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04篇
农学   146篇
基础科学   1篇
  72篇
综合类   505篇
农作物   116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水稻黄叶突变体光合特性的日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水稻黄叶突变体黄玉B及其亲本龙特甫B孕穗期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所进行的研究表明:(1)在自然日照条件下,当光强上升到1043.4μmol/m2.s时,野生型出现光饱和点并表现出光抑制现象,而突变体没有出现光饱和点;(2)在野生型出现光抑制阶段(12:00—14:00),突变体的光合速率(Pn)、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光量子效率(фPSⅡ)、非循环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热耗散(NPQ)均高于野生型。突变体在强光条件下(PFD>1149.2μmol/m2.s)能有效利用光能并耗散过剩光能,其对强光光响应能力优于野生型亲本。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传统水稻移栽种植方式因费时费工逐渐被农民弃用,而直播、抛秧和机插等省时、省工的种植方式成为农民的主要选择[1]。一般来说,直播、抛秧和机插种植方式会通过影响水稻群体质量的构建和生育期长短来影响作物的生理和产量性状。氮素代谢是作物最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密切关系[2]。这  相似文献   
13.
小麦(Triticum aestivum)籽粒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是影响面团褐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NCBI上注册的小麦PPO基因序列的搜索与比对后发现,现有的小麦PPO基因按表达方式可分为两大类(Ⅰ和Ⅱ),其中第Ⅱ大类的PPO基因与小麦籽粒PPO活性密切相关,第Ⅱ大类第i小类中的PPO基因可能位于小麦2A和2D以外的染色体上,可作为改良面团色泽的侯选基因。通过对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的4条PPO基因比对后发现,位于小麦2D染色体长臂上的PPO基因(PPO-2D)存在丰富的等位变异,等位基因间有94个单核苷酸变异(SNP),其中发生在编码区的SNP(cSNP)有80个,这些cSNP中有36个影响到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属非同义cSNP。在非同义cSNP处,设计引物STS-H,对130个已连续测得两年PPO活性的小麦品种进行PCR扩增,结果发现STS-H在大部分低PPO活性品种中没有扩增出目标片段(a),而大部分高PPO活性品种可以扩增出460bp的目标片段(b)。方差分析表明,a、b两种类型品种的PPO活性均值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非同义cSNP对小麦籽粒PPO活性有重要影响。与STS01引物(低PPO活性显性标记)比较后发现,STS-H与STS01是一对互补标记,根据STS01和STS-H引物各自的特点,研究了能同时扩增两对引物的多重PCR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14.
周利平  周桃华  马乔 《农技服务》2013,30(7):673-674
以湘杂棉8号、鄂杂棉11号及爱棉1号(对照)为材料,探讨了湘、鄂杂交棉品种在安徽不同生态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湘杂棉8号生育期与对照基本一致,各性状略优于对照,产量略低于对照;鄂杂棉11号生育期基本一致,各农艺性状显著优于对照,产量也显著高于对照,2个品种均较适合在安徽沿江棉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秸秆覆盖与镇压对小黑麦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黑麦作为研究材料,通过设置5种不同的秸秆覆盖与镇压处理,在小黑麦的各个生长期对其进行生理指标的测定,研究秸秆覆盖与镇压对小黑麦鲜重和干物质重、株高、次生根、叶片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5种处理下小黑麦的生长状况呈现出了:A4> A3> A> A1> A5.而且A4处理下小黑麦的生长状况明显大于其他各组处理下小黑麦的...  相似文献   
16.
翻耕会使耕层土壤发生显著位置交换。耕层土壤位置交换会通过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改变氮素转化过程。本文研究了土层交换对黄淮海平原南端砂姜黑土硝化、反硝化过程和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该区域选择合理的耕作方式、减少氮素损失及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以土壤(0~35 cm)田间原位分层作为常规土层处理(CK),以原位0~10 cm和10~20 cm土层交换后作为土层交换处理(SE),并用20μm的尼龙网区分非根际和根际土壤。于玉米小喇叭口期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和反硝化菌群丰度,并结合非根际和根际土壤的硝化潜势、土壤呼吸、反硝化能力、反硝化潜势、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总氮含量及根系形态的测定,探讨土层交换对土壤氮素转化和玉米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SE处理的玉米植株氮吸收量比CK处理显著降低8.9%(P0.05)。土层交换显著影响根际而不是非根际土壤的硝化潜势,使其显著降低13.5%(P0.05);并使非根际和根际土壤的反硝化能力分别提高36.6%(P0.05)和8.4%(P0.05)。土层交换使非根际和根际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11.7%(P0.05)和5.2%。相关分析显示硝化潜势与氨氧化细菌(AOB)丰度呈显著正相关(r=0.91**),与氨氧化古菌(AOA)丰度无显著相关关系;反硝化能力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r=0.89**和0.93**),与nirK、nirS拷贝数无显著相关性;玉米植株氮吸收量与根际土壤的硝化潜势、根表面积×AOB拷贝数都呈显著正相关(r=0.83*和0.86*),而与反硝化能力呈显著负相关(r=?0.88**)。以上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土壤硝化速率的降低和反硝化速率的增强,是土层交换后玉米氮素利用效率低的重要原因。AOB是硝化速率的主要驱动微生物。土层交换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是反硝化能力的关键主导因子。在翻耕条件下,有效调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是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为快速、高效地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诊断小麦赤霉病病症,分析了卷积层结构与光谱病症特征的关联性,并重点研究了高光谱的像元分类建模方法。首先,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2种典型结构,构建了不同深度的卷积神经网络,比较了小麦赤霉病高光谱数据点集的训练和测试结果。结果显示:Visual Geometry Group(VGG)结构随着网络深度的增加,模型损失值不断下降;残差神经网络(ResNet)结构随着深度增加,损失值没有明显降低,说明ResNet网络的深度与模型性能无关。从测试集评测模型泛化性可知,具有4个基础单元模块的22层VGG网络在所有深度卷积模型中最优,其建模和验证准确率远高于传统的支持向量机(SVM),分别为0.846和0.843,测试集准确率为0.742。以VGG为基础单元构建的深度神经网络,能有效提取小麦赤霉病病症的高光谱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大尺度小麦赤霉病的智能成像诊断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微媒体活跃和主导的"微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全时段、多维度、全网络学习新模式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给大学理论和实践课教学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新变化,落实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新农科"教学任务和目标,系统推进农学专业教学改革,我们依托微信公众号创建了《微统计》和《微育种》2门微课,并且开展了为期一学年的"微课+"农学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本文系统介绍了"微课"的创建过程,并通过对学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调查问卷、实际应用效果的综合分析,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性和交互性构建以个性化、精细化为特点的混合交互式"微课+"农学专业教学新模式,为促进农学专业课教学由传统的"定性分析"向"精准定量分析"转变,加快落实全程融入、全员覆盖、全面渗透的"三全"农学专业课教学改革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多穗型小麦烟农19和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8为材料,研究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穗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烟农19的中密度(300×10~4株/hm~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5∶5互作处理、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8的高密度(412.5×10~4株/hm~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7∶3互作处理有利于群体叶面积指数的提高,产量最高,分别为8 682.97、7 440.35 kg/hm~2。安徽省淮北平原地区,多穗型小麦种植密度300×10~4株/hm~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5∶5互作处理为宜,而大穗型小麦种植密度300.0×10~4~412.5×10~4株/hm~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7∶3~5∶5互作处理为宜。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提高散叶插签装烟烘烤的烟叶质量,研制了与之相匹配的持续缓慢升温烘烤工艺(T),并与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烘烤工艺(CK)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T能显著改善烟叶等级结构,极显著提高上等烟比例,下部叶、中部叶和上部叶分别提高34.57%、31.96%和15.84%;显著降低下低等烟、级外烟和光滑烟的比例,下部叶分别降低35.06%、40.66%和69.47%,中部叶分别降低32.42%、47.31%和50.48%;上部叶的下低等烟比例降低91.87%;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派生值更适宜;香气成分含量更高,下部叶、中部叶和上部叶分别提高2.94%、6.15%和6.65%;烟叶内在质量更好。表明持续缓慢升温烘烤工艺能显著改善散叶插签烘烤的烟叶外观质量,提高烟叶内在质量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