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37篇
  免费   378篇
  国内免费   341篇
林业   737篇
农学   739篇
基础科学   119篇
  216篇
综合类   5826篇
农作物   439篇
水产渔业   1435篇
畜牧兽医   4322篇
园艺   932篇
植物保护   1691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258篇
  2021年   317篇
  2020年   325篇
  2019年   389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299篇
  2016年   409篇
  2015年   508篇
  2014年   994篇
  2013年   652篇
  2012年   857篇
  2011年   1001篇
  2010年   865篇
  2009年   954篇
  2008年   864篇
  2007年   831篇
  2006年   753篇
  2005年   766篇
  2004年   580篇
  2003年   591篇
  2002年   481篇
  2001年   481篇
  2000年   347篇
  1999年   270篇
  1998年   295篇
  1997年   243篇
  1996年   245篇
  1995年   199篇
  1994年   212篇
  1993年   199篇
  1992年   181篇
  1991年   168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34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4年   4篇
  1957年   14篇
  1956年   5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本试验比较了不同浓度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试验药剂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在水中分散性良好,700倍用药量(有效成分量为41.2 g/hm^2)防治桃小食心虫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良好,14 d后防效达到最大值,为99.1%。试验证明,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可用来防治果树桃小食心虫。  相似文献   
12.
为降低稻田除草剂残留对油菜生产的风险,筛选不同除草剂耐性的油菜品种,以19个长江流域大面积应用的油菜品种为材料,选择吡嘧磺隆、丙草胺、灭草松、氰氟草酯等4种常用稻田除草剂,通过营养液纸培试验,考查发芽率及幼苗期株高、最大根长、鲜重、干重等性状,以各性状的耐除草剂系数作为衡量指标,对油菜品种进行除草剂的耐性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在稻田除草剂胁迫下,油菜各生长指标反应因基因型而不同,差异显著。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与除草剂对应的耐性相对较强的油菜品种,并认为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更全面更稳定可靠。在稻-油生产模式中,建议根据水稻除草剂种类,选择对应的耐性油菜品种,降低生产风险。  相似文献   
13.
2018年9月中旬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白云试验基地柑桔园和2019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在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柑桔园,选取当前常用药剂25 g/L溴氰菊酯乳油和1.8%阿维菌素乳油为对照药剂,对新型杀虫剂18%四唑虫酰胺悬浮剂进行田间防治柑桔潜叶蛾的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0 d, 18%四唑虫酰胺悬浮剂10 000~20 000倍液对柑桔潜叶蛾的杀虫效果为82.81%~92.13%,药后14 d的保梢效果为76.87%~89.26%;对照药剂25 g/L溴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的杀虫效果和保梢效果均显著低于18%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各浓度,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的杀虫效果和保梢效果与18%四唑虫酰胺悬浮剂20 000倍液相当,但显著低于18%四唑虫酰胺悬浮剂10 000和15 000倍液。18%四唑虫酰胺悬浮剂能够有效防治柑桔潜叶蛾,且对柑桔安全,对非靶标生物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秸秆还田等耕作栽培措施的推广,中国小麦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对小麦的高产、稳产造成了很大威胁。由于缺乏免疫及高抗病性小麦品种,生产中对纹枯病一直采用播期拌种及春季喷雾相结合的化学防治方法。文章总结了当前中国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现状及主要病原;评述了三唑类药剂对纹枯病菌的毒力及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介绍了生产中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类药剂的抗药性现状及机理,分析了三唑类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同时阐述了井冈霉素、甲基立枯磷及其他种类药剂在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中的应用;指出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的发展方向应是将生防菌剂同化学药剂相结合,实现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协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30%腈吡螨酯悬浮剂在不同剂量下对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并明确其最适用量,为其田间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9—2020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邵家庄村使用喷雾器将不同剂量的30%腈吡螨酯悬浮剂均匀喷洒于草莓植株各部位.结果:对草莓喷药1次,14d后30%腈吡螨酯悬浮剂有效成分含量75、100、150mg/kg对草莓上的二斑叶螨防效均达到93%以上.结论:30%腈吡螨酯悬浮剂有效成分含量75~150mg/kg对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效显著,可作为高效低毒的药剂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防治火龙果介壳虫的安全用药技术,比较噻虫嗪、噻嗪酮的田间防效和作物残留.结果表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WG)在41.7~62.5 mg/kg,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WP)在125~250 mg/kg剂量,药后10 d对介壳虫的防治效果在80%左右,25%噻虫嗪WG对火龙果介壳虫防效较优,25%噻嗪酮WP在火龙果叶片的半衰期为1.7 d,噻虫嗪在火龙果叶片中消解速度较快.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噻虫嗪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2431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4.8%,噻嗪酮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3795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6.9%,对一般人群的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斜纹夜蛾性诱捕器的最佳使用效果,对诱捕器的3种集虫装置(瓶型、网袋型、塑料袋型)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瓶型集虫装置效果最好,每个日均诱捕量为31.4头;泉州地区塑料袋型装置效果最好,日均诱捕量为54.7头。虫情动态分析可知,北京和泉州两地斜纹夜蛾的发生为害高峰期分别为9月上中旬和10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双酰胺类杀虫剂四唑虫酰胺对斜纹夜蛾的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方法】采用人工饲料混药法测定四唑虫酰胺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毒力,采用机率值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用SAS统计分析系统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和LD50。用喷洒药剂悬浮液的方法进行田间试验,使用邓肯新复极差法(DMRT)对不同处理防治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唑虫酰胺对斜纹夜蛾的LD50为0.58 μg/g,氯虫苯甲酰胺对斜纹夜蛾的LD50为1.12 μg/g,四唑虫酰胺的杀虫活性较高,但与氯虫苯甲酰胺的差异不显著。药后3 d,18%四唑虫酰胺悬浮剂7.5和10 mL/667m2处理对斜纹夜蛾的防效分别为85.00%和87.87%,显著高于5.0 mL/667m2 药剂处理,与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45 mL/667m2处理差异不显著。药后7 d,18%四唑虫酰胺悬浮剂 3个浓度处理对斜纹夜蛾的防效与5%氯虫苯甲酰胺 45 mL/667m2处理差异不显著。药后 14 d,18%四唑虫酰胺悬浮剂10 mL/667m2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5.0和7.5 mL/667m2药剂处理,但与5%氯虫苯甲酰胺 45 mL/667m2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18%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对斜纹夜蛾具有良好的的防治效果,且随着浓度增高其防效增大。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选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TTP200SC、倍内威(溴氰虫酰胺10%OD)三种新型杀虫剂,对番茄地烟粉虱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七个施药处理在药后1 d至7 d药效持续增强,7 d至21 d药效逐渐减弱,药效持续期可达21 d。TTP+螺虫乙酯,每公顷用量为199.5 ml+417 ml时,在药后1 d、3 d、7 d、14 d、21 d,五个时间段都是效果最好的处理,当该处理施药7 d时综合防效达到最好,若虫和成虫虫口防效都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此时烟粉虱若虫虫口防效为93.06%、成虫虫口防效为92.19%。该施药处理对烟粉虱的综合防效及持效期防效最佳。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在黄瓜上的安全性,建立了同时检测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2,6-二氯苯甲酰胺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前处理采用以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镁、石墨化碳(GCB)和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为分散净化剂的QuEChERS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0.05~5 mg·kg-1的加标范围内,氟吡菌胺和2,6-二氯苯甲酰胺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98%和90%~100%,相对标准偏差(RSD,n=5)分别为1.6%~7.9%和3.2%~9.4%,定量检出限(LOQ)为0.05 mg·kg-1。最终残留试验表明:在氟吡菌胺推荐剂量(735 g·hm-2)下,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间隔1、3 d和5 d时采收,氟吡菌胺及2,6-二氯苯甲酰胺在黄瓜上的最高残留量均小于0.05 mg·kg-1,低于我国规定的氟吡菌胺在黄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1。该方法前处理过程简单、方便、快速,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可用于氟吡菌胺及代谢物2,6-二氯苯甲酰胺在黄瓜中的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