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7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平原不同等级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华北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中国首位,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干旱是影响该区域冬小麦产量的最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该研究基于华北平原44个气象站点1981—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以及作物、土壤和田间管理资料,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为农业干旱指标,基于调参验证后的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er,APSIM),评估了冬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各生育阶段不同等级干旱对冬小麦单产和总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拔节-开花和开花-成熟阶段干旱造成冬小麦减产率空间上均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且开花-成熟阶段干旱引起的减产率(26.8%)高于拔节-开花阶段干旱引起的减产率(19.1%),区域间比较均表现为干旱对京津冀地区冬小麦单产影响最大,对河南省冬小麦单产影响最小;随着干旱等级的加重减产率增大,开花-成熟阶段轻旱、中旱和重旱的减产率分别为16.5%、32.8%和44.9%,拔节-开花阶段轻旱、中旱和重旱的减产率分别为10.3%、18.8%和28.6%。结合冬小麦实际播种面积得到各生育阶段干旱对总产的影响,区域间比较均表现为干旱对山东省冬小麦总产影响最大,对河南省冬小麦总产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
’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位于昆明市金殿风景区,海拔1895m,占地218hm2,植被覆盖率达76.6%。园中草坪约为5万m2,是园内园艺植物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草坪建成后,发生锈病和多种害虫为害,我们在对病虫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防治,控...  相似文献   
3.
应用HACCP体系控制养殖水产品的安全危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几年,食源性疾病和食物潜在危害所致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食物的质量安全性隐患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焦点之一。从我国近几年频繁发生的食物中毒和出口水产品屡遭扣留和封存的事件来看,如何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尤其是出口食品的质量安全是摆在我国政府和企业面前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建立食源性疾病和食物潜在危害的预防控制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食品的安全性涉及到食品原料的种养殖生产、运输、贮藏、加工、销售等全过程食物链,必须从食品生产源头开始对危害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才能真正确保食物链的安全。HACCP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作物产量差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杨晓光  刘志娟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4):2731-2741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仍是未来永恒不变的课题。近年来随着育秧、覆膜等技术的应用,灌溉、施肥技术措施的提高以及作物品种的更替和技术的进步等使得农作物产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即便如此,作物实际产量与其潜在产量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而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中。文章在阐述产量差内涵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产量差的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产量差的研究做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开展产量差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产量差概念发展至今,虽然众多学者都对其做了不同的定义及阐述,但总体而言,作物的最大产量水平为潜在产量,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的产量差为该作物的总产量差。造成作物产量差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可能应用到田间的技术和环境因子、生物因素(品种、病虫害等)和经济因素(投入产出比)、政策、文化水平及传统观念等。为了进一步解析作物产量差,前人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等级的产量差。目前国内外产量差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试验调查统计分析法和作物模拟模型法。前者概念简单,可操作性强,但是要求足够的试验数据,试验费用大,周期长;后者可以设置更多的情景和处理,但难以精确定量实际生产中的所有管理措施。因此,在实际进行产量差研究中,可综合利用统计方法、作物模拟模型及遥感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世界各地主要作物产量差的研究结果显示,发达国家因栽培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作物产量提升空间较小。虽然各地学者对当地不同作物产量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提升该地区产量、缩小作物产量差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然而,由于产量估算方法不同,使得研究结果之间差异较大,可比性差。同时因数据和方法的限制,大多集中在解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候、土壤、品种、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对产量的限制程度,而往往忽略了在产量形成过程中农民意愿、政策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总之,未来的产量差研究重点应包括准确计算各区域主要作物产量潜力上限,明确针对不同产量差计算方法,综合考虑气候、土壤、品种和栽培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因素,解析产量差限制程度。  相似文献   
5.
东北三省春玉米产量差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随着人口增加、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粮食生产能力及粮食安全受到广泛重视。然而,目前中国粮食产量远远低于作物潜在产量,如何利用有限耕地生产更多粮食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区,其春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9%,该区玉米产量提升对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论文以东北三省春玉米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61—2010年气候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作物资料和统计资料,利用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APSIM-Maize)和数理统计方法,解析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域春玉米潜在产量与实际产量的差及各级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提升东北三省春玉米产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结果】东北三省春玉米潜在产量与农户实际产量之间产量差(总产量差)呈明显的经向和纬向分布(P0.01),即由南向北递减,由西向东递减,且地区间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4.8—11.9 t·hm~(-2)。春玉米潜在产量与可获得产量之间的产量差(产量差1)、可获得产量与农户潜在产量之间的产量差(产量差2)均呈现随经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这与春玉米生长季内降水量分布有关。产量差1变化范围在0.06—3.2 t·hm~(-2)之间,产量差2地区间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1.7—8.0 t·hm~(-2),主要是由于栽培管理措施的差异造成的。从全区50年平均来看,春玉米潜在产量与实际产量间的产量差为64%,其中由于不可转化的技术因素、农学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限制的产量差分别为8%、40%和16%。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过去50年(1961—2010)研究区域春玉米各级产量差均呈现减小的趋势,其中总产量差和产量差3呈显著缩小趋势(P0.01),每10年分别缩小1.55 t·hm~(-2)和1.40 t·hm~(-2),但产量差1和产量差2变化趋势并不显著。【结论】东北三省春玉米潜在产量与农户实际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呈明显的经向和纬向分布,即由南向北递减,由西向东递减。农学因素是限制当地玉米产量提升的主要因素,通过改善农学因素,如提高栽培管理措施、改善土壤条件和更换高产品种可有效缩小产量差达40%。  相似文献   
6.
以学术创新为关联点,对我国1989-2008年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和信息学学术"创新"论文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从定量的角度,客观地反映学术创新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学科资源共享及学科联合建设,增加综合竞争实力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80%丁烯氟虫腈水分散粒剂防治甘蓝小菜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丁烯氟虫腈水分散粒剂是大连瑞泽农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高效杀虫剂,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安全。为明确该产品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治效果,确定最佳使用剂量,2009年我们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析几种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入手,详细列举了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重大食品安全案例,在分析这些病原微生物对食品造成安全危害的同时,通过对国内国外先进的预防经验的借鉴,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连地区越冬茬黄瓜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育苗,10月上中旬定植,11月初采收,12月中下旬进入产量高峰期。在管理精细的情况下,翌年4~5月还可以出现第二个产量高峰期。该茬黄瓜一般在第二年的6月上中旬拉秧,全生育期最长可达300d。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保护地种植面积的增大,蔬菜品种的增多,蔬菜病虫害面积也逐年加大,为害损失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保护地蔬菜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