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3篇
  1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粳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16个粳稻品种品质中较为重要的性状进行分析测定,以研究粳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碾米品质性状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整精米率是三个碾米品质性状中最重要的指标;垩白率、蛋白质含量影响整精米率;在硬度、黏度和平衡度三个质地性状中,平衡度是最重要的质地性状指标,它能充分反映米饭的食味和外观品质好坏;在3个基本黏度值中,重要性依次为最高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在另外4个特征值中,重要性依次为峰值时间>崩解值>消减值>回复值;RVA谱特征值能够充分反映直链淀粉含量高低,其次是米饭食味值、米饭外观和黏度,再其次是米饭硬度,而蛋白质含量与RVA谱特征值无关.  相似文献   
12.
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3因素5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对产量性状的影响顺序为地上干重〉单株有效穗数〉单株粒重〉根干重〉谷草比〉经济系数,对品质性状的影响顺序为蛋白质含量〉食味值〉胴割粒率〉正常粒率〉粉状粒率。若以高产为目标,纯氮施用量应为276~414 kg/hm^2,与目前天津地区生产上实际的施肥水平相符;若以优质为目标,纯氮施用量应≤138 kg/hm^2,即水稻优质栽培应降低氮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食味品质及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粳稻品种津原45进行5种不同类型肥料的田间试验,研究了5种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品质、淀粉谱特性及蛋白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采用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各施肥处理分别增产20.42%-56.94%;处理Ⅱ(常规施肥)获得了最高的产量;处理Ⅳ(拟日本稻作法)增产最少;处理Ⅲ(有机肥)和处理Ⅴ(东洋生物肥)的稻米产量略低于处理Ⅱ。直链淀粉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处理Ⅳ的崩解值最高,为84.58RVU,消减值最低,仅为10.00RVU,食味值为65.5,食味最好;处理Ⅱ的崩解值最低,为67.75RVU,消减值最高为23.50 RVU,食味值为54.0,食味最差。各蛋白质组分含量与食味值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醇溶蛋白含量与最高粘度和最终粘度呈显著负相关,谷蛋白含量与最高粘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他蛋白质组分含量与淀粉谱特性中的各项指标间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处理Ⅲ(有机肥)和处理Ⅴ(东洋生物肥)较好地兼顾了产量和品质,是较为可行的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36个水稻骨干系进行了RFLP分析,并对这些水稻材料的162个杂交组合育性进行了分组分类研究。杂种育性的遗传基础研究表明,亚种内杂交组合育性显著高于亚种间杂交组合育性。亚种间杂交不育性是由籼粳两个亚种间深刻的遗传分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水稻新品种津稻291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育种中,不断地使有利基因积累与利用,聚合优质、高产和抗病基因,经南繁北育,穿梭育种,选出了广适性品种津稻291,实现了水稻定向育种。  相似文献   
16.
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栽培稻和野生稻亲缘关系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了37份栽培稻和野生稻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8个ISSR引物共扩增133个多态性条带,每个引物平均扩增多态性条带7.4个,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0.1-3.0kb之间。而AA荆垢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遗传关系密切,而与非AA型野生稻有一定亲缘关系。聚类分析将37份栽培稻和野生稻明显分为5组,第1组为AA类型的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第2组为疣粒野生稻,第3、4组分别为CC,CCDD染色体组野生稻,第5组为O.Rhychoryza。栽培稻与野生稻的亲缘关系体现了地妥由普通野生稻分化而来,而普通野生稻是从南向北逐渐分化的。本研究还讨论了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进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62个籼籼、粳粳、野栽、广亲和性品种与籼(粳)组合F1的小穗育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某一特定组合的F1育性(平均结实率)较为稳定,不同组合间的F1育性表现十分复杂。籼籼、粳粳、广亲和品种与籼(粳)杂交组合F1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63.3%、58.5 %和57. 85%,而野栽组合、籼粳组合 F1育性分别为 29. 05 %和 34. 79 %。试验中还发现 IR36/Dular、广陆矮四号/南京 11、秋光/勐宋 1号(云 7)等杂交组合表现出异常杂交亲和性。广亲和性基因对F1的杂交亲和性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作者提出了基于F1育性的K值、L值双向分布图,并对K值、L值指导下的稻种资源归类,搜集寻找及其利用等进行了分析。本文还对不同稻种遗传分化对杂交亲和性的影响,F1育性在不同稻种分类及其相关研究中的作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水稻育种由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转变。在此过程中,适于现代育种的需要,由品种溯源示踪及按照育种路线图进行现代新品种创造,两种示踪技术逐渐发展起来。采用跨组学技术,包括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表型组等,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品种亲本溯源,开展了基于跨组学技术的育种示踪研究;结合‘津稻294’‘津原89’等新品种的选育示踪,发展了"骨干品种溯源、优化品种设计、综合技术运用"的育种策略,通过育种实践验证,证明新时期育种可以实现育种的定向性和快周期性。  相似文献   
19.
水稻半矮生品种对改良株型 ,提高干物质生产能力有良好的效果 ,同时表现高度的抗倒伏性 ,因而对世界各稻作地区的增产起着极为主要的作用。我们发现水稻半矮生性基因 sd- l与不同的微效基因共同作用 ,可以使水稻株高这一性状有不同的表现。因而适当的株高成为理想株形和超高产育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们及其他研究者的 RFL P分子标记研究中 ,已经将 sd- l基因定位到第一染色体上 ,与 RFLP标记 C86和 C1 91 A分别相距 4.4c M和 9.0 1 c M,而与 RG1 0 9紧密连锁 ,为将 sd- l分子标记方便地用于育种计划 ,我们开始建立基于 PCR的 sd- …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在水稻基础研究和水稻品种培育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于水稻基础研究和育种技术的全面提升.Peleman等提出了水稻“设计育种”(Breeding by designl的育种理念,即通过各种技术的整合与集成,对水稻生物体从基因(分子)到整体(系统)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操作.以达到育种目标.最大化满足人类对水稻品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