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811篇
  免费   2754篇
  国内免费   7131篇
林业   919篇
农学   9554篇
基础科学   2991篇
  3169篇
综合类   45663篇
农作物   6335篇
水产渔业   2828篇
畜牧兽医   29406篇
园艺   1854篇
植物保护   3977篇
  2024年   400篇
  2023年   1558篇
  2022年   1694篇
  2021年   1887篇
  2020年   2033篇
  2019年   2428篇
  2018年   1210篇
  2017年   2144篇
  2016年   2457篇
  2015年   2603篇
  2014年   4694篇
  2013年   4805篇
  2012年   6446篇
  2011年   6706篇
  2010年   6026篇
  2009年   6476篇
  2008年   6083篇
  2007年   5557篇
  2006年   4738篇
  2005年   4456篇
  2004年   3384篇
  2003年   2890篇
  2002年   2488篇
  2001年   2521篇
  2000年   2138篇
  1999年   2083篇
  1998年   1953篇
  1997年   1992篇
  1996年   1780篇
  1995年   1659篇
  1994年   1618篇
  1993年   1648篇
  1992年   1597篇
  1991年   1391篇
  1990年   1189篇
  1989年   1225篇
  1988年   188篇
  1987年   127篇
  1986年   92篇
  1985年   8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2篇
  1965年   31篇
  1963年   10篇
  1958年   14篇
  1957年   69篇
  1955年   14篇
  1953年   3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目的】基因拷贝数变异是一种常见又重要的基因结构变异,往往影响个体表型。低分子量麦谷蛋白(low-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subunit,LMW-GS)是小麦贮藏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Glu-3位点。小麦作为异源六倍体,其庞大且复杂的基因组结构导致难以利用传统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拷贝数,针对小麦基因组,筛选可靠稳定的内参基因和体系,探索适合复杂基因组的拷贝数变异测定技术,测定Glu-3位点LWM-GS基因拷贝数。【方法】以Acc1为内参基因,根据基因序列设计内参引物和探针,通过定性和定量PCR测定内参基因在12个普通小麦品种中的拷贝数,分析该基因拷贝数在不同品种间的稳定性;又以小麦品种篙优2018的5个稀释浓度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qRT-PCR验证Acc1内参系统的重复性和准确性;根据Glu-A3位点LMW-G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利用qRT-PCR和ddPCR 2种方法检测8个小麦品种Glu-A3位点基因拷贝数,比较后选择更优的高通量基因拷贝数检测方法;再根据Glu-B3Glu-D3位点LMW-GS基因序列设计相应的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并利用ddPCR技术检测和分析了231份小麦品种的Glu-A3Glu-B3Glu-D3位点上LMW-GS基因拷贝数。【结果】Acc1在12个普通小麦品种间、同一品种5个DNA稀释浓度间的拷贝数测定结果一致,技术重复间的变异系数仅为0.07%—0.77%,所构建的Acc1内参系统稳定;比较qRT-PCR和ddPCR 2种拷贝数检测方法,8个品种所测的Glu-A3位点拷贝数结果一致,分别为3、5、3、4、3、3、3和3;且ddPCR检测重复间的变异系数为0.30%—1.67%,远低于qRT-PCR的3.14%—12.72%,更加可靠;利用ddPCR对231份普通小麦品种的Glu-A3Glu-B3Glu-D3位点上LMW-GS基因拷贝检测后分析发现,大多数小麦品种在3个位点上的拷贝数为4,所占频率分别为51.95%、32.03%和28.57%,Glu-3位点总拷贝数变异范围为10—21,变异系数为16.12%。【结论】Acc1内参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以用作小麦Glu-3位点和其他目的基因拷贝数检测的内参;qRT-PCR和ddPCR均可用于小麦基因拷贝数的检测,但后者更稳定、可靠,且操作简单、检测通量高。  相似文献   
102.
针对冬小麦因播期推迟造成产量损失的问题,以2个不同分蘖能力的冬小麦品种中麦8号和航麦501为供试材料,研究苗期覆膜和补施氮肥对晚播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播期:10月5日适期播种(S0,对照)、10月15日适当晚播(S1)和10月25日过晚播(S2)。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小麦产量逐渐降低。晚播条件下,苗期覆膜和补施氮肥可调控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农艺性状、茎蘖生长、成穗率以及氮素的吸收利用。综合而言,晚播条件下,覆膜和补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小麦穗长、总小穗数及冬前群体数量;同时,覆膜可显著提高2个品种晚播条件下的分蘖成穗率和过晚播条件下的植株氮素积累量(PNA)及氮肥偏生产力(PFP),增幅分别为46.4%~89.1%、12.7%~26.5%和19.5%~20.1%;补施氮肥在过晚播条件下有利于成穗率的提高,增幅为18.5%~34.7%。2种调控措施均有利于增加晚播小麦产量,增幅达1.4%~19.5%。但不同分蘖力的小麦对2种调控措施的响应存在差异。综合考虑产量及氮素利用等各方面因素,在晚播条件下,相比于补施氮肥,苗期覆膜更有利于提高晚播小麦产量,弥补晚播造成的产量损失,但在实际操作和节约生产成本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3.
鹅星状病毒(GAstV)是近年临床新发病原,也是导致当前雏鹅痛风致死的主要病因,研究显示该病毒存在两种不同基因型。为建立快速准确的核酸鉴别诊断方法,本研究针对不同基因型GAstV保守域RNA依赖性RNA聚合酶序列各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以RNA为模板的双重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条件优化试验结果显示,双重RT-PCR方法彼此无干扰;引物特异性强,对坦布苏病毒、鹅细小病毒、呼肠孤病毒、鸭瘟病毒的检测均为阴性;体系中引物适宜浓度为1 μmol,退火温度范围广,50~54 ℃皆可;敏感性高,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3拷贝数和102拷贝数。对采集自江浙地区的73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鹅星状病毒阳性率为93.2%,主要为Ⅱ型星状病毒的单一感染(阳性率86.3%),部分样品呈现两种类型星状病毒混合感染现象(阳性率6.8%)。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双重RT-PCR方法可用于GAstV的鉴别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BNS和BNS366小麦雄性不育与小孢子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关系,为激素调控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育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BNS和BNS366为试验材料,分别以矮抗58和郑麦366(BNS366的近等基因系)为对照,进行正常秋季播种(2018年10月10日)和晚播(2018年12月2日)试验,用I2-KI法测定花粉育性,用国内法和国际法测定自交结实率,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测定雌雄蕊原基分化期-三核期叶片、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四分体期幼穗和单核中位期-三核期花药中6种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在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BNS和BNS366花粉可育率、国内法自交结实率和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均为零,达到全不育水平,在晚播条件下,BNS的这三个指标分别为34.74%、43.12%和48.48%,达到低不育水平,BNS366则分别为92.63%、55.37%和67.94%,达到正常可育水平,播种期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矮抗58和郑麦366在2种播期条件下,则为82.56%—94.00%、73.90%—82.31%和96.54%—139.26%,均为正常可育,播种期间差异不显著;BNS和BNS366花粉可育率-∆(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比晚播条件下花粉可育率提高百分率)均分别极显著低于矮抗58和郑麦366。分别在2个试验组内进行内源激素含量的多重比较,BNS和BNS366与矮抗58和郑麦366内源激素含量-∆(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比晚播条件下激素含量提高百分率)存在差异,对内源激素含量与花粉可育率、内源激素含量-∆与花粉可育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BNS和BNS366不育株在小麦幼穗发育过程中激素含量存在特征性变化。生长素(indole-3-acetic acid,IAA)含量在四分体期(BNS)和雌雄蕊原基分化期(BNS366)叶片中不足,在单核中位期(BNS)和单核靠边期(BNS366)花药中不足,在二核期花药中盈余;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含量在四分体期幼穗和单核中位期花药中不足;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含量在叶片、幼穗和花药中均无一致盈亏特征;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分别在四分体期幼穗中存在偏低倾向(BNS)或确定存在不足(BNS366)现象;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含量在叶片、幼穗和花药中均无一致盈亏特征;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含量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四分体期、单核靠边期(BNS)或单核中位期(BNS366)和三核期叶片中不足,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BNS)或四分体期幼穗(BNS366)中不足,在单核靠边期花药中不足。【结论】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单核靠边期之前,BNS和BNS366中IAA、GA和ABA的含量不足,尤其是MeJA的含量不足,可能促进了二者雄性不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5.
本研究凭借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尸体剖检综合诊断了1例黄牛狂犬病.发病牛临床症状表现为流涎,头颈后仰,四肢僵直,顶撞其他牛.尸体剖检可见大网膜、心内外均散在或密布出血点,左右心室腔积有大量血凝块.脑充血和水肿,脑膜静脉扩张.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脑血管严重充血,脑神经细胞多数自溶,在小脑的浦肯野细胞浆、海马多形细胞浆和脑干多极运动神经细胞浆中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狂犬病病毒包涵体(内基氏小体).出现非化脓性脑炎,在部分小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浸润,形成淋巴细胞性"管套".其他组织器官无明显病变.  相似文献   
106.
为探究甲基转移酶样21C(methyltransferase like 21C,METTL21C)在小鼠成肌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功能,设计2组METTL21C的shRNA干扰序列,构建靶向METTL21C的干扰载体。用慢病毒法侵染小鼠C2C12细胞,筛选获得稳定干扰METTL21C的C2C12细胞株并检测干扰效率,经过20 mL/L马血清诱导细胞分化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成肌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两组靶向METTL21C的慢病毒干扰载体,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干扰组细胞中METTL21C表达水平均极显著降低(P0.01),shRNA1组干扰效率最高(73.6%)。干扰组细胞中成肌分化标志基因MyoG、MyoD、Myf5、MRF4表达水平均极显著降低,MEF2C表达水平下调更为明显(P0.01)。慢肌标志基因MYH7表达水平也极显著降低(P0.01)。说明METTL21C促进小鼠成肌细胞分化,其通过调控MEF2的表达影响MRFS家族基因从而影响成肌分化。  相似文献   
107.
新乡小麦享誉全国,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市小麦种植总面积的85%以上。为持续推动新乡优质小麦产业化,新乡市政府部门结合新乡市实际,从目标、途径、措施等方面制订了详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8.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纤维素酶菌剂处理对小麦、青稞和油菜黄贮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小麦、青稞和油菜黄贮各分为3个组,分为对照组、添加1×1010CFU/kg纤维素分解菌组(Ⅰ组)和添加2×1010CFU/kg纤维素分解菌组(Ⅱ组),共9个组。结果表明:1)Ⅰ组的小麦和青稞黄贮的感官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和Ⅱ组的小麦和青稞黄贮的乳酸、乙酸和丙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Ⅱ组的小麦、青稞和油菜黄贮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Ⅰ和Ⅱ组的小麦和青稞黄贮的干物质降解率(DM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和Ⅱ组的小麦黄贮的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的青稞黄贮的NDFD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Ⅱ组(P0.05)。3)Ⅰ和Ⅱ组的小麦和青稞黄贮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组的小麦黄贮的丁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4)Ⅰ和Ⅱ组的小麦和青稞黄贮的48 h总产气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添加纤维素分解菌可增加小麦、青稞和油菜黄贮的DMD、NDFD和产气量,促进饲料的消化降解,促进黄贮体外发酵,且添加量以2×1010CFU/kg为宜。  相似文献   
109.
庄夕栋 《猪业科学》2018,(6):103-105
猪肠道杯状病毒是引起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之一,给世界范围内的养猪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对猪肠道杯状病毒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特点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更好地诊断和防控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感染主要引起猪群水泡性疾病,该病临床症状与其他水泡性疾病较难区分。本研究通过RT-PCR检测发现广东某规模化猪场发生的水泡性疾病为SVA感染。通过在HEK293T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成功获得了一株SVA毒株并命名为SVA/China/KP-01-2017 (KP-01)。KP-01第2代即能引起HEK 293T细胞明显的细胞病变。该毒株多聚蛋白基因长6 546 nt,编码长2 181 aa的多聚蛋白。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毒株与国内外分离的毒株相似性较高,与Colombia/Co-01/2016株在遗传距离较近。本研究成功分离1株SVA,为SVA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