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6篇
  6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1.
为了分析东方白鹳春季迁徙期在黄河三角洲的生境选择,并对比1988年到2018年其生境适宜性的历史演变。以2018年东方白鹳春季迁徙的卫星跟踪数据和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利用Maxent模型分析2018年春季迁徙期,东方白鹳在黄河三角洲的生境选择,并以此评估1988年和2018年两期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春季停歇期的生境适宜性。结果表明:距草甸和居民工矿的距离是影响东方白鹳生境选择的最主要因素;1988—2018年,黄河三角洲的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36.1%,次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16.7%,高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73.4%,北部旧河口地区和南部莱州湾沿岸地区生境质量下降最为严重。保护区内部总体适宜生境面积得到保护,但生境质量依然有所下降;1988—2018年,东方白鹳的春季迁徙期的停歇点主要生境结构由自然湿地转向了人工湿地;自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和人为干扰的增加是导致黄河三角洲地区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加强对自然湿地的保护,并重点研究人工湿地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们将更加关注城市绿地建设。植物选择对于建设高质量城市绿地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为城市绿地建设提供植物材料并给人们带来美学享受,还可为改善城市环境和人群健康服务。然而我国目前针对城市绿地植物选择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亟待开拓创新。通过综合评价我国城市植物选择的原则、方法和应用等研究现状,剖析我国在城市植物选择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一些发达国家城市植物选择实例,探寻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基于城市生态学发展趋势,指出我国未来城市植物选择的研究方向:建立城市植物选择信息系统、继续探索城市植物的多功能以及研究应用的进一步结合。  相似文献   
13.
建三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反硝化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三江地区农业用地的扩张和大量氮素化肥的使用,导致农田外环境中硝酸盐含量的增加,而减少硝酸盐含量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在农田与接收水体间合适的地方恢复自然湿地,以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径流中的硝酸盐含量.本文应用硝态氮剩余量法,测定建三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反硝化潜力.结果表明,湿草甸反硝化潜力最高,其次是水田、旱地、林地及各级渠道,荒草地的反硝化潜力最小.在有机质、总氮、硝酸盐这几个影响因子中,有机质含量对与土壤的反硝化潜力影响较大,在P<0.05下的相关系数为0.80,土壤中添加硝酸盐对土壤的反硝化潜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总N的含量对其有一定影响.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建三江地区湿草甸是恢复自然湿地较合适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海拔对表居土壤动物不同取食功能群多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多度分布格局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海拔梯度下开展土壤动物多度分布研究有利于认识分解者群落的构建过程如何响应环境变化。选用5种常见的生态位分配模型(断棍模型、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生态位重叠模型、随机分配模型和优势优先模型),分别采用个体数量与生物量作为多度表征指标,对分布于北京东灵山辽东栎林下不同海拔范围的表居土壤动物群落整体与不同取食功能群(杂食者、植食者、捕食者、腐食者)的相对多度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拟合表居土壤动物群落整体的最优生态位分配模型不受海拔影响,均为断棍模型。但表居土壤动物各功能群多度分布受海拔影响,杂食者随海拔升高,最优模型由断棍模型转变为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而植食者与之相反。多度表征指标选择影响拟合表居土壤动物不同功能群(捕食者和腐食者)多度分布的最优模型。总体而言,海拔和多度指标选择并未影响表居土壤动物整体的多度分布,但对表居土壤动物中不同取食功能群的多度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温榆河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温榆河龙道河段生态修复工程的运行,水质发生变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也随之改变。于2011年7月中旬夏季浮游植物水华发生期对温榆河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同步监测,4个河段共计布设17个采样点,温榆河上段、龙道河、清河段各4个采样点,温榆河下段选取5个采样点,调查各河段浮游植物种类,分析其群落组成与多样性,评价生态修复工程效果;同时运用冗余分析(RDA)研究流域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温榆河流域浮游植物共检出8门、55属、99种,优势种共15种,以微囊藻和颤藻为主,其中温榆河上段和龙道河优势种类最多,均为9种;流域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37.99×106个/L,其中,清河段平均密度最大,为430.05×106个/L、温榆河上段浮游植物密度最低,为85.18×106个/L;清河段蓝藻门占浮游植物群落的93.84%,而龙道河段蓝藻门比例为66.57%;4个河段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大小依次是龙道河、温榆河上段、温榆河下段、清河段。浮游植物密度与水体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DO和pH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显著性因子;裸藻门、黄藻门和甲藻门的密度与DO和pH呈显著正相关,微囊藻密度和DO和pH呈显著负相关。比较4个河段的微囊藻频度、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得出,龙道河段的生态修复工程措施能有效降低微囊藻水华的爆发,减少浮游植物密度,增加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但水质仍属于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工种业和农业机械化"。这是党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审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新情况和新趋势后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务必深刻理解,积极推进,切实加快农机化高效安全发展,补齐农业机械化"短腿",补上农业现代化"短板"。  相似文献   
17.
廊坊市位于京津之间,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京津两大直辖市提供蔬菜、副食等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冀政[2010]87号《关于加强示范县建设促进蔬菜产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意见》及廊坊市人民政府廊政[2010]1 23号《关于加强示范县建设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的文件,为廊坊市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在全省确定的15个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县(市、区)中,廊坊市就有,包括三河、固安、永清、安次的4个县(市、区).从发展的规模上看,每个示范县都选择10个重点村,每个重点村建设一个1 000亩以上采用新型日光温室或现代化联栋式日光温室的蔬菜生产标准园,集中力量扶持,省、市、县三级财政各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县的蔬菜产业发展和标准园建设,随后两年投入还会增加.这必将带来当地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设施农业装备也会迅速发展,特别是直接用于大棚发展的卷帘机会快速增加.但在使用卷帘机过程中,由于品种混杂质量不可靠,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其安全监管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及环境因子对重金属的影响,并利用污染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研究区水体中Fe、Mn、Cu、Cr、Cd、Pb、Ni和Hg等重金属含量较低,分别为91.14±10.88, 78.88±10.65, 8.07±0.59, 4.96±0.44, 0.77±0.07, 0.72±0.05, 0.16±0.03, 0.03±0.01 μg?L-1,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的平均值均小于1,总体上未出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仅在霞山特呈岛、雷州东西海岸的个别样点出现污染现象,Cu和Ni污染问题相对突出。结合湛江自身特点及污染情况,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湛江红树林湿地水体重金属划来源分为3类:Fe和Cr为自然来源;Hg、Pb和Cu与人类活动中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密切有关;Mn、Ni和Cd主要来自工业综合污染。重金属与水体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TOC和pH是影响水体重金属分布的显著性因子。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高层建筑室内信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GSM对高层建筑覆盖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土壤质量及其评价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在阐述了土壤质量的内涵基础上,分析了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土地质量及土壤服务功能的联系。重点对我国土壤质量的评价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概述,从指标体系的选取和评价方法入手,探讨了评价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我国土壤评价指标体系因子选择的范围,在论述了国际土壤质量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生物学指标研究是需要加强的方向;同时着重分析了我国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的进展,对我国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概括,指出了空间化,过程化,应用化和综合化的发展方向,并讨论了我国土壤评价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