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34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98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7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研究不同处理(秋季涝渍、秋季变温、冬季遮荫)对2年生盆栽脂松苗木在自然越冬过程中针叶的膜脂过氧化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动态变化,并结合越冬伤害调查分析不同处理对其越冬伤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越冬期间各处理脂松苗木针叶的电导率、丙二醛( MDA)质量摩尔浓度、脯氨酸质量分数及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整个越冬期间总体的变化呈“M”形状;说明脂松苗木能够快速应对环境变化,通过调整生理代谢使叶片中快速积累渗透调节物和激活抗氧化酶防止氧自由基积累抑制膜脂过氧化,提高了脂松苗木组织内部的抗氧化能力、增强抗寒能力,从而在冬季低温变化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各处理苗木均有不同程度的越冬伤害现象发生,冬季遮荫、秋季涝渍和秋季变温处理在3月份分别有10%、44%和100%的苗木发生越冬伤害现象,5月份的调查中分别有2%、10%和16%的苗木死亡。综合分析可见,脂松苗木具有较强的抗寒性,秋季骤然变温或秋季涝渍均会导致苗木在自然越冬过程中发生越冬伤害,而冬季适当遮荫有利于脂松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02.
利用1961-2018年陕西中北部50个气象站温度数据和1997-2017年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生育期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和GIS技术等方法,分析陕西中北部冬小麦关键发育期与界限温度的相关性,分区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冬小麦返青前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的潜在影响.结果 表明:(1)陕西中...  相似文献   
103.
杂交鲤冰下越冬大批死亡致病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方地区冰下越冬杂交鲤病鱼进行了大量的细菌分离,并在人工感染的基础上,对致病力强的三株菌进行了系统分类鉴定,分别为温和气单胞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  相似文献   
104.
2006-2009年,对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及12条主要支流的冬季水禽分布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其中鸳鸯的总体数量大约为100~120只.水位变动对鸳鸯的分布格局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三峡大坝不同工程阶段的分期蓄水,三峡库区长江主河道的越冬鸳鸯种群数量呈明显减少趋势.2009年1月和2010年1月的调查结果表明,蓄水达172 m和168 m水位线后越冬鸳鸯集中分布于3条支流河道中,长江主河道中未见有越冬鸳鸯分布.  相似文献   
105.
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籼S进行了繁种研究,结果表明,在广州自然条件下其越冬繁殖产量为0.55 t/hm2,可以用于原原种生产、对不育系进行加代繁殖等;而在清远的冷繁产量可达2.19 t/hm2,基本能达到大面积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6.
1983~1991年的研究表明,白粉病菌主要在凉爽阴湿的沿山地区自生麦苗上越夏;夏季多雨凉爽年份,在平原秋作物覆盖地自生麦苗上偶尔也有零星白粉病发生。浸染自生麦苗的菌源,主要是夏季存活期内的有性世代,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无作用。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是侵染冬麦秋苗的来源;12月上旬停止侵染。秋苗上的菌丛,12月上旬停止产孢,下旬菌丝停止生长,以菌丝主要在茎基叶鞘上越冬;2月上旬菌丝复苏,3月份是病害开始发展期,4月份是普发期,5月份是盛发期;春季病情与雨量、雨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7.
二点委夜蛾越冬场所调查初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场所,为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玉米田、豆田、花生田、棉田、甘薯田等作物植株、地表和0~5 cm表土进行调查,记录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分布部位和数量。结果表明,在玉米植株苞叶、玉米田的麦秸和杂草下、豆田、棉田、花生田、甘薯田、冬瓜田植株下或落叶下、桃园、田边地头和废弃农田杂草下均发现有二点委夜蛾幼虫,以植株密度大、落叶多、地表覆盖程度高的棉田、豆田和花生田虫口密度高。说明二点委夜蛾食性杂,越冬场所复杂, 棉田、豆田、花生田和玉米田等多种作物田以及田间杂草均可为其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108.
天水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小麦条锈菌越冬调查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进一步勘定小麦条锈病病菌越冬的海拔上限,明确不同海拔地区病害的越冬率。2008-2010年作者以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为基点,对天水地区不同海拔高度麦田小麦条锈菌的越冬情况进行了大田随机调查和病田定点系统观察。结果表明,该地区小麦秋苗发病重、越冬菌源多,是导致当地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的重要因素。一般年份小麦条锈菌在天水地区海拔1 293~2 080 m地带可以越冬,其越冬率随海拔降低而增高;同一地点不同年份间越冬率存在差异。越冬海拔上限与过去研究结果相比有明显提高,在海拔2 080 m地带越冬率为0.65%,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文中还对影响小麦条锈菌越冬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9.
迁飞害虫因其突发性、暴发性和异地虫源等特点常造成农作物损失。2020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上10种(类)害虫中就有8种(类)是迁飞性害虫。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我国黏虫越冬迁飞规律与行为机制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包括:带领全国越冬调查协作组,首次提出我国黏虫越冬区划;首创黏虫大规模“标记-释放-回收”试验,揭示了季节性远距离南北往返迁飞规律;开启黏虫迁飞行为机制研究先河,发现黏虫迁飞与生殖生活史适应特征。李先生对黏虫越冬迁飞规律与机制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引领国内外其他迁飞害虫研究与治理,为迁飞害虫的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做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李光博院士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现阶段我国主要迁飞害虫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0.
以3个不同抗寒性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在模拟不同越冬条件下,探讨越冬率对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产量、株型性状、角粒性状、生育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越冬率在30%~100%范围内,随越冬率的增加,白菜型冬油菜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陇油7号、冬油2号越冬率为85%时产量分别为4 462.2 kg·hm~(-2)和4 057.0 kg·hm~(-2),达到最高值;天油4号越冬率为90%时产量最高,为3 591.8 kg·hm~(-2)。方差分析表明,陇油7号和天油4号越冬率大于75%,冬油2号越冬率大于70%时,越冬率变化对其产量水平无显著影响,而越冬率低于这一阈值时,其产量显著降低。回归分析表明,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与其产量的关系符合线性模型;相关性分析表明,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变化与植株分枝部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单株分枝数、角果长度和数量、粒数和粒重、单株重量等呈显著负相关(P0.05),种子、角果和侧枝的干鲜质量及蔗糖含量与越冬率变化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因此,冬前播种密度保持在65万株·hm~(-2)时,我国北方强冬性区白菜型冬油菜安全越冬临界值范围为70%~75%,不同品种的安全临界越冬率存在差异;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白菜型冬油菜的分枝和结实性能,对返青群体不足导致的产量损失具有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