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1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58篇
林业   18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27篇
  270篇
综合类   571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21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characterize constituents of phosphorus(P)fractionation as well as reciprocities among factors in sediments of a freshwater shallow lake. [Method] Surface sediment was discretely sampled at 24 sites through Van Veen grabs. Based on a modified sequential extraction scheme, P fractionation was determined as Fe/Al bound P(Fe/Al-P), Ca bound P(Ca-P), solute and reductive P(S/R-P) and organic P(OP). Curve estimation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were employ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 Total P(TP) content ranged from 443 to 774 mg/kg. Inorganic P(IP) was the major component of TP,of which Ca-P was dominated with an average of 51%±9.7%. Average contents of P fractionation were in the following order: Ca-P(51%) OP(29%) S/R-P(8%) Fe/Al-P(7%). The molar ratio of Fe to P was 11- 20, close to the threshold value of P leaching. [Conclusion] In freshwater shallow lakes, IP and Ca-P were prone to be relatively high, whereas Fe/Al-P was low compared with deep lakes. Occurrence of spatially monotonic gradient indicated the primary causation of anthropogenic sources. Imminent sediment P liberation was also expected. Close associations among TP, Fe/Al-P and Ca-P, implying that anthropogenic P was mainly bound to metals in particulate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of TOC and P fractionation highlighted endogenous mechanism and authigenic origin in sediments.  相似文献   
102.
选择海口市美舍河城区段的11个沉积物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r、Ni、As、Cd的含量较高,城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可能导致Cr、Ni、Cd、Cu、Zn在河流沉积物中发生叠加富集,而As与城区周边地区农业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利用Hakanson的潜在风险指数法进行美舍河河底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污染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主要重金属污染因子是Cr,重金属影响因子的顺序由大到小为Cr>As>Cd>Ni>Pb>Cu>Zn;各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由大到小为Cd>As>Cr>Ni>Pb>Cu>Zn;该研究区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为51.04,属于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03.
以内蒙古的岱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表层及柱状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同步提取金属(SEM)的含量及重金属总量ΣSEM,并对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AVS含量范围为2.72~98.49μmol·g-1(平均值为21.71μmol·g-1),水平分布上表现出自北西向南东逐渐增加的趋势;ΣSEM含量范围为6.99~22.51μmol·g-1(平均值为15.51μmol·g-1),水平分布上表现出自南东向北西逐渐增加趋势。沉积柱芯中,AVS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20~114.91μmol·g-1(平均值为31.55μmol·g-1),不同沉积柱芯中AVS垂向分布波动较大;沉积柱芯中酸提取ΣSEM范围为7.67~21.10μmol·g-1(平均值为15.38μmol·g-1),ΣSEM含量与AVS相比几乎恒定。表层沉积物中ΣSEM/AVS1的站位(1、2、3、5、10和12)较多,表明岱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存在产生生物毒性的可能性;表层和柱芯沉积物中Cd、Hg和As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效应,Cu、Pb和Zn有对底栖生物产生毒性效应的可能,应给予相应重视。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榄核河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化学形态分布特征并进行生物毒性评价.[方法]对榄核河沉积物中4种典型重金属(Cu、Zn、Pb和Cr)的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并以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OGs)进行了生物毒性评价.[结果]榄核河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均较高,各金属主要以铁锰氧化态、有机态和残渣态等形式存在;SQGs法评价显示,沉积物4种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均超过ERM水平,可能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毒害作用,应加强防控.[结论]该研究可以为污染河涌沉积物的治理及无害化、资源化应用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5.
土壤/沉积物中微量重金属的化学萃取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化学萃取法,包括连续萃取法和单一萃取法,研究土壤 /沉积物中的微量重金属的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是环境土壤化学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这里我们将对近年来该方法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评述。  相似文献   
106.
应用了冷冻干燥后过100目筛(A),冷冻干燥后制备自然粒度(B)和新鲜样品(C)3种湖泊沉积物样品常用预处理方法,以太湖不同湖区的4个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湖泊沉积物有机磷分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研究湖泊沉积物各有机磷组分背景值的角度来讲,A处理方法所得结果可以较为真实的反映湖泊沉积物各有机磷组分的实际情况。但是,从研究湖泊生态系统磷循环的角度来讲,B处理方法所得结果可能更加接近实际情况。而C处理方法所得结果则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各有机磷组分,特别是对有机磷组分中有效性较强的LOP和MLOP影响较大,对MROP有一定影响,而对HROP含量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07.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第四纪沉积物发育土壤的电荷特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有效阳离子交换量(ECEC)值,粘盘壤>粘盘黄棕壤>棕红壤>红壤;阴离子交换量AEC,可变电荷量CECv/CEC_3.2,电荷零点pH_0,粘盘壤>粘盘黄棕壤>棕红壤>红壤。②土壤的电荷特性与土壤的粘粒矿物组成和氧化物数量有关,它可以很好地显示土壤的发育程度,③土壤的电荷特性可用于土壤分类,作者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指标值。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了邻硝基苯酚、五氯苯酚、2,4-二氯苯酚和2,4-二硝基苯酚等酚类化合物在黄河水体沉积物上的竞争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水-沉积物体系中,当两种以上的酚类化合物同时存在时,可以产生竞争吸附,竞争吸附能力由该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速率大小决定,吸附能力和吸附速率大的酚类化合物在水体沉积物中具有较大的竞争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09.
黄河表层沉积物与稀土元素La~(3+)的交换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黄河表层沉积物与La^3 的交换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均能较好地反映La^3 在沉积物表面上的等温吸附过程,但以Langmuir方程拟合程度更好,黄河表层沉积物对La^3 的吸附强烈地受控于pH值在2-12这一宽广的pH范围内,La^3 黄河表层沉积物的交换吸附呈现随pH的增加而增大的总体趋势,在pH为2-7的范围内,随pH的增大,La^3 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并在pH为6-7时达到最高值;当pH>7时,随Ph的增大,La^3 的吸附量基本保持恒定,沉积物去除有机质后吸附能力下降了12.71%,与颗粒物中稀上元素有机物结合态所占比例相当.  相似文献   
110.
沟渠沉积物对农田排水中氨氮的截留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沟渠沉积物吸附效应实验和沟渠沉积物硝化效应实验方法,研究了沟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和硝化能力并对比了两者的截留效应,探讨了pH值、温度、进水氨氮浓度和DO对沟渠沉积物截留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渠沉积物对氨氮具有很强的吸附和硝化能力,最大饱和吸附量和硝化量分别约为1.3和0.15mg·g^-1;对比沟渠沉积物吸附量和硝化量,沟渠沉积物吸附作用在沟渠沉积物截留效应中占主导作用。沟渠沉积物吸附最佳pH为7.0~9.0;在20℃到40℃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吸附容量逐渐增大;DO通过影响微生物种群来间接影响沟渠沉积物截留氨氮的截留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