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6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6篇
  53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连续小波变换和交叉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1951~2006年华东地区水稻产量和同期东亚季风的时频变化特征,探讨了相对气象产量与东亚季风环流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华东地区水稻产量与东亚季风环流的变化均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变化周期.气象产量与同期亚洲环流经向指数以正相关为主,14年两者的正相关程度最大,少数频率尺度上呈较弱的负相关,如准2、4、6年以及18年之后.气象产量与同期亚洲环流纬向指数在2~4、6~8、10~12年尺度的共振频率上表现为正相关关系,8~10年以及12年之后的尺度上两者表现为负相关,14年左右两者的负相关程度最大 东亚季风环流的变化导致区域气候变暖,进而引起的气象灾害频发以及区域气候资源的改变,是华东地区水稻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1961-2015年吉林省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吉林省1961-2015年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趋势,为该省的农业和生态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吉林省46个自动气象站1961-2015年逐日降雨量资料估算吉林省逐气象站的降雨侵蚀力,并采用相关系数、气候倾向率和反距离空间插值方法分析吉林省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吉林省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在空间分布上从集安开始呈向西北和东北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时间分布上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时间分布特征具有高度一致性,在7月达到峰值.有34.8%的气象站点降雨侵蚀力呈上升趋势,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东部有1/2以上呈上升趋势,但只有长白站的下降趋势通过显著性检验.不同地区各年代平均降雨侵蚀力变化也不一致,具有波动性.不同年代各降雨侵蚀力等值线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变化不大.[结论]吉林省降雨侵蚀力在时空变化上与降水量一致,不同地区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不一样,几乎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3.
近53 a黑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浏  刘丽丽  索滢 《干旱区研究》2017,34(3):465-478
基于黑河流域及周边17个气象站点和2个水文站点近50 a的观测资料,采用Pettitt、Mann-Kendall(MK)、Yamamoto和累积距平曲线等多种方法,探讨黑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各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随地势变化明显,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由南至北呈逐渐增加趋势,降水和平均相对湿度则呈逐渐减少趋势;黑河流域降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莺落峡径流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正义峡径流量下降趋势并不显著,平均相对湿度则没有检测到明显的变化趋势;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突变点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降水和莺落峡径流量交互验证,确定二者的突变点均为2004年。结合多种变点检测方法共同分析,可有效提高结果的可信度和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华北平原不同等级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华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中国首位,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干旱是影响该区域冬小麦产量的最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该研究基于华北平原44个气象站点1981—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以及作物、土壤和田间管理资料,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为农业干旱指标,基于调参验证后的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er,APSIM),评估了冬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各生育阶段不同等级干旱对冬小麦单产和总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拔节-开花和开花-成熟阶段干旱造成冬小麦减产率空间上均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且开花-成熟阶段干旱引起的减产率(26.8%)高于拔节-开花阶段干旱引起的减产率(19.1%),区域间比较均表现为干旱对京津冀地区冬小麦单产影响最大,对河南省冬小麦单产影响最小;随着干旱等级的加重减产率增大,开花-成熟阶段轻旱、中旱和重旱的减产率分别为16.5%、32.8%和44.9%,拔节-开花阶段轻旱、中旱和重旱的减产率分别为10.3%、18.8%和28.6%。结合冬小麦实际播种面积得到各生育阶段干旱对总产的影响,区域间比较均表现为干旱对山东省冬小麦总产影响最大,对河南省冬小麦总产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5.
东北黑土区降水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水分是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为了探讨东北黑土区可持续的土壤水分管理方式,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为基础,利用SPI(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值(标准降水指数)研究了该地区1952-2008年的大气降水情况,同时分析了土壤水分对大气降水(1999-2008年)的响应。1952-2008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40 mm,标准差为121 mm,生长季内平均降水量为473 mm,占年平均降水量的87.60%。利用标准降水指数(SPI)将1952-2008年大气降水划分为7个不同的干/湿状态,分别是极端干旱,严重干旱、中等干旱、平常年份、中等湿润、非常湿润和极端湿润。分析近10 a(1999-2008)大气降水的SPI值发现极端干旱的年份有增加的趋势,同时对生长季末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表现为湿润的年份(2003年,SPI值=1.5)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639.70 mm),而在极端干旱的年份(2004年,SPI=-2.6)土壤含水量达到了最低值(512.21 mm)。年际间降水量的差异也影响了土壤的供水特征特,同时肥料的施用增加了作物对土壤中水分的消耗。根据降水合理地管理东北黑土区的土壤水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气象远程二级培训站是中国气象局气象远程培训系统的延伸,为了更好地发挥二级培训站的作用,培训站的管理和维护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讨我省气象远程二级培训站的管理和维护,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CO2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ases linked to climate change. However, its ambient concentrations in a clean atmosphere have scarcely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2 concentrations and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was proposed to establish atmospheric conditions linked to high CO2 values. A detailed 3-year campaign was carried out in a rural area with a CO2 continuous analyser and a RASS sodar for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Daily and yearly CO2 cycles were obtained. In addition, semi-hourly medians and quartiles were fitted to straight lines during the night time and daily maxima and minima were parameterised by means of a second order cylindrical model. Six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were considered: wind speed, wind direction and temperature at one level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t two levels. Intervals were proposed from the highest CO2 concentrations during the night to build up a binary system of 64 meteorological classes. Analysis of both CO2 medians and meteorological classes enabled simplification of the system to four groups. The first group, characterised by high temperatures and drainage flow, was associated with detrended median concentrations above 15 ppm. Two groups of moderate concentrations were linked to thermal inversions and no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s. The final group corresponded to low concentrations associated with less than three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with values linked to high concentrations. Only high directional shear and low wind speed were relevant in this group. This 4-group system was successfully used with the whole dataset.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气温变暖的大背景下,基于江西省15个国家气象站点1961—2012年气象观测资料和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提供的全球气候模式(GCM)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等气候学统计方法,分析了江西省历史气象特征,并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61—2012年全省、赣南、赣中、赣北降雨量上升趋势不显著,由南往北降雨量增加;1961—2012年多年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增温速率分别为0.16,0.12,0.22℃/10 a,区域间增温速率由南往北递增;预测江西省未来2020—2079年期间,在A2,B1排放情景下年均降雨量比历史基准期减少率分别为18.87%,10.13%;A2,B1排放情景下2020—2079年多年年均气温增温速率分别为0.41,0.22℃/10 a。  相似文献   
19.
甘娜 《北京农业》2011,(6):212-213
讨论现代农业气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其发展现状,并从多个方面指出现代农业气象信息化的发展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可以说,现代农业气象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及防御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綦东菊  王晓静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2):33+58-33,58
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的农业气象灾害观测工作中经常遇到干热风,根据《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中有关干热风的规定,结合实际观测经验,介绍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