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6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基于多维评价模型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与都市农业通过功能互补与促进机制形成统一系统,多功能是都市农业融入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与空间系统之中表现出的显著内涵。但我国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综合实力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都市农业功能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形成了多样化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评价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现状及合理性,探究适宜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有助于协调城市功能与都市农业功能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战略。如何协调城市功能与都市农业功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急需探索的问题。本文应用四维评价模型对我国22个城市的都市农业生产、经济、社会与生态功能进行定量评价,并根据四大功能间的不同组合类型,用系统聚类法把我国都市农业分为10类多功能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受我国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东、中、西部地区空间差异影响,都市农业单项功能发展水平及多功能综合水平在各城市呈现明显的差异,总体上表现出东、中、西的区域分异现状;从我国西部城市至中东部城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逐渐从多功能弱协同模式转向基本协同、协同及强协同发展模式,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转变为社会生态主导发展模式以及以生态为基础的生产(或经济或社会)功能主导的发展模式。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属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生态功能发展水平都达到了0.40以上,属于社会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社会功能发展水平都在0.55以上,属于经济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经济功能发展水平接近0.80,属于生产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生产功能发展水平达到了0.75。  相似文献   
12.
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是贫困文化特征产生、形成的土壤 ,贫困文化阻碍了山区资源的市场化高效流动和配置 ,抑制和阻断了产业演进的固有机制 ,同时阻断了外部力量的介入 ,使贫困山区难以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结构变革。本文试图通过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入手 ,揭示山区贫困文化的特点及形成机理 ,并提出山区文化脱贫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刘少佳    任志远    杨文艳      周忠学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14-19,24
以西安都市圈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影像、DEM和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等基础数据,通过RS和GIS技术,结合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对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西安都市圈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做定量估算分析。在定量计算的基础上,应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2015年、2020年、2025年的土壤侵蚀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2000—2010年,从时间特征上来看,西安都市圈土壤侵蚀呈减小趋势;从空间特征来看,北部和南部区域土壤侵蚀比较严重,中心区域相对较轻。(2)2000—2010年,各类土壤侵蚀类型面积主要趋于由较高转向较低等级侵蚀类型,说明西安都市圈土壤侵蚀强度呈减小趋势。(3)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2015—2025年,微度侵蚀面积在逐年增加,轻度及以上类型的面积逐年减少,整体呈良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简述了扎兰屯市天然草地资源概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该市草地利用状况,根据草地的载畜量以及草地利用状况,将全市的草地划分为草地超载退化区,畜草基本平衡区,少畜富草区;对不同区域的草地提出了合理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初步摸清了呼伦贝尔盟高等植物野菜资源,目前发现该地区共有野菜29科77属127种,笔者对各种野菜的生境、食用部位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对野菜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基于SOM的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8-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和人工神经网络SOM模型对16年来陕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土地利用变化总特点是耕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面积增加,牧草地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复杂,各种生态环境建设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流域水土保持项目,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是驱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人口的发展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资源环境对人口的发展又构成了约束作用.如何有效度量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显得颇为必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方法对1997-2007年陕西省的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综合发展水平持续升高,由0.1159上升到0.4044.2)资源环境承载能...  相似文献   
18.
姚瑶  周忠学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4):163-167,170
以关中地区1989~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并结合本区不同时间断面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测评,对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及其两者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园地的土地利用变化率最大,最小的是牧草地和交通用地。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约10.3亿元,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贡献最大,各单项服务价值变化也较明显。关中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变化率两者呈负相关,由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贡献程度的差异,进而影响到区域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0~2009年西安市耕地面积及这20年的经济、人口、城市化、气候数据,对耕地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西安市的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可分为持续减少期、先增加后减少期、缓慢减少期3个阶段,耕地面积以每年0.4044万hm2的速度减少;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耕地变化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各因素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总人口>城市化水平>气候因素(气温>降水)>经济因素(第二产业产值>GDP)。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陕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陕西省2001~2008年旅游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的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大大超出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2001~2008年均存在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这反映出陕西省旅游资源存在很大压力,旅游业的发展处于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