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05篇
  免费   670篇
  国内免费   659篇
林业   1478篇
农学   729篇
基础科学   587篇
  1574篇
综合类   4403篇
农作物   331篇
水产渔业   352篇
畜牧兽医   986篇
园艺   164篇
植物保护   830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23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331篇
  2020年   322篇
  2019年   362篇
  2018年   272篇
  2017年   367篇
  2016年   458篇
  2015年   463篇
  2014年   602篇
  2013年   606篇
  2012年   726篇
  2011年   759篇
  2010年   551篇
  2009年   644篇
  2008年   614篇
  2007年   587篇
  2006年   552篇
  2005年   476篇
  2004年   341篇
  2003年   276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为科学评价除草剂三唑酰草胺在土壤环境中的生态风险,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三唑酰草胺在吉林黑土、江西红土和安徽水稻土中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三唑酰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好氧条件下三唑酰草胺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86.5、106和91.4 d;厌氧条件下半衰期分别为106、130和127 d;水稻田厌氧条件下半衰期分别为162、219和188 d。研究表明,三唑酰草胺在水稻田厌氧条件下的降解速率明显慢于其他2种试验条件下。  相似文献   
92.
Cotton is one of the major field crops which are seriously threatened by pests and diseases. In recent years,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s with intercropping has become to be an interesting approach. Intercropping possibly increases the population of natural enemies and finally reduces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pests as a result of changes in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farmland. Intercropping thus has been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alternative in controlling pests and diseases. However, cotton field intercropping also has some limitations in controlling pests and diseases. Unreasonable intercropping system has many risks such as increasing labor input, increasing the difficulty of pests’ control, and aggravating pests and diseases.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cotton intercropping on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s were reviewed. The possible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used for ecological control of intercropping were also put forward, and the future and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s with intercropping were prospected.  相似文献   
93.
安徽省作物养分供需分析及化肥减施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农田养分管理模式是现阶段中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必由之路,因而开展有机、无机养分和作物养分需求的比较研究对促进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施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评估了安徽省16市2010—2016年主要有机肥(包括秸秆、粪便、绿肥和饼肥)的养分资源,明晰了安徽省农业生产中有机、无机养分投入现状,并根据农业种植结构开展了有机、无机养分和作物养分需求的差异和关系研究,最后探索了安徽省的化肥减施潜力。结果表明:安徽省2010—2016年平均有机肥养分资源为287.70万t,N、P_2O_5和K_2O分别为104.49万t、39.60万t和143.61万t,可基本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但有机肥的当季利用率低,N、P_2O_5和K_2O的当季利用率分别为21.44%、19.91%和52.61%,有机肥N、P_2O_5和K_2O实际还田量仅占作物养分需求的20.74%、25.38%和63.61%,占农田养分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11.87%、10.27%和51.35%。全省N、P_2O_5、K_2O养分实际投入量(包括有机肥和化肥)是作物养分需求的1.75倍、2.47倍和1.24倍,有7个市的N和13个市的P_2O_5养分施用量超过作物需求的2倍,存在较高的环境污染风险。通过控制农业总养分输入,安徽省的化肥减施潜力为35.12%,N、P_2O和K_2O的减施潜力分别为21.28%、23.97%和78.61%。提高有机肥的当季利用率和发展冬季绿肥资源可进一步促进化肥减施。本研究可为安徽省化肥零增长和农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4.
[目的] 评估湖南省滑坡发生的风险和损失等级,丰富湖南省滑坡防治理论及方法,为该地减少滑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AHP)以DEM、遥感、气象、岩性、地震点等数据为支撑,分别从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两方面对湖南省滑坡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①湖南省滑坡风险等级大多处于中低风险等级,少部分为较高风险或高风险等级,中度风险等级最多,占全省面积的31.31%,其余依次为较低、较高、低和高风险等级,其比例分别是24.92%,22.09%,13.88%和7.79%;②从空间格局来看,风险性等级整体呈现出中部、东南高,西南、东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③湖南省滑坡损失等级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局部不均匀的分布特征。[结论] 湖南省滑坡灾害的管理主要应从预防和整治两方面进行,依据各地区常见滑坡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差异化防治预案。  相似文献   
95.
气候变暖背景下河南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风险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预估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风险,根据河南省1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夏玉米抽雄期常年观测资料和未来RCPs(representativeconcentrationpathways)气候变化情景数据,构建夏玉米花期高温风险评价指标,开展河南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时空特征及风险演变分析。其中RCPs气候情景数据包括基准气候条件(1951—2005年, RCP-rf)和未来(2006—2050年)RCP 4.5(中)、RCP 8.5(高)两种浓度路径数据。以抽雄普遍期及之后7d确定为夏玉米花期,并内插匹配气候情景格点数据。以花期最高气温≥32℃和≥35℃作为轻度和重度高温灾害发生阈值,根据轻、重度夏玉米花期高温发生频率和高温积害,建立风险评价指标并分级。结果表明, RCP-rf情景下全省夏玉米花期高温发生频率在20.5%~81.0%(≥32℃)和3.9%~51.9%(≥35℃)。与基准条件相比,≥32℃高温发生频率增加9.1%(RCP4.5)和11.0%(RCP8.5),≥35℃高温发生频率增加8.7%(RCP4.5)和8.3%(RCP8.5)。RCP-rf情景下全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积害在48.5~200.9℃·d(≥32℃)和9.8~138.5℃·d(≥35℃)。与基准条件相比,≥32℃高温积害增加25.4℃·d (RCP 4.5)和25.6℃·d (RCP 8.5),≥35℃高温积害增加25.8℃·d (RCP 4.5)和31.4℃·d (RCP 8.5)。由综合风险分析可知, RCP-rf情景下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高值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新乡、郑州、许昌、漯河、周口及其以东以北的地区(商丘除外),约占夏玉米主栽区面积的30.1%;RCP4.5情景下高值风险区扩大至洛阳和南阳以东的大部分地区,约占夏玉米主栽区面积的63.4%; RCP 8.5情景下高值风险区面积进一步向西扩大,约占夏玉米主栽区面积的占76.3%。  相似文献   
96.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石漠化严重,旱涝灾害频发。植被恢复是提升脆弱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固持的有效方式,但该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土壤碳氮动态监测的研究还很缺乏。本研究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对象,选取人工林、牧草地、人工林+牧草地、撂荒地自然恢复4种最主要的植被恢复方式为研究对象,以耕地作为对照,对比分析退耕前(2004年)、退耕10年(2014年)和13年后(2017年)土壤碳氮储量动态变化特征。其中2004—2014年研究区未发生极端内涝灾害, 2014—2017年连续发生2次极端内涝灾害事件。研究结果表明,退耕10年后, 4种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均显著增加,但退耕13年后,除撂荒地SOC持续增加外,其他3种恢复方式下SOC表现出下降趋势。植被恢复后土壤全氮(TN)储量提升相对缓慢,退耕10年仅牧草地显著增加,退耕13年后人工林+牧草和撂荒地TN增加,且撂荒地在退耕后呈持续增加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性Ca~(2+)与SOC、TN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与2014年相比, 2017年不同植物恢复方式下土壤交换性Ca~(2+)均显著下降,这可能与研究区2015年和2016年连续内涝灾害有关。以上结果说明,不同恢复方式均能显著提升喀斯特地区土壤碳氮固持,并以自然恢复最佳,其生态系统能有效抵御极端气候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7.
在分析农业科技研发层次与演化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研究阶段的农业技术类型和特征,构建了农业科技研发投入风险与效益模型,揭示了政府农业科技投入领域的选择行为,并以此界定了农业科技投入的合理范围。  相似文献   
98.
稻麦联合收获机分段式脱粒装置设计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纵轴流联合收获机在收获稻麦时出现的脱粒不彻底、分离不完全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分段式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该装置主要由锥形脱粒滚筒、脱粒强度可调式凹板筛、360°分离式凹板筛、作业参数电控调节系统等构成。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获得了脱粒强度可调式凹板筛的开关板针对小麦和水稻脱粒的最佳开关状态。为寻求装置作业参数对脱粒效果的影响规律及最优参数组合,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试验。以滚筒转速、导流板角度、凹板筛脱粒间隙、凹板筛分离间隙及喂入量作为影响因素,以破碎率、损失率、脱出物含杂率为试验指标,建立了破碎率、损失率、脱出物含杂率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破碎率影响的显著性大小顺序为滚筒转速、凹板筛脱粒间隙、导流板角度、喂入量、凹板筛分离间隙;对脱出物含杂率影响的显著性大小顺序为滚筒转速、导流板角度、凹板筛脱粒间隙、喂入量、凹板筛分离间隙;对损失率影响的显著性大小顺序为滚筒转速、导流板角度、凹板筛脱粒间隙、喂入量、凹板筛分离间隙。通过多目标参数优化分析,确定装置进行小麦脱粒的最优作业参数组合为脱粒滚筒转速905 r/min、导流板角度69°、凹板筛脱粒间隙18 mm、凹板筛分离间隙19 mm、喂入量4 kg/s。在该参数组合条件下进行了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纵轴流脱粒装置相比,整机作业破碎率由1.46%降为1.00%,含杂率由1.85%降为1.43%,损失率由1.72%降为1.20%,各指标实测值与模型优化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该装置有效解决了破碎率高、脱粒不干净、分离不彻底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纵轴流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的结构改进和作业参数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9.
Herbage production is regarded as having environment-friendly credentials. However, as the ruminant production it supports is facing major challenges on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and human health concerns, EU herbage cultivar testing must contribute to the solutions. Before new cultivars can be sold in a member state (MS) and gain EU-wide marketing, they must pass official tests to prove they are both novel (distinct, uniform and stable, DUS) with improved value for cultivation and use (VCU). Herbage species present specific challenges, as their allogamy imposes a wide within-cultivar variation that adds complexity to DUS tests and their “value” is only realized in ruminant produce. Current VCU systems measure produc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disease/stress tolerances, often on large numbers of candidate cultivars, but prohibitive labour costs and logistics mean that animal intake, ruminant output or environmental benefits cannot be measured directly. Furthermore, some candidate cultivars with proven superior VCU fail DUS even though the non-distinct comparison is with a significantly lower performing registered cultivar. To resolve these problem cases, a “vmDUS” distinctness tool is proposed, which uses molecular markers but conforms to UPOV-declared principles. A short overview of current grassland research shows smart proxy measures of animal value can easily and quickly be adopted into an integrated pan-European (EU-VCU) test network. The proposed EU-VCU scheme will reallocate test resources to conduct these additional tests by placing MS in data sharing collaborations, while retaining their national listing authority. The benefits to all stakeholders from adopting these new testing procedures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00.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顺利开展多年,贵州省农民因此受益,但搬迁后如何保障农民生计问题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贵州省牛场镇和塘头镇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战经验,发现贵州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多动力协调推进、动力主体多元化、扶贫方式多样化、配套措施及时落实的动力机制,两地在搬迁中的共性为:选址科学、发展特色经济、推进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