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81篇
  免费   461篇
  国内免费   694篇
林业   1867篇
农学   1110篇
基础科学   1179篇
  1170篇
综合类   8178篇
农作物   1091篇
水产渔业   821篇
畜牧兽医   4389篇
园艺   1622篇
植物保护   509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385篇
  2022年   385篇
  2021年   345篇
  2020年   430篇
  2019年   596篇
  2018年   635篇
  2017年   397篇
  2016年   474篇
  2015年   442篇
  2014年   1060篇
  2013年   810篇
  2012年   1048篇
  2011年   896篇
  2010年   911篇
  2009年   1056篇
  2008年   917篇
  2007年   938篇
  2006年   890篇
  2005年   845篇
  2004年   708篇
  2003年   678篇
  2002年   576篇
  2001年   537篇
  2000年   505篇
  1999年   557篇
  1998年   542篇
  1997年   542篇
  1996年   471篇
  1995年   414篇
  1994年   439篇
  1993年   425篇
  1992年   358篇
  1991年   371篇
  1990年   306篇
  1989年   223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107篇
  1986年   75篇
  1985年   75篇
  1984年   70篇
  1983年   58篇
  1982年   62篇
  1981年   50篇
  1980年   30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8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9篇
  195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社会发展进程中,大众的生活、文化及认知水平等明显提升,同时也对城市园林的设计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为进一步满足大众对居住环境、生活情趣、审美等方面的需求,在城市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融入现代艺术,能够有效树立城市的形象,提升园林现代化气息和生态效益,进而促进城市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为选育优质中晚熟粒用高粱新材料,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4份不同杂交组合高粱亲本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组合杂交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差异,筛选最佳的中晚熟粒用高粱组合。高粱组合杂交种的生育期存在差异,但相差不大,生育期最长的高粱组合23A×014-52,生育期为134天,生育期最短的高粱组合147A×014-34,生育期为123天;高粱组合23A×014-52的农艺性状较好;与对照相比,增产的高粱组合为23A×014-52、27A×017-95,其中高粱组合23A×014-52增产明显,较对照高出30.06%。结合分析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等,高粱组合23A×014-52杂种优势较突出,可以作为培育中晚熟粒用高粱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4.
探明周年产量20,000kghm–2以上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并建立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指标,为进一步提升黄淮海该模式周年产量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6—2010年黄淮海区9个高产点共45个田间试验的数据,定量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模式高产形成与季节间光温水资源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三省9个试验点冬小麦–夏玉米均实现了周年20,000kghm–2以上高产,但区域间差异较大,河南和山东小麦产量最高,山东夏玉米产量最高,河南和山东周年产量分别高于河北16.9%和21.5%。产量的变化主要由光温水分配差异造成,河南和山东小麦季积温量在1924.2~2608.0°C和降雨量小于201.1mm范围时产量均高于河北,山东玉米季辐射量在2168.5~2953.8 MJ m–2、积温量小于2990.7°C和降水量小于591.3 mm范围时产量均高于河南和河北。然而省份间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季节间热量资源分配率和分配比值相对固定,即小麦季和玉米季积温分配率分别为43%和57%,两季间积温比值为0.7,这是该区当前生产和生态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季节间资源合理配置的定量标准。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前提下依据该定量指标来指导黄淮海不同生态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促进黄淮海该种植模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乙酰羟酸合酶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植物抗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酰羟酸合酶(AHAS)抑制剂类除草剂已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然而使用过程中可能对部分敏感农作物产生药害,因此创制对不同类别除草剂具有抗性的一系列作物新品种至关重要。本文将从AHA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类别与特点、AHAS靶酶的特性及其在支链氨基酸合成中的作用、除草剂的靶标抗性与非靶标抗性机制等方面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动态,以期为农作物除草剂抗性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同茂大道和节庆大道的重庆中央公园,为世界三大开放式城市中心公园之一。从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注重植物空间层次搭配、比较重视色叶植物的运用、运用较多的地被植物、大型景观树有运用几个方面总结该园植物配置特色和亮点。针对现场观察到的问题,提出建议:政府持续重视,开展科研工作,改进植物配置。  相似文献   
17.
在对兰溪市森林风景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兰溪市森林风景资源现状,分析了兰溪市森林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森林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空间布局、森林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兰溪市森林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中国特有的野生牡丹一直被国内外视为珍贵的种质资源。野生矮牡丹被认为是现代栽培牡丹品种重要的祖先种之一,开展矮牡丹在内的芍药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cp DNA)特征分析对阐明牡丹系统进化、培育和改良栽培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方法】在矮牡丹叶绿体高通量测序的基础上,从NCBI数据库下载凤丹牡丹、大花黄牡丹、滇牡丹、川赤芍和草芍药的cp DNA数据,利用Geneious 8. 0、EMBOSS 6. 4. 0等软件,对芍药属6个种的cp DN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矮牡丹cp DNA序列共152 628 bp,共有112个基因,使用25 988个密码子,编码蛋白78个;有19个基因(包括4个rRNA、7个tRNA、8个蛋白编码基因)在IR(反向重复)区重复。共搜索到143个SSR位点,单核苷酸重复基序位点最多,为116个(占81. 12%),没有六核苷酸重复基序。尽管芍药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保守,但不同种间IR和LSC(大单拷贝区)的边界位置仍有一定变化,凤丹牡丹LSC/IR的rpl2基因有718 bp延伸至LSC区域,而其他种的rpl2基因均完整地位于IR区。【结论】从基因组大小和基因内容来看,芍药属cp DNA高度保守;草芍药与滇牡丹cp DNA最大,为152 698 bp;凤丹牡丹cp DNA最小,为152 153bp。矮牡丹cp DNA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偏好使用A/T碱基,SSRs位点的碱基组成也偏好使用A/T碱基,143个SSRs位点中,A/T组成的位点有134个;矮牡丹cp DNA SSRs分布具有不均匀性,14个SSR位点位于IR区段,103个位于LSC区段,26个位于SSC区段。IR边界分析显示,芍药属LSC/IRb的边界变化是IR区扩张与收缩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芍药属植物的系统进化与栽培起源等研究提供支持,对芍药属植物分子标记开发及优良品种选育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不合理使用,导致"3R"问题持续存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生物防治产品及技术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天敌昆虫的生长发育及存活期往往很短,探索其储存技术是天敌昆虫规模化生产中的关键性环节。低温贮藏可以延长天敌昆虫的寿命,进而可以为生物防治提供充足、稳定的天敌产品。因此,天敌昆虫低温贮藏一直是生物防治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天敌昆虫低温贮藏这一环节,就低温诱导天敌昆虫滞育虫态、冷驯化对昆虫低温贮藏效果的影响、低温贮藏对天敌昆虫适合度(寿命、羽化率、性比、个体尺寸大小、飞行扩散能力等)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天敌昆虫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及应用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矶海绵共生真菌(Y3,Y4,Y5,J5,J6,J7,G7,G2)为研究对象,通过液体发酵、乙酸乙酯萃取获得代谢产物,以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指示菌,采用96孔板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矶海绵共生菌Y3和Y4的代谢产物对恶臭假单胞菌具有很强抑制作用;菌株Y3,Y4,J5,G2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活性,且抑制率与菌株Y3,G2代谢产物浓度呈正相关性;菌株J6,G7,Y5的代谢产物对白色念珠菌有显著抑制效果,其中菌株G7和菌株Y5抑制率最高,分别为50.82%±0.03%和43.94%±0.52%。8株矶海绵共生真菌对小麦纹枯病菌抑制作用均较弱。在食品防腐剂开发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