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4篇
  13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山东农业大学通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验课以及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有机结合,调整优化课程体系;通过更新专业主干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宽"与"专"的协调统一;通过构建"一园、三田、二地"的实践教学培养新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模式麦田水资源利用率及边际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山东省当前推广面积较大的"20+40"大小行、"20+40"沟播、"20+40"垄作以及常规等行距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边际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等行距、大小行、沟播和垄作种植模式的最大产量分别为7 778.6、7 624.8、8 684.6和8 893.7 kg/hm2,表明沟播和垄作都具有提高冬小麦产量的潜力,但在获得最大产量时,垄作的蒸散量比沟播提高了76.6 mm.沟播和垄作的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均低于等行距和大小行,但沟播的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在产量和蒸散量分别为7 858.8 kg/hm2和407.5 mm时获得,均显著高于其余3种种植模式.综合考虑各种种植模式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边际效益,以灌拔节和抽穗水条件下沟播的净收益最高,其产量为8 186.3 kg/hm2,灌溉量为120 mm,蒸散量为423.5 mm,水分利用效率为19.3 kg/(hm2·mm).表明在亏缺灌溉条件下,沟播是最适合在山东省推广的冬小麦节水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小麦产量提高的同时,氮肥用量也不断增加,农业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探讨通过结合种植方式和优化氮肥用量以稳定产量,同时减少氮肥使用。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于2013—2014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农学试验站以20 cm+40 cm沟播和30 cm等行距平作种植方式为主处理,3种施氮量为副处理(纯氮量分别为N0:0;N1:112.5 kg/hm~2;N2:225.0 kg/hm~2)。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相同氮量处理下,20 cm+40 cm沟播较30 cm等行距平作能显著提高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和旗叶光合速率(P_n)。沟播提高了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沟播光能截获率比等行距平作高23.65%(N_0)、27.18%(N_1)、31.26%(N_2),产量比等行距平作高6.32%(N_0)、14.37%(N_1)、2.38%(N_2)。在112.5 kg/hm~2(N_1)下,沟播产量优势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施氮112.5 kg/hm~2结合20 cm+40 cm沟播能优化群体结构、减氮稳产、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小麦边际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高肥力池栽条件下,畦埂宽65cm,种6行小麦,行距25cm,采用对照、遮光、隔根、遮光+隔根4种处理,研究了小麦的边际效应。结果表明:高肥力条件下小麦边行优势仅局限在边1行,光照和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证明此结论可靠。边行比内行增产不足50%(45.6%),两个边行增加的产量不能弥补少种1行小麦损失的产量。在边行优势中,地上部气象要素的单独贡献最大(56.14%),其次为地上和地下部的交互作用(23.9%),地下部土壤因素的单独贡献最小(19.96%)。边行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比内行增加16.0%、14.3%和11.8%,说明三者对边行优势的贡献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5.
前茬冬小麦栽培措施对后茬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前茬冬小麦施氮和种植方式对后茬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13-2015年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进行裂区试验。冬小麦施氮112.5 kg/hm2(N1)和225.0 kg/hm2(N2)为主处理,冬小麦等行距(U)改为夏玉米等行距(UR),20+40沟播(F)改为垄作(BP)的种植方式为副处理。结果表明,与UR和N1相比,BP和N2提高夏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指数(CCI)、净光合速率(Pn)及干物质重(DM),且减缓LAI、CCI和Pn后期降低幅度。冬小麦季,与U相比,F种植方式增产3.1%、穗数提高6.9%、穗粒数提高2.4%。与N1相比,N2处理增产5.0%、穗数提高13.8%、穗粒数提高4.9%;夏玉米季,与UR比,夏玉米BP种植方式增产7.1%、穗粒数提高2.4%、收获指数提高5.9%。与N1相比,N2处理增产13.0%、穗粒数提高9.2%、收获指数提高11.9%。在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冬小麦季施氮225.0 kg/hm2的条件下,氮肥后效明显,结合沟播冬小麦收获后在垄上直播夏玉米的种植方式是一种全程简化、高效、丰产的栽培措施,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专家系统的概况,并阐述了专家系统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应用的必要性,由此提出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系统,介绍了其系统框图、实现基础、数据流等,展望了专家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底墒差异对夏玉米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该试验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研究了底墒差异对夏玉米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得出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趋向稳定,但底墒影响各层的水分含量和夏玉米的耗水深度。若夏玉米生育期间不进行补充灌溉且含水率小于27%时,夏玉米的主要供水层在60~90 cm范围内,冬小麦生育期间不灌水的夏玉米开始利用深层水,底墒相对充足的夏玉米利用的深度可达1.1 m土深。在冬小麦生育期间灌两水(120 mm)条件下,对夏玉米进行补充灌溉可显著提高产量,但在冬小麦生育期间灌一水(60 mm)条件下再进行补充灌溉,其增产作用不及充足的底墒水。冬小麦在抽穗和灌浆期灌溉120 mm,夏玉米生育期间灌水150 mm的处理夏玉米产量达7466.58 kg/hm2。冬小麦在拔节—抽穗—灌浆期灌溉,夏玉米整个生育期都不灌溉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为33.34 kg/(hm2·mm)。  相似文献   
18.
小麦边行优势及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与其它作物组成的间套种植方式,是我国小平等生产的重要形式。通过对不同带型小麦边行优势的研究,理论模拟了间套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间套优势的概念和对小麦种植方式进行优化评价的思路。通过实践验证“20 40”小麦种植模式是间套通用性强、适应性广、夏秋双高产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9.
沟垄集雨栽培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沟播,垄作、平作3种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其最终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土壤垄作和沟播较平作处理促进了干物质积累,使叶面积指数增大,且沟垄栽培具有一定的集水作用,千粒重增加,单株地上部总干重增加,穗部性状较好,垄作和沟播产量比平作分别增产4.01%和2.27%。  相似文献   
20.
山东农业大学把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当作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工作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评建工作,使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优秀成绩。同时,为了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制定了系列整改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