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7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林业   32篇
农学   222篇
基础科学   5篇
  115篇
综合类   725篇
农作物   160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463篇
园艺   105篇
植物保护   8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选择57日龄健康黄羽肉鸡24只,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2只。A组饲喂基础饲粮;B组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基础上通过饮水方式每只每天添加2g谷氨酰胺,进行为期7d的代谢试验。结果表明,谷氨酰胺能显著提高黄羽肉鸡饲料的表观代谢能、饲料净蛋白利用率(P<0.05),显著降低黄羽肉鸡血清尿酸的含量(P<0.05)。  相似文献   
102.
大麦幼苗叶片脯氨酸代谢及其与耐盐性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 0~ 30 0mmol·L-1NaCl浓度范围内 ,大麦叶片内催化脯氨酸 (Pro)合成的关键酶吡咯啉 5 羧酸合成酶 (P5CS)、精氨酸酶、鸟氨酸转氨酶 (OAT)和谷氨酸脱氢酶 (GDH)的活性均明显提高 ,脯氨酸脱氢酶 (ProDH)活性略有下降 ,与之相对应 ,叶片内Pro含量上升 4~ 11倍。 2 0 0mmol·L-1NaCl以下浓度处理 ,Pro合成主要是通过谷氨酸 (Glu)途径(关键酶为P5CS) ,2 0 0mmol·L-1以上NaCl胁迫下鸟氨酸 (Orn)途径 (关键酶为OAT)受激。ΔGR/ΔNaCl (每提高单位NaCl浓度时植株生长速率的下降值 )可以代表植物的耐盐性 ,植物耐盐性越强该比值越小。统计表明 ,大麦ΔGR/ΔNaCl与叶片ΔPro/(Arg +Glu)·Δ1/NaCl (每提高单位NaCl浓度时叶片内Pro/(Arg +Glu)的上升值 )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与一定浓度NaCl处理下叶片K+ /Na+ 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说明盐处理后Arg和Glu向Pro的转化有利于大麦耐盐性的提高。在 10 0mmol·L-1NaCl处理时 ,ΔGR/ΔNaCl值与Pro对植株渗透势的贡献呈显著负相关 ,说明盐胁迫下Pro积累具有渗透保护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研究拟克隆薰衣草DXS基因,并分析其表达,为揭示该基因在调控薰衣草萜类物质合成中的分子机理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以薰衣草杂花为试材,同源克隆薰衣草DXS基因,进行基因序列分析、表达量比较和原核表达。【结果】 (1)薰衣草DXS基因开放阅读框长为2 181 bp,编码由72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序列;薰衣草DXS蛋白等电点为6.57,分子量约为78.39 KDa,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与狭叶薰衣草、冬凌草、毛喉鞘蕊花的DXS蛋白亲缘关系相近;(2)DXS基因在杂花花器官的衰败期表达量最高,在法国蓝花器官的盛开期表达量最高,DXS基因在杂花花器官五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均高于法国蓝;DXS基因在杂花花萼中表达量最高,在法国蓝雄蕊中表达量最高,DXS基因在杂花花器官5个不同组织表达量均高于法国蓝(雌蕊、雄蕊除外);(3)在37℃、IPTG 0.8 mM条件下诱导4 h后,DXS蛋白表达量最大。【结论】 DXS基因表达量与薰衣草精油产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4.
以强筋型小麦郑麦9023、中筋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型小麦豫麦5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类型小麦籽粒灌浆期碳水化合物、淀粉及其组分含量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小麦籽粒灌浆期的蔗糖含量均随灌浆进行呈降低趋势,葡萄糖含量在灌浆前期亦呈逐渐降低趋势。郑麦9023以花后6 d籽粒果糖含量最高,而后逐渐降低;豫麦50和温麦4号籽粒的果糖含量亦在花后6 d达到峰值,之后迅速降低,至花后24 d时略有升高,而后又迅速降低。郑麦9023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6和18 d,且第1个峰值显著高于第2个;而豫麦50和温麦4号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花后12 d。随着灌浆的进行,不同类型小麦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且豫麦50明显高于郑麦9023和温麦4号。不同类型小麦籽粒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P)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3类小麦AGPP活性的峰值均出现在花后18 d,UGPP和SSS活性的峰值,温麦4号分别出现在花后12和18 d,豫麦50和郑麦9023则分别出现在花后18和12 d。  相似文献   
105.
谷氨酰胺合成酶植物基因工程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概述了通过植物遗传操作分别增强细胞质型谷氨酰胺合成酶(GS1)和叶绿体型谷氨酰胺合成酶(GS2)在植物叶片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和叶绿体中的表达水平以提高植物氮素利用率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6.
选用(28±1)d断奶和平均体重为(6.16±0.13)kg的长白×约克夏仔猪96头,按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6个处理,试验日粮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浓度为0%、0.3%、0.6%、0.9%、1.2%和1.5%的谷氨酰胺。试验期21d。结果表明,随着谷氨酰胺的添加量增加,仔猪血中红细胞、血小板数目逐渐增加,而白细胞、嗜酸白细胞数目逐渐减少。且随着断奶后时间的延长,仔猪自身免疫力和合成谷氨酰胺能力的加强,这种影响逐渐减小,到断奶后第21天,处理组间各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谷氨酰胺的最佳添加剂量为1.2%。  相似文献   
107.
非洲菊苯基苯乙烯酮合成酶CHS基因表达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苯基苯乙烯酮合成酶 (chalconesynthase ,CHS)是植物体内花色素苷等类黄酮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 .有关该酶特性及其基因表达调控在花发育过程中已有一些研究 ,大多集中于矮牵牛、金鱼草等模式植物[1] ,而对非洲菊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花卉研究较少 .非洲菊花序结构复杂 ,是研究花发育、花色素苷合成及花色素苷基因表达调控的理想材料 .非洲菊的头状花序可分为 3种类型的花 ,其最外层花 (rayflorets,Rf)大且色泽鲜艳 .本研究以非洲菊Rf为试材 ,提取不同发育时期Rf的总RNA ,通过测定花色素…  相似文献   
108.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3个不同筋力(强筋、中筋、弱筋)冬小麦品种子粒灌浆过程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3个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小麦品种的AGPP,SBE和强筋品种的SSS酶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花后20d达到峰值;中筋和弱筋品种的SSS酶活性则呈双峰曲线,花后10d和20d分别有两个峰值,且第2个峰值显著高于第1个峰值.表明强筋品种子粒中淀粉合成酶底物含量丰富,淀粉合成可能比较活跃,而中筋和弱筋品种子粒中支链淀粉合成可能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109.
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重组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为了研究在大肠杆菌BL2 1(DE3)中重组蛋白的表达特点 ,探讨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时可溶性蛋白与包涵体出现的特点 ,从表达载体中表达了植物ACC合成酶 .经SDS PAGE电泳与双波长扫描分析 ,确定目的蛋白随表达时间、菌液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其最佳表达时间为 2 5h ,菌液密度OD6 0 0 为 0 6 ,IPTG的最佳浓度为 0 6mmol L ,此时目的蛋白含量占全菌蛋白含量之比最高 .植物ACC合成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时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 ,未能检测到可溶性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0.
采用水培方法测定了不同形态氮素下4个品种水稻(汕优63、扬稻6号、泗优917、农垦57)的生长量及其水稻苗期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结果表明,1 mmol&#183;L-1 NH+4培养下,水稻生长无明显差异,而1 mmol&#183;L-1 NO-3培养28 d后,各品种水稻生长差异显著,其中,扬稻6号生长最优,农垦57最差;籼稻体内的NRA和GSA比粳稻更高,其中籼稻叶片的NRA比粳稻高出58.7%, GSA高出34.6%,籼稻根系GSA是粳稻根系的3.2倍,说明籼稻对NO-3的吸收利用优于粳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