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2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582篇
林业   249篇
农学   568篇
基础科学   152篇
  457篇
综合类   1836篇
农作物   570篇
水产渔业   117篇
畜牧兽医   433篇
园艺   125篇
植物保护   26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260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299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以耐热水稻品种996和热敏感水稻品种4628为材料,提取2个水稻品种在40 ℃高温处理0、10、20、60 min和2 h的5~6期幼穗中的RNA进行微阵列分析。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2个不同耐热性品种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苯丙烷生物合成、热休克蛋白、四肽重复以及一些与非生物胁迫相关的过程;耐热型水稻品种996的差异表达基因还显著富集于细胞色素P450,而热敏感水稻品种4628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五肽重复;对高温胁迫下具有品种特异性表达的基因进行分析,推测可能是细胞色素P450家族基因的差异表达提高了耐热水稻996的耐热能力,PPR基因的存在影响了热敏感水稻4628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02.
李娥  赵锦  叶清  高继卿  杨晓光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8):3847-3859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敏感区域内的降水条件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可能影响,为当地春玉米种植品种熟型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1985年为时间节点,将1961—2017年分为2个时间段(1961—1985年和1986—2017年)。基于东北三省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敏感区域内的2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6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点1981—2007年玉米生育期的观测资料,分析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水分条件的变化特征,并运用作物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法计算降水条件变化对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1)1961—2017年,东北三省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的敏感地带内实际播种期呈提前趋势,成熟期呈推迟趋势,实际生产中品种熟型的调整导致实际生育期延长。(2)敏感区域内春玉米品种熟型的调整,使生育前期(播种—拔节)和后期(开花—成熟)需水量增加,生育中期(拔节—开花)需水量减少;同时,生育前期有效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生育中期和后期有效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3)品种熟型调整后,春玉米生育中期有效降水量满足率最低。(4)品种熟型调整后,气候生产潜力在中晚熟品种调整为晚熟的区域5南部和西部的宽甸和通榆站点呈减小趋势,波动性增加,在特早熟品种调整为早熟的区域1和早熟品种调整为中熟的区域3北部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且波动性降低。【结论】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东北地区敏感区域内有效降水量满足率在生育中期和后期降低,气候生产潜力在研究区域的西部和南部减小、东部增大且不稳定性高。因此,在敏感区域的东部、西部和南部仍要进一步关注品种熟型的选取,同时在春玉米生育中期和后期,及时进行灌溉补充水分,确保春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03.
农村改革使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得以消除,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动。外地务工反映了农民工务工地决策中的地点选择,对其研究有助于在微观层面了解农民工流动的倾向及其内在原因。利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回归方法,分析子女性别差异对农民工外地务工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地务工的农民工收入相对更高,同时家中拥有儿子的农民工更可能选择外地务工。第一胎为男孩将显著提高农民工外地务工的概率,从子女所处成长阶段看,当子女处于婴幼儿和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时,子女性别对农民工外地务工影响较小;而当子女处于婚配阶段时,生养儿子将显著提高农民工外地务工的可能性;当子女家庭趋于稳定之后,子女性别的影响不再显著。研究表明,男孩偏好观念对子女性别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当子女处于婚配阶段时,助儿购/建房是农民工外地务工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积极落实与二胎政策相关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4.
长三角地区典型季节规模化奶牛场氨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掌握长三角地区规模化奶牛场氨排放特征,通过在线高分辨率监测系统对典型规模化奶牛场的棚舍养殖、粪便堆肥和污水贮存环节进行连续监测,获取不同环节、不同季节的氨排放信息,并计算得到本地化氨排放系数及排放强度。结果表明:规模化奶牛场棚舍养殖、粪便堆肥和污水贮存3个环节的年均氨排放浓度分别为(2.53±0.88)、(2.68±1.72)mg·m-3和(2.44±1.73)mg·m-3,氨浓度季节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季为冬季的2.3~4.2倍。不同环节氨排放小时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日气象因子变化、畜禽活动和清粪管理等因素影响。温度是影响奶牛养殖氨排放水平的主要气象因素,与棚舍养殖、粪便堆肥和污水贮存3个环节的氨浓度水平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14、0.817和0.942,而风速和大气压强则与各环节氨排放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基于在线监测获得了奶牛养殖氨排放本地化系数,棚舍养殖、粪便堆肥和污水贮存3个环节的年均氨排放系数分别为(13.14±5.17)、(7.71±5.17)kg·头-1·a-1和(9.72±4.47)kg·头-1·a-1,全年合计氨排放系数为30.57 kg·头-1·a-1。采用本地实测氨排放系数,建立了长三角地区规模化牛场氨排放清单,2018年长三角地区规模化牛场氨排放总量为3.39万t,氨排放主要集中在安徽省中北部和江苏省北部等集约化畜禽养殖规模较大的地区,夏季氨排放总量和强度最高,达到了1.36万t和151 t·d-1,是冬季的3倍多。  相似文献   
105.
以湖南稷子(Echinochloa frumentacea)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0、25、50、75、100、125、150、200 mmol·L -1)的NaCl和Na2SO4作为胁迫处理,探讨盐胁迫对湖南稷子苗期K +、Na +吸收与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和Na2SO4浓度的增加,湖南稷子叶片、茎鞘和根系中Na +含量均增加,K +含量均降低,K +/Na +均下降。其中,Na +含量与分布表现为根系>茎鞘>叶片,叶片和茎鞘Na +含量显著低于根系,K +/Na +明显高于根系;K +含量与分布总体表现为低盐浓度时茎鞘>根系>叶片,中、高盐浓度时茎鞘>叶片>根系。盐胁迫下根系向茎鞘的运输选择性系数(ST1K,Na)与茎鞘向叶片的运输选择性系数(ST2K,Na)在盐浓度>25 mmol·L -1时均显著高于对照,且ST1K,Na值大于ST2K,Na值。当盐浓度≥125 mmol·L -1时,Na2SO4胁迫下地上部K +/Na +趋于稳定,茎鞘和根系中的K +含量和ST1K,Na值高于相同浓度的NaCl胁迫,叶片和茎鞘中的Na +含量低于相同浓度的NaCl胁迫。ST2K,Na值在Na2SO4胁迫下呈上升趋势,在NaCl胁迫下先升高后降低。因此,湖南稷子幼苗根系对K +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吸收能力;高盐浓度下,湖南稷子对Na2SO4具有更强的耐性。  相似文献   
106.
中国农业机械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农业机械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现实与政策背景。介绍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划分现状以及国内外现有农业1.0-4.0理论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机械化1.0-4.0各发展阶段的内涵,分别从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水产渔业各狭义行业对1.0-4.0发展阶段特点进行阐述。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4.0阶段工作模式,并对其决策层、数据层、物理层、约束层、网络层、共享层等各层次的内涵进行探究。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体系并分析其运行机制,分别从信息化技术、资源要素、产业链、基础支撑体系、全程全面高质高量装备、农业机械化政策支持体系等层面详细阐述各要素内涵及作用。最后对绿色可持续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与趋势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7.
生物炭施用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生物炭施用量对整个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生物炭施用量设置0(BC0)、10(BC1)、20(BC2)和30(BC3) t·hm-2共4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其动态变化和收获后玉米的籽粒产量。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内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与BC0相比,施用生物炭对播种前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BC3处理在0—10、10—20和20—3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较对照分别增加103.2%、91.8%和158.5%。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碳氮比的变化则与玉米生育期有关。从整个生育期来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播种前最低,在拔节期达到峰值,之后缓慢降低并保持相对稳定。在播种前,BC3处理土壤微生物商增幅最大,较BC0增加了59.5%,其他生育期土壤微生物商无显著变化。玉米籽粒产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BC2和BC3分别较BC0显著增产11.2%和14.1%。因此,在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为该地区生物炭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8.
红螯螯虾弗氏柠檬酸杆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濒死的红螯螯虾(Cheraxquadricarinatus)的肝胰脏中分离得到可疑病菌L1和L2,经细菌学鉴定2株细菌均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freundii);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L1和L2均导致健康虾发病死亡,其LD50分别为2 2×105CFU/ind、7×105CFU/ind;2株细菌对14种药物的敏感性相似,对9种抗生素敏感,对5种抗生素有抗性。从中筛选出有效药物,应用于生产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9.
葡萄果实硬度及影响硬度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葡萄果实硬度是葡萄果实商品性的重要衡量指标,越来越受到果树生产者和育种者的重视。为了使人们对相关研究成果有更好的了解,促进对葡萄果实硬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文章就葡萄果实硬度及影响硬度的主要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和梳理,阐述了葡萄果实硬度及测量方法,生长发育过程中和采后贮藏期葡萄果实硬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葡萄果实硬度的内外因素,内部因素即果实细胞自身结构和所含有的特殊离子成分,外部因素为外源激素以及外界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10.
以处于蕾期的切花菊品种铁杆为试材,分别于0、4℃各湿藏7、14 d后瓶插催花,研究催花期间花蕾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变化,为切花菊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随着瓶插时间的延长,每个处理组合花径呈逐渐增大趋势,14 d 4℃处理花径增大最明显,催花7 d达到8.564 cm,比不经过贮藏的对照(CK)长2.501 cm,比7 d 4℃处理长1.485 cm;花枝水分平衡值的变化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4℃湿藏对催花期间花枝水分平衡值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花瓣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催花7 d,MDA含量均上升,CK高于7 d4℃、14 d0℃、14 d4℃各处理,相比催花始期,CK的 MDA含量上升171.77%,而14 d 0℃、14 d 4℃处理分别下降5.44%、6.44%;14 d 0℃、14 d 4℃处理的Pro含量与插花初期相比有所下降,但分别高于CK 18.02%、21.40%。蕾期切花菊在4℃湿藏条件下可以保存14 d,且仍能取得较好的瓶插催花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