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21篇
  免费   1934篇
  国内免费   5323篇
林业   162篇
农学   8600篇
基础科学   2883篇
  2606篇
综合类   34445篇
农作物   5769篇
水产渔业   104篇
畜牧兽医   2570篇
园艺   269篇
植物保护   2470篇
  2024年   245篇
  2023年   870篇
  2022年   948篇
  2021年   1067篇
  2020年   1154篇
  2019年   1174篇
  2018年   765篇
  2017年   1243篇
  2016年   1386篇
  2015年   1377篇
  2014年   2409篇
  2013年   2560篇
  2012年   3086篇
  2011年   3367篇
  2010年   3064篇
  2009年   3178篇
  2008年   2945篇
  2007年   2787篇
  2006年   2394篇
  2005年   2347篇
  2004年   1845篇
  2003年   1639篇
  2002年   1561篇
  2001年   1578篇
  2000年   1425篇
  1999年   1421篇
  1998年   1353篇
  1997年   1442篇
  1996年   1261篇
  1995年   1158篇
  1994年   1152篇
  1993年   1164篇
  1992年   1163篇
  1991年   1047篇
  1990年   870篇
  1989年   922篇
  1988年   122篇
  1987年   76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7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65年   27篇
  1963年   9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62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7篇
  1953年   3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01.
稻茬过晚播小麦不同品种适应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8个小麦品种(宁麦14、宁麦19、苏麦188、扬麦16、扬麦22、扬辐麦4号、扬麦23和扬麦25)为试验材料,研究过晚播(较适播期推迟30 d以上)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群体结构特性、剑叶光合特性与灌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扬麦22苗期繁茂性好,分蘖发生早,成穗数多,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且具有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剑叶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较高,两年平均产量达7 200.38 kg·hm~(-2),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且稳产性好。扬麦23产量水平仅次于扬麦22,平均产量达7 104.62 kg·hm~(-2),在整个生育时期群体结构协调,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后0~14 d剑叶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较高,快速灌浆启动早,峰值灌浆速率大,快速完成灌浆,避免高温逼熟。过晚播条件下扬麦16虽具有生育前期繁茂性好、籽粒灌浆速率高、稳产性好、熟期最早等特点,但过晚播后穗数较难提高,限制其产量潜力。综合而言,稻茬过晚播条件下,推荐选用扬麦22和扬麦23,有利于小麦生产潜力发挥。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对加州鲈弹状病毒弱毒三水株(MSRV-SS-7)及其母源株(MSRV-SS)进行全基因组克隆和测序分析。【方法】采用分段扩增方法对MSRV-SS-7及MSRV-SS基因组核心序列进行PCR扩增,第1轮根据鳜鱼弹状病毒(SCRV)基因序列(NC_008514.1)设计10对引物进行扩增并测序;在第1轮扩增产物测序、拼接基础上,设计8对引物进行第2轮扩增,拼接后获得基因组核心序列。同时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获得3′和5′末端序列。采用Vector NTI 8.0对基因组核心序列和末端序列进行拼接,获得基因组全序列,使用Clone Manager 8.0对MSRV-SS-7和MSRV-SS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同时使用DNAMAN将基因组G基因序列转换为氨基酸序列,并通过MEGA 5.0与其他鱼类弹状病毒的G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MSRV-SS-7及其母源株MSRV-SS基因组全长均为11 548 bp,包含N、P、M、G、L等5个结构基因,基因组结构为3′Leader-N-P-M-G-L-Trailer 5′;MSRV-SS-7与MSRV-SS全基因组中共有10处核苷酸不同。G蛋白进化分析表明,MSRV-SS-7及母源株MSRV-SS与SCRV亲缘关系最近,且与鲈鱼弹状病毒属(Perhabdovirus)聚为一支。【结论】克隆分析了MSRV-SS-7的全基因组序列,可以用于后续活疫苗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农技推广》2020,(3):75-75
3月25日,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赴河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等5省(市)开展督导调研,重点调查了解小麦条锈病和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督促指导各地落实监测防控措施,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4.
以塔里木盆地南缘不同年限新垦农田(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为研究对象,以未开垦的荒漠自然土壤为对照,测定0―40cm土层有机质、养分、盐碱等土壤性状,探讨了新垦农田土壤肥力和盐碱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开垦年限延长,0―20,2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均呈线性增加,但后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0―40cm土层,全氮、有效氮和速效钾含量随时间延长的变化均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开垦50年时分别增加88.8%,213.4%,37.5%;有效磷含量在开垦前30年呈线性增加而后又降低,开垦50年时比开垦前增加1201.2%。荒漠自然土壤(0年)是以Na+和Cl-为主的轻度盐渍化土壤,开垦为农田后总盐分含量显著下降,且不同年限间差异不明显,在0―40cm土层平均为0.8g/kg,离子累积转变为以Na+和HCO3-为主。土壤pH在开垦30年(pH为8.85)时比开垦前增加13.4%,之后又显著下降,pH变化与CO32-和K+累积呈显著正相关。新垦农田小麦产量平均为4.79 t/hm^2,与土壤有机质、养分、盐分含量和pH均不相关,但与Na+、Cl-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随开垦时间延长绿洲农田土壤肥力和盐渍化程度已得到明显改善,但0―40cm土层Na+和Cl-含量却是影响新垦绿洲小麦产量的主要土壤因子。因此,培肥农田土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Na+和Cl-含量,并防止其再次升高是实现绿洲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5.
吴永锋  沈晓岑  史建华 《花卉》2020,(4):244-245
粘虫是小麦主要害虫之一,主要以幼虫危害叶片、嫩茎和麦穗等,使叶片形成缺口,甚至吃光叶片,或者咬断茎秆、麦穗,造成小麦的大幅减产。据上海农场历年资料记录,上海农场从1997-2018年粘虫大发生年份分别有1997年、2002年、2003年、2005年、2006年、2015年、2017年。遭受粘虫危害时常造成产量损失10%~15%,甚至绝收。本文为了寻找防治粘虫的低毒性高效能的药剂,从而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粘虫的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06.
利用5个锈病成株期抗性基因的KASP标记Sr2_ger9 3p、Lr34jagger、CSTM4_67G、Lr68-2、VPM_SNP和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KASP标记TaHRC-KASP,对云南省育成的4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旨在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优异小麦种质,为云南省持久抗病小麦新品种(系)的选育提供材料。结果表明,4个材料含兼抗型成株抗锈病基因Lr34/Yr18/Sr57,频率为9.52%;6个品种(系)含兼抗型成株抗锈病基因Lr67/Yr46/Sr55,频率为14.29%;7个材料含抗慢叶锈病基因Lr68,频率为16.67%;含兼抗型成株抗锈病基因Sr2/Yr30和成株抗叶锈基因Lr37的材料各有1个,频率均为2.38%;未检测出含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品种(系)。云麦69、云麦75、云麦56、宜麦1号和宜麦3号等兼有2个成株期抗锈病基因,可作为今后云南持久抗锈病育种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07.
为了筛选小麦光腥黑粉菌转化子最适培养基, 以提高小麦光腥黑粉菌转化子生长速度, 选取了3个菌落形态不同的转化子(ZHZ-1, ZHZ-2, ZHZ-3)进行培养试验?用6 mm打孔器打取菌饼, 将菌饼置于9种培养基上16℃避光培养?观察?测量小麦光腥黑粉菌转化子的菌丝生长情况?菌落直径等主要指标, 结果表明, 9种培养基中, 3种转化子都是在完全培养基(complete medium, CM)上生长状况最好, 菌丝生长速度最快?ZHZ-1转化子在CM培养基上菌落圆形, 有褶皱, 产生大量白色菌丝, 生长速度快?ZHZ-2转化子菌落圆形, 产生大量白色菌丝, 生长速度快?ZHZ-3转化子菌落云纹状, 有褶皱, 产生大量白色菌丝, 生长速度快?  相似文献   
108.
张文 《种子科技》2020,(7):62-62,64
近年来,我国各行业均在不断进行深化改革,以创新出更具科学性的技术,制定出更具可行性的措施,确保该行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以小麦种植业为例,小麦在成穗期间最容易发生病虫害,一旦染上病害,其产量将会严重下降,直接导致小麦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基于此,列举出了小麦病虫害的几种类型,并据此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供小麦种植户参考,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9.
为了探究草地贪夜蛾对小麦的为害风险,我们以取食玉米作为对照,开展研究取食小麦对草地贪夜蛾的存活率、取食选择性、生长量和3种解毒酶及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在小麦上的存活率与玉米并无显著差异,高达90%以上。用小麦连续饲喂3龄幼虫7 d,日均体重增加迅速,与取食玉米无显著差异(P0.05)。2龄幼虫取食选择率为小麦玉米,3龄和4龄幼虫的取食选择率为玉米小麦,但均无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小麦饲喂48 h后草地贪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和多功能氧化酶含量表现为显著诱导上升,而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无显著变化。本试验结果初步表明草地贪夜蛾存在为害小麦的风险,应加强草地贪夜蛾在麦田发生情况的监测,同时应重视草地贪夜蛾取食不同寄主对药剂敏感性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0.
小麦萌发期对水分和盐胁迫敏感,对该时期水分和盐胁迫下种子萌发性状进行QTL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小麦“泰农18×临麦6号” RIL群体为材料,以20%PEG-6000溶液和100 mmol·L-1 NaCl溶液分别模拟水分和盐胁迫环境,对种子萌发期10个性状进行了QTL定位。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胁迫和盐胁迫3种不同处理下各性状变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抗旱和耐盐可能是两个独立遗传的性状,胚芽鞘长可以作为节水抗旱的鉴定指标。3种处理下共检测到10个萌发相关性状的103个QTL,其中,17个为相对高频QTL(RHF-QTL),分布在7条染色体(1A、3A、3B、4B、7A、7B和7D)上,平均贡献率为7.55%~15.97%。这些RHF-QTL形成4个QTL簇(QTL cluster,QC),分布在3A、7A和7D染色体上。其中,7A染色体上的QC2包括3个RHF-QTLs( QSdw-7A.1 QGf-7A.1 QGi-7A.1),均与小麦耐盐性相关;7D染色体上的QC3包括2个RHF-QTLs( QGi-7D.1 QGdrc-7D.1),均与小麦节水抗旱性相关。这2个QCs增加效应均来自母本泰农18。本研究获得的RHF-QTLs和QCs,可为小麦萌发期节水抗旱和耐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