN)、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自由放牧(GU)5种放牧处理对不同深度土壤湿度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牧压强度的增加,影响湿地土壤水分含量的显著性也增强。EN和LG、MG处理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各个层次都不显著;HG对LG和MG的差异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 GU和HG处理的影响最为显著,从土壤表层到50 cm深度,均表现为LG>GU、MG>GU、HG>GU、EN>GU和EN>HG、LG>HG。自由放牧和重度放牧加大土壤水分的蒸散,导致湿地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加速湿地退化。合理有序的放牧活动是减少湿地土壤水分蒸发,减缓湿地退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3.
冬小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遥感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前人对叶绿素含量监测方法不足的基础上,利用TM(Thematic Mapper)遥感影像探讨了估算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可行性。并基于遥感变量与地面实测叶绿素相对含量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建立了冬小麦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遥感定量估算模型,为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冬小麦的长势监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4.
利用MODIS资料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Ts),构建NDVI-Ts特征空间,依据该特征空间设计的温度植被旱情指数作为旱情指标,对青海省东部浅山农业区2004年7月上旬的旱情进行了动态监测,同时利用各气象台站实测的地面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法对青海高寒区进行干旱动态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5.
2003年春季,全省大部分牧业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有利于天然牧草的返青及返青后的生长发育;夏季,牧业区降水偏多,气温偏高,雨热配合较好,气候条件对天然牧草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牧草长势良好,为牧草丰收奠定了基础。根据卫星遥感监测和地面观测资料,2003年全省大部分牧业区属于平偏丰年景,其中,海南、玉树、果洛地区的牧草覆盖度在45%~100%、产量在735~7665kg/hm^2之间,属丰年年景;海北地区的牧草覆盖度在54%~88%、产量在600~6030kg/hm^2之间,属平年年景;黄南地区的牧草覆盖度在75%~93%、产量在2235~7155kg/hm^2之间,长势较差,属平偏欠年景。  相似文献   
116.
江河源地区草地植被变化特征及水土保持功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青海省江河源地区河南、曲麻莱、甘德3个牧业气象观测站1995-2004年的定位观测资料,从牧草生育期、高度、产量和种群结构4个方面分析了青海江河源地区的草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牧草的返青期和枯黄期发生变化,使得江河源地区的牧草生育期延长了3~5 d.综合分析江河源地区牧草高度、产量和种群结构发现,长江源区的曲麻莱牧草退化趋势和程度较小,而河源区的牧草均呈现一定的退化趋势,尤以河南显著.通过分析由植被覆盖度换算得出的草地水土保持系数发现,从东往西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低值区出现在玉树州的治多县,高值区出现在黄南州的河南县.久治县、班玛县、甘德县、河南县和泽库县草地水土保持功能较好,治多县为差区,其他地区为较差区.  相似文献   
117.
利用ADMS大气污染扩散模式对西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方案拟建项目污染源对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了基础资料的选取、方案设定及比选。结果表明该河谷地带受地形影响表现出全年逆温天数多,逆温层较厚,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特征。地形对园区污染物在主导风向下由北川河河谷扩散至湟水河河谷地带有一定的影响,区域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形成非常特殊的风场和温度场。通过污染扩散模拟结果表明:两个方案的调整对西宁市环境空气的影响差别不大。该园区优选规划方案实施后,区内污染物对西宁市市区有一定的贡献,但贡献率较小。受地面风向的影响,夏季各污染物对市区的贡献较冬季大。规划总体上不会影响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将保持在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118.
长江、黄河源区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分布在长江、黄河源区的3个牧业气象试验站11~17 a土壤资料和降水资料,采用Surfer8.0、Excel等软件绘制了土壤储水量等值线图、距平图等,计算了降水量与土壤储水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展开分析。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源区自东向西土壤储水量空间变化由湿到干,土壤储水量呈逐渐减小趋势;0~5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垂直变化在甘德、河南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减小,曲麻莱表层、深层小,中层大;甘德土壤储水量季节变化比较稳定,河南、曲麻莱解冻后、封冻前2~3旬内旬变化幅度在9 mm以内,其余时间在3 mm以内;3站年平均储水量年际变化分2000年以前正负相间期、2000~2003年负距平居多期和2003年以后正距平期等3个阶段,其中年际变化河南站最大,曲麻莱站次之,甘德站最稳定;降水与土壤储水量呈正相关的结论说明,长江、黄河源区土壤水分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119.
为探索青藏高原东北部退化草地的科学恢复途径,以刚察县中度退化的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在生长末期开展“3414”肥料效应实验,研究了不同配比氮、磷、钾施肥方案对退化高寒草原中各功能群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影响,建立肥料效应模型,力求寻找使退化草地恢复的最佳施肥比。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提高禾草类、杂草类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禾草类和杂草类生物量随氮肥施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磷肥和钾肥并无此规律性的变化。另外,禾草和杂草作为该退化草地的主要功能群,对草地总生物量的贡献率很大。  相似文献   
120.
黄河源头高寒草甸夏季土壤水热特征及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青藏高原玛多县2010年6-8月夏季每天24个时次的土壤温湿度、热通量资料,分析了黄河源头高寒草甸夏季土壤温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相互作用、土壤温度和热通量的关系;利用Penman公式计算了日蒸散量,分析了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河源头高寒草甸土壤湿度在夏季各月的日变化上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各月、各土层土壤湿度的变化基本一致;各层土壤湿度最高平均值为17.58 m3/m3,出现在7月4日,最低平均值为6.83 m3/m3出现在8月9日;6-8月10 cm土壤湿度最大平均值为15.26 m3/m3,出现在16-17时、最小平均值为14.49 m3/m3,出现在8时;30 cm土壤湿度最大平均值为15.56 m3/m3,出现在22时、0时,最小平均值为15.32 m3/m3,出现在11-13时;夏季各月土壤温度在各层变化趋势一致,土壤温度的梯度变化对土壤湿度变化有很大影响;各层土壤温度最高平均值为17.59℃,出现在7月底8月初,最低平均值为4.57℃,出现在6月1日;通过对土壤温度和热通量的分析,得出:6-8月10和30 cm土壤热通量变化呈正弦曲线,10 cm土壤热通量震荡明显,最大平均值为67.35 W/m2,最小平均值为-21.62 W/m2,而30 cm土壤热通量变化相对平缓,最大平均值为21.33 W/m2,最小平均值为-2.73 W/m2;土壤温度的变化较土壤热通量变化滞后,当土壤热通量下降的时候,土壤温度也在下降;当热通量负值的时候,下层土壤释放热量,是热源;当为正值的时候,下层土壤吸收热量,是热汇。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中得出,对日蒸散量影响显著的气候因子为风速,相关系数为0.8,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日蒸散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