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1篇
综合类   49篇
水产渔业   67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了解音响驯化技术对南海北部真鲷(Chrysophrys major)幼鱼的驯化效果,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200Hz方波连续音对体长4.4~6.6 cm的真鲷幼鱼进行连续8 d音响驯化,结果表明:对照组(无音响驯化组)真鲷幼鱼试验期间在水池中随机分布,试验组(音响驯化组)真鲷幼鱼在驯化期间出现次数最大的区域逐渐向声源靠近。驯化期间试验组真鲷幼鱼的反应时间逐渐缩短,驯化第4天后反应时间无明显变化,驯化全过程反应时间均快于对照组;驯化期间聚集时间逐渐缩短,驯化第4天后聚集时间无明显变化,从第3天起快于对照组;停留时间从第3天增加明显并远高于对照组;聚集率呈逐渐增加趋势,第4天后聚集率无明显变化,整个驯化过程,试验组聚集率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200 Hz方波连续音对南海北部真鲷幼鱼具有明显的驯化效果,且在驯化4 d后真鲷幼鱼即可建立明显的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102.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500 Hz方波连续音对体长范围为4.4~6.6 cm的南海真鲷(Chrysophrys major)幼鱼连续进行8 d音响驯化研究,试验数据利用Origin软件的Gaussion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试验鱼在水池中随机分布,试验组试验鱼在驯化第1天至第8天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分别距离水池中心点105.40 cm、93.51 cm、88.04 cm、83.40 cm、71.86 cm、83.06 cm、83.23 cm和96.85 cm。试验组反应时间从第5天起缩短趋势已无明显变化,一直处于最短状态,驯化第2天开始低于对照组;聚集时间第4天起缩短趋势变化不明显,一直处于最短状态,驯化全过程低于对照组;停留时间第5天起增加趋势变化不明显,均处于最长时间,驯化全过程高于对照组;聚集率在第4天起达到最佳,驯化全过程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500 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幼鱼具有良好的驯化效果,并且在驯化5 d后即可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103.
大亚湾海洋牧场低碳渔业生产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基于人工鱼礁为构建主体的大亚湾海洋牧场为研究实例,以2007年4月和2009年5月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海洋牧场在资源养护和提高海域碳汇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型海洋牧场建设提高了海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以及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渔业资源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的数量增加。根据海域叶绿素浓度的提高进行计算,海洋牧场建设使海域碳汇增加了937.40kgC,相当于3.44tCO2。如果同时考虑通过渔业生物收获从海域中移出碳而增加的海域碳汇能力,则其起到的海域碳增汇能力将更高。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海洋牧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渔业生产模式,有利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也是生物碳汇扩增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04.
基于2004年3月本底调查和2007年5月以及2010年8月跟踪调查的结果,对雷州乌石人工鱼礁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投礁后2007年和2010年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种类数分别是投礁前的1.50倍和2.15倍;对比区海域游泳生物种类数分别是投礁前的1.27倍和2.00倍。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是投礁前的2.13倍和3.00倍;对比区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是投礁前的0.46倍和1.96倍。投礁后,礁区和对比区海域的Pile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均明显高于投礁前。投礁后,礁区和对比区海域鱼类成为第一优势种类群,在礁区还新增了一些经济种类。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礁区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群落结构变得复杂而稳定,渔业资源增殖效果和生态经济效益提升已有良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深圳大鹏半岛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方法]通过分析2015年11月深圳大鹏半岛海域的拖网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进行了划分,并比较了各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种等结构特征。[结果]大鹏半岛海域渔业资源资源量略有下降,可将其划分为3个区域,其中位于北部海域的区域资源密度最高,但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最低;位于南部海域的区域具有较低的资源密度及较高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中部海域的区系均处于中间水平。[结论]大鹏半岛海域秋季渔业资源逐渐衰退,应针对各群落特点进行生态修复。研究结果可为大鹏半岛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明确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时空和季节变动与海洋环境的关系,为我国南海北部渔业资源的科学评估和有效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粤西海域夏季(8—9月)和冬季(1—2月)灯光罩网渔船生产监测资料及卫星遥感数据,其中卫星遥感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Chla)和海面风场(Sea surface wind,SSW),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渔场重心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粤西海域冬季SSW高、SST低、Chla高,夏季SSW低、SST高、Chla低.在冬季,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主要分布在东经111°30′~113°、北纬20°30′~21°30′、Chla 0.3~2.0 mg/m3、SST 19.0~23.5℃的海域,其中较高的标准化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Standardized catch per unit effort,SCPUE)(1.0~2.0)主要分布在Chla 0.4~1.0 mg/m3、SST 20.5~23.0℃的海域.在夏季,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主要分布在东经111°45′~113°45′、北纬20°30′~21°、Chla 0.1~1.0 mg/m3、SST 28.9~29.5℃的海域,其中较高的SCPUE(2.0~4.0)主要分布在Chla 0.2~0.5 mg/m3、SST 28.9~29.4℃的海域.相对于冬季,夏季粤西海域灯光罩网渔场重心发生东移,渔场经度重心季节变化范围约1°.[结论]粤西海域渔业资源呈夏季高、冬季低的变化趋势,且从冬季到夏季其渔场经度重心约东移1°,主要与琼东—粤西上升流、粤西沿岸流及主要捕捞种类(鲹科鱼类)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密度胁迫对黑鲷鱼苗运输存活率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运输密度,为黑鲷科学运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体长9.0~11.7 cm的健康黑鲷鱼苗490尾,共设5个密度组(D1、D2、D3、D4和D5),每袋对应装入黑鲷鱼苗10、15、20、25和30尾,采用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方式,运输时间2 h 45 min,分别于运输后0、6、12、24和48 h共5个时间点取样检测,对比不同密度运输后黑鲷幼鱼鳃丝Na+/K+-ATPase酶(NKA)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总蛋白(TP)、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采用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方式,各密度组的黑鲷鱼苗存活率均为100%,运输后恢复48 h的存活率仍为100%.经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2 h 45 min后,各密度组黑鲷鱼苗鳃丝组织中的NKA活性显著低于运输前水平(P<0.05,下同),肝脏组织中的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运输前水平,但三者均在恢复12 h后达到峰值;肝脏组织中的MDA含量整体上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除D1组外其他密度组的MDA含量均在恢复6 h后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恢复48 h后D1、D2、D3和D4组的MDA含量基本恢复到运输前水平;肝脏组织中的TP含量显著低于运输前水平,恢复48 h后其含量明显升高,但仍低于运输前水平;肝脏组织中的LDH活性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D1、D2和D3组的LDH活性整体上呈逐渐降低趋势,D4和D5组的LDH活性则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结论]密度胁迫对黑鲷鱼苗运输存活率无影响,但其免疫酶活性及代谢能力均受影响,需在运输后暂养48 h才开始或基本恢复到运输前水平.在实际生产中,采用塑料袋充氧密封运输且运输时间不超过3 h时,以每袋装20~25尾9.0~11.7 cm规格的黑鲷鱼苗为宜.  相似文献   
108.
基于侧扫声纳方法的框架式人工鱼礁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应用侧扫声纳技术评估已建人工鱼礁工程建设质量的可行性,于2017年4月应用侧扫声纳技术对已建1年的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区进行现场勘测,随机选取AR1与AR2 2种人工鱼礁各15个,通过分析软件处理侧扫声纳实测数据,可获人工鱼礁的高度、沉降量、礁体布局等状态信息。结果显示,勘测礁区AR1型礁体高度为3.74~4.76 m,平均为4.44 m,沉降率为13.52%~32.20%,平均为19.20%;AR2型礁体礁体高度为2.57~3.45 m,平均为2.85 m,沉降率为13.67%~35.75%,平均为28.66%。截至调查时间为止,2种混凝土礁体结构较完整,个别礁体倾倒,实际礁体布局与预设布局有一定偏差。2种礁体沉降度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种礁体在投放海区的抗沉降能力差异显著,AR1型礁体抗沉降能力优于AR2型礁体。  相似文献   
109.
基于2013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柘林湾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柘林湾甲壳类资源密度、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并对甲壳类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甲壳类资源密度变化范围为30.094~199.048 kg·km~(–2);甲壳类出现53种,隶属于2目13科22属,主要优势种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宽突赤虾(Metapenaeopsis palmensis)、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和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等;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2.31~3.03,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55~0.8,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1.55~3.29。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柘林湾海域甲壳类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各季节典型种主要有口虾蛄、断脊口虾蛄(O.interrupa)等,分歧种主要有口虾蛄、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等。典范对应性分析表明,影响柘林湾海域甲壳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水温、p H和溶解氧。  相似文献   
110.
不同季节江蓠脱落物对大型海藻场上覆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实验室模拟野外环境,研究了不同季节温度下江蓠(Gracilaria confervoides)腐烂对上覆水溶解氧(DO)和营养盐浓度的影响。根据广东沿海气候特点设计春秋20℃、夏28℃、冬15℃3个对照组,海水平均流速为0.24 m·s-1。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DO逐渐下降,DO浓度与加入江蓠质量呈负相关关系;江蓠腐烂分解使上覆水总氮(TN)、总磷(TP)浓度先增后减,铵态氮(NH+4-N)与亚硝态氮(NO-2-N)、硝态氮(NO-3-N)浓度同步出现峰值,磷(P)元素的释放早于氮(N)元素;冬季(15℃)和春秋季(20℃)时,NO-2-N和NO-3-N浓度均随江蓠丰度的增加而增大,夏季(28℃)则相反,海藻加入的质量同时影响NH+4-N、NO-2-N、NO-3-N和活性磷(PO3-4-P)的峰值浓度,海藻质量与营养盐浓度呈正相关;低温条件下N、P元素营养盐浓度在上覆水中累积均超过高温条件。研究大型海藻脱落物在不同季节里水解后对上覆水的影响,可为大型海藻增殖密度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