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探明体外保存过程中精子的损伤机制对精液体外保存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温度及稀释液对保存过程中精子结构及功能的影响。采用联合荧光染色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Ⅰ液(葡萄糖-卵黄-蔗糖-柠檬酸钠)(17℃和4℃)和Ⅱ液(葡萄糖-卵黄-蔗糖)(17℃)保存条件下的猪精子的质膜、顶体及线粒体的功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Ⅰ液保存条件下,17℃保存组的精子质膜完整率[5 d,(83.07±1.64)%]、活精子质膜磷脂酰丝氨酸(PS)未外翻比率[5 d,(84.00±2.64)%]、活精子顶体完整率[5 d,(76.72±1.07)%]和活精子高能线粒体比率[5 d,(52.01±0.37)%]显著高于4℃保存组[5 d,(21.84±0.49)%;5 d,(16.53±1.67)%;5 d,(15.44±1.25)%;5 d,(12.02±0.36)%](P0.01);17℃保存条件下,Ⅱ液保存的精子质膜完整率[5 d,(85.24±2.66)%]、活精子高能线粒体比率[(5 d,(58.93±0.65)%]和活精子PS未外翻的比率[5 d,(87.86±0.88)%]显著优于Ⅰ液[5 d,(83.07±1.64)%;5 d,(52.01±0.37)%;5 d,(84.00±2.64)%],但在活精子顶体完整率方面[Ⅱ液,5 d,(80.57±0.52)%;Ⅰ液,5 d,(76.72±1.07)%]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可得出结论:精液体外保存过程中,精子的质膜、顶体和线粒体功能随保存时间的增加而降低;4℃比17℃保存对精子质膜、顶体和线粒体结构损伤更大;在精子质膜、顶体和线粒体方面,Ⅱ液比Ⅰ液具有更好的体外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北京地区肉羊用饲草来源及种类进行的微量元素概略调查分析,合成了肉羊用营养针剂,并对营养针剂中微量元素释放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营养针剂中微量元素释放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缓释剂在控制营养针剂中微量元素释放速度上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60头大约克夏从70~190日龄,每隔15d测定体重和背膘厚,分析其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①大约克夏生长肥育期的各阶段日龄与体重间的相关系数r≥0.67(P<0.0001)。②Logistic模型和Compertz模型均可拟合大约克夏在生长肥育期的生长曲线(P<0.0001),但Logistic模型(R2=0.9967)优于Compertz模型(R2=0.9694)。③大约克夏130 ̄160日龄间的背膘厚度与体重保持极小的比值(约0.11),160日龄前背膘厚的分化生长率小于1(0.2653 ̄0.7711);大约克夏190日龄时体重为119.31kg,背膘厚为14.59mm。  相似文献   
14.
生长曲线可以用来对动物体重或组织器官等增重过程进行动态的描述和分析,是研究动物生长发育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1]。在养猪生产和育种中,通过生长曲线的分析来评定增重性状,也可测定猪在实际生产条件下的营养需要量并建立饲喂方案。目前,常用的生长曲线模型有Logistic模型、Co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目前奶牛存栏规模约15万头,成乳牛约10万头,年产奶量64万t,对保证北京市牛奶的自给率和安全乳品供应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价值。基于昌平区、大兴区、房山区、密云县、顺义区、通州区和延庆县7个奶牛主产区(县)的实地调研数据,系统分析了北京市奶牛养殖业发展的现状和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约束,并就今后北京市奶牛产业的发展路径选择提出了相应建议。研究发现,奶牛养殖产业目前主要存在奶牛饲养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均衡、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养殖利润率整体不高、养殖积极性受挫及市场信息发布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从调整产业结构、推广三元养殖模式、打造奶牛种源之都、采用国储和外埠奶牛生产基地的形式、加强乳品消费文化宣传和完善产业扶持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利用藏猪遗传资源,本研究将高原藏猪引入北京平原地区,在"放牧自由觅食+定点人工补饲"的饲养模式下,采取自然繁殖方式,研究北方低海拔地区藏猪繁殖适应性。结果表明,藏猪母猪初次繁殖体重范围≤22.3 kg,公猪≤18.6 kg;夏季藏猪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和断奶成活数最高(6.04±2.07、5.40±1.89、5.12±2.33),春季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最低(4.75±1.66、4.00±2.17),冬季断奶成活数最低(3.18±2.46),但四个季度无显著差异(P0.05);藏猪1胎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和断奶成活数(5.64±2.04、5.00±2.00、4.79±2.29)与2胎(5.52±1.75、5.00±2.22、3.73±2.36)无显著性差异(P0.05);北京地区藏猪1胎、2胎的平均窝产仔数(5.64±2.04、5.52±1.75)均高于西藏地区(4.47±0.08、5.40±0.23)和广州地区(4.21±1.91、5.33±1.12);其中,1胎的平均窝产仔数北京地区与西藏地区、广州地区差异显著。说明藏猪引入北京地区后能够适应北方低海拔地区的环境条件,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有效繁殖。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组建于2012年5月,目前已进入第3年,团队上下正按照“产业需求调研”发现的问题和“团队五年任务规划”制定的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团队共有53人,其中首席专家1名,岗位(合作)专家27名(首席专家兼任1个岗位),综合试验站站长8名,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18名,首席专家办公室3名。另设顾问组,成员3人;执行专家组,成员15人。  相似文献   
18.
肖炜  云鹏  李光兵  黄国英  路永强  王楚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912-2913,3082
对70~190日龄的32头英国大白猪、17头法国大白猪和11头美国大白猪,每隔15d测定体重和背膘厚,分析其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Logistic、Bertanlanffy和Gompertz模型均可较好拟合3个品系大白猪在生长肥育期的生长曲线(p<0.000 1),但Logistic模型更加适合这3个品系大白猪;英国、法国和美国大白猪生长肥育猪分别在125日龄(体重为71.40kg)、143日龄(体重为84.25kg)、137日龄(体重为86.85kg)时,日增重最大,分别为0.8604、0.8973和1.0639kg/d.英国大白猪、法国大白猪体重达120kg左右时的背膘厚分别为11.75、16.87mm,小于William认为的具有良好繁殖性能的22mm.  相似文献   
19.
组学技术在奶牛乳房炎上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是影响世界奶牛业发展的主要常见疾病之一。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临床和隐形乳房炎对动物性食品安全及畜牧业的正常发展构成巨大安全隐患,全球每年因奶牛乳房炎导致的经济损失多达数十亿美元。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多组学时代,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奶牛乳房炎来说,传统的组织病理学筛查、体细胞计数、牛乳pH检测、牛乳电导率检测、酶活检验、红外热显影等诊断技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充分全面地阐明其发病机理,已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组学技术即Omics,主要包括基因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等。通过基因组学研究不仅能从转录层面上揭示奶牛乳房炎复杂性状的表型变异及遗传基础,还能从转录后调控(miRNAs、LncRNAs等)和表观遗传学修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层面挖掘出相关的DNA和RNA变化及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奶牛乳腺组织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机制,筛选鉴定出乳房炎抗性的信号通路及关键候选基因,从而提高基因组预测或选择的准确性。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对不同环境不同状态的牛乳及乳腺组织的蛋白质种类、表达丰度、蛋白互作、翻译后修饰等进行比较分析,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经过COG功能注释、数据库比对、GO和Pathway富集分析,可以从蛋白水平揭示乳房炎发生及防御过程中的复杂调控机制,同时还能发现乳房炎诊断的标记分子,进而为乳房炎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潜在的精准靶点。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谢组学研究,能够同时对机体在内、外环境等复杂因素作用下及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如氨基酸、脂类、碳水化合物等)进行精准、高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阐明相关的代谢途径;其作为基因表达的最下游,能使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微小变化在代谢物水平上得到放大,进而可以更充分地反映细胞功能。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到奶牛乳房炎研究中,能够分析出差异代谢物、鉴定出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而揭示奶牛乳腺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过程。总之,将各组学技术及多组学整合关联分析应用到奶牛乳房炎研究中可以更深入地揭示其病原防御机制,进而为乳房炎的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就最近几年组学技术在奶牛乳房炎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奶牛健康及奶业安全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正常情况下经产荷斯坦奶牛24 h内血液中褪黑素浓度的变化情况,探索不同外源褪黑素处理方式对荷斯坦奶牛血液褪黑素浓度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颈静脉注射、颈部皮下注射、颈部皮下埋植和口腔灌服外源褪黑素等方式处理经产荷斯坦奶牛,观察血液中褪黑素浓度的变化情况并分析褪黑素在体内的分泌规律及代谢速率。结果显示,在24 h内,经产荷斯坦奶牛血液中褪黑素浓度变化明显,04:00浓度最高,为8.30 ng/mL,16:00浓度最低,为2.08 ng/mL。皮下埋植和口腔灌服外源褪黑素以后,血液中褪黑素浓度升高幅度较小;皮下注射46.4、4.64和0.464 mg褪黑素后,血液中褪黑素浓度迅速升高,1 h后达到峰值,分别为561.94、487.03、92.89 ng/mL,极显著高于注射前(P<0.01);静脉注射46.4、4.64和0.464 mg褪黑素后,血液中褪黑素浓度迅速升高,0.5 h之后达到峰值,分别为767.68、639.19、110.56 ng/mL,极显著高于注射前(P<0.01),高水平褪黑素可稳定持续48 h。本研究证明了荷斯坦奶牛体内褪黑素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静脉或皮下注射外源褪黑素可以迅速提高血液中褪黑素的浓度,且血液中褪黑素的代谢速度与褪黑素的浓度高度相关,随着血液中褪黑素浓度的增加,褪黑素的代谢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