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30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3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大豆茎生长习性类型鉴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找到清楚、简便、准确地鉴别大豆茎生长习性类型的方法,于1988-1997年分别在南京和石家庄,研究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共1536份品种和6个不同杂交组合F1、F2、F3Bernard标准的茎生长习性类型及有关的11个性状,从中选出有无顶花序(ETIMS)和上部节数相对值(RVNN)作为划分茎生长习性类型的成分性状.划分标准为:(1)有限型,有顶花序,RVNN<0.2(夏播)或RVNN<0.25(春播);(2)亚有限型,有顶花序,RVNN≥0.2(夏播)或RVNN≥0.25(春播);(3)无限型,无顶花序,RVNN≥0.2(夏播)或RVNN≥0.25(春播).用该法划分的结果与用Bernard标准划分的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故在田间调查时可以用成分性状法代替Bernard方法.该法鉴定结果明确、稳定,方法简便易行,可在R3~R7期间于田间一次确定.  相似文献   
12.
冀豆10号(15217)由河北省农科院粮食油作物研究所以美国品种威廉姆斯做母本,以系7476为父本,采用亲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突出特点是:高产、优质、早熟、抗病、抗倒、适用性广。1994-1999年7省市累计推广面积20万hm^2。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饱和大豆公共图谱SSR标记,以大豆育成品种冀豆12×地方品种ZDD03651组合的211个F6株系为作图群体,以Kosambi作图函数构建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结果表明,栽培大豆冀豆12与大豆地方品种ZDD03651间SSR标记多态率为44.6%,遗传图谱包含21个连锁群,117个SSR标记,遗传距离总长度1 501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5.6 cM,其中包含8个偏分离标记。与公共遗传图谱相比,位点间排列顺序、遗传距离和偏分离位点比例基本相同。将SSR新标记Barcsoyssr41181、Barcsoyssr41201、Barcsoyssr41235和Barcsoyssr51266整合到C1连锁群上,填补了国际大豆公共遗传图谱中C1连锁群94.62~120.12 cM之间的SSR标记空白区段。  相似文献   
14.
大豆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应与分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引进的ms1轮回群体进行6年的基因丰富和轮回选择,形成了适宜当地生态类型区选择的LD基础群体。利用高蛋白、高油亲本对LD基础群体进行品质改良,进而形成高蛋白(db)和高油(gy)两个亚群体。改良后的高蛋白(db)亚群体平均蛋白质含量比基础群体增加1.18%,≥45%的个体占22.38%,高于基础群体10.99%;高油(gy)亚群体平均脂肪含量高于基础群体0.24%,≥20%的个体比基础群体增加11.05%。在品质改良的同时,ms1亚群体的开花期,成熟期,结英习性、脐色、茸毛色等质量性状的分离范围广,分离比例趋于均衡,后代分离类型明显较常规杂交组合丰富。本文还结合ms1亚群体研究实践,讨论了大豆ms1群体育种的方法、关键技术及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大豆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应与分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研究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3个适应当地生态类型品种材料,通过对引进的ms1轮回群体进行6年的基因导入与轮回选择,形成了适宜当地生态类型区选择的LD基础群体。利用高蛋白、高油亲本对LD基础群体进行品质改良,进而形成高蛋白(db)和高油(gy)两个亚群体。【结果】改良后的高蛋白(db)亚群体蛋白质含量比基础群体增加1.18%,达到t0.2的显著水平,≥45%的个体占22.38%,高于基础群体10.99%;高油(gy)亚群体平均脂肪含量高于基础群体0.24%,达到t0.4的显著水平,≥20%的个体比基础群体增加11.05%。ms1亚群体的开花期、成熟期、结荚习性、脐色等质量性状的分离范围广,分离比例趋于均衡。分枝数ms1群体变异系数为72.8%,大于常规杂交群体(57.3%),百粒重变异系数为18.1%,大于常规群体(16.5%),其它株高、单株荚数、荚粒数的变异系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利用大豆ms1轮回群体进行品质改良的同时,保存了其它性状的分离变异范围与丰富的选择类型,更符合多目标育种的要求。本文还结合ms1亚群体研究实践,讨论了大豆ms1群体育种的方法、关键技术及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大豆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改进的等电聚焦凝胶电泳(IEF-PAGE)技术,对由不同脂肪氧化酶(Loxs)缺失类型亲本配置的5个大豆杂交组合F2代进行逐粒检测,鉴定其Loxs缺失类型。[结果]杂交组合0129和0124为一类,其F2代有4种表现型(-Lox2-、Lox1Lox2、-Lox2Lox3和-Lox1Lox2Lox3);0139和0155为一类,F2代有6种表现型,分别为-Lox2、-Lox3、-Lox2Lox3、N(正常)、H(Lox2杂合)和H-Lox3(Lox2杂合且Lox3缺失);0134单独为一类,F2代仅3种表现型,分别为-Lox2、N和H。Lx3/Lx1和lx3/lx1为显隐性等位基因,Lx2/lx2为共显性等位基因。[结论]杂合基因型在蛋白水平上的特异表达为筛选优异的种质资源提供了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高产品种特性,为夏大豆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参考,于2007~ 2010年,对冀豆17等6个具有高产潜力夏大豆品种以及各级区域试验的57个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明确了高产夏大豆品种应具备如下生育特性:(1)植株高大(R=0.551 6*)、有效荚数多(R =0.739 7*)、荚粒数多(R=0.318 9);(2)开花量大(单株130朵以上),成荚率高(52%以上),后期落荚少(落荚率40%以下);(3)主根、侧根较长(分别达到20 cm、15 cm以上),基部节间短(基部6节总长25 cm以下),植株重心低(40 cm以下);(4)茎秆干重较高、干物质转移较多(平均4.29 g);(5)鼓粒后期(始粒30 d以后)籽粒重持续增加,不降低.同时提出夏大豆品种生育模式:播种~出苗5d,出苗~开花29 ~ 33 d,开花~始粒29~33 d,始粒~成熟32~36 d,全生育期95 ~106 d.这种生育期结构模式,既能满足当地两熟制大豆生态条件,也能满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的充分发育,有利于夏播品种的高产.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充分挖掘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中的高蛋白基因及其连锁标记,以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涵盖第4,5,6,7,8熟期组的508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与野生大豆中高蛋白基因相关的SNP.参试材料蛋白含量数据从美国农业部种质资源信息网下载,为2a利用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含量数据平均值,基因型数据从Soybase网站下载,利用Illumina公司大豆50K芯片(SoySNP50K BeadChip含有52041个SNP标记)检测获得.结果表明,参试材料蛋白含量呈正态分布,介于38.1% ~56.9%,平均48.1%,标准差2.71%.遗传结构分析将参试材料划分为3组,分别包含271,111,126份材料.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与蛋白含量相关的SNP位点74个,散布在19条染色体的60个单倍型区段内.显著性SNP位点LOD平均值为3.47,SNP位点BARC_1.01_Gm_01_54656209_A_G的LOD值最大,为5.18.根据显著性SNP位点富集程度,确定第11号染色体常染色质区15128832~15253199 bp、第12号染色体异染色质区26842687~27818244 bp的单倍型区段为本研究中的2个蛋白含量显著性相关区段,命名为HAP_11_1和HAP_12_1.HAP_11_1中,SNP位点BARC_1.01_Gm_11_15167305_G_A的LOD值最大,为3.80,可解释遗传变异为2.88%.HAP_12_1中,SNP位点BARC_1.01_Gm_12_27563620_C_T的LOD值最大,为4.12,可解释遗传变异为3.23%.为野生大豆高蛋白基因育种利用提供了检测标记,为野生大豆高蛋白基因克隆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豆品种熟期组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根据北美13个熟期组大豆代表品种48份及我国各地地方品种256份在南京春播自然条件结合18小时长光照条件的试验,部分品种在石家庄、哈尔滨的春播试验,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将我国大豆品种归属为相应的000~Ⅸ共12个熟期组,未发现熟期组Ⅹ品种;(2)按同一熟期组品种生育前期变异的地理分布,0~Ⅲ熟期组内各划分为秦岭淮河  相似文献   
20.
张孟臣 《大豆科学》1998,17(3):236-241
通过对17个有限、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的研究结果,鼓粒前的花荚期长短是选择夏大豆品种生育期长短的重要因素。不同熟期类型品种间生殖器官发育规律存在差异,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花、荚形成发育快、时间短、脱落也快。当早熟品种生育重心进入鼓粒前的中、大荚形成发育过程中(相当于R4阶段)时,晚熟品种的相对时期还处在花和幼小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