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20篇
  免费   1649篇
  国内免费   2278篇
林业   3782篇
农学   1415篇
基础科学   1170篇
  7273篇
综合类   11317篇
农作物   414篇
水产渔业   742篇
畜牧兽医   1453篇
园艺   378篇
植物保护   1903篇
  2024年   203篇
  2023年   601篇
  2022年   855篇
  2021年   860篇
  2020年   919篇
  2019年   1065篇
  2018年   667篇
  2017年   1165篇
  2016年   1369篇
  2015年   1138篇
  2014年   1646篇
  2013年   1710篇
  2012年   2230篇
  2011年   2184篇
  2010年   1572篇
  2009年   1613篇
  2008年   1445篇
  2007年   1572篇
  2006年   1387篇
  2005年   1103篇
  2004年   856篇
  2003年   725篇
  2002年   545篇
  2001年   478篇
  2000年   379篇
  1999年   272篇
  1998年   225篇
  1997年   166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35篇
  1994年   140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不同有机物料对黄土高原治沟造地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治沟造地土壤结构较差的问题,采用一维定水头土柱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有机物料(生物有机肥、粉碎秸秆、50%粉碎秸秆+50%生物有机肥、尿素、对照)对治沟造地土壤湿润锋推移、累积入渗量、入渗速率和土壤水分蒸发特征的影响,并采用Green-Ampt模型、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拟合分析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结果表明:(1)粉碎秸秆与有机肥均降低了土壤水分移动速率,增强了土壤持水能力;粉碎秸秆同时降低了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对照相比减小了17.65%;(2)湿润锋推进深度与累积入渗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对3种入渗模型拟合发现,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符合黄土高原治沟造地土壤入渗率和时间的动态关系;(3)土壤水分蒸发过程中,添加粉碎秸秆具有阻截和蓄积土壤水分,提高土壤含水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92.
苏打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但因其土壤理化性质恶劣,种植作物产量低。改良和合理利用苏打盐碱地对于区域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改良周期长、难度大、成本高。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设置5个打孔密度,分析了填充改良物条件下不同打孔密度对土壤团聚体结构、pH值、含盐量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打孔对照相比,填充改良物条件下打孔处理增加了耕层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降低了耕层土壤pH值和含盐量,增加了水稻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随着打孔密度的增加,耕层土壤改良效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不打孔对照相比,当打孔密度达到15孔/m2时,耕层土壤中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提高26.22% ,土壤pH 值下降4.75%,含盐量降低10.16%,水稻的实际产量增加72.57%。继续增加打孔密度,水稻产量有所下降,但与15孔/m2的打孔密度处理差异不显著。综合生产实际和可操作性,打孔密度为15孔/m2或每1 m2的打孔面积为0.12 m2可作为改良中重度苏打盐碱水田水稻种植的合理打孔方案。结果为苏打盐碱水田改良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在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持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提取阳江农场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计算橡胶林、农用地及未利用地等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级分布指数,准确描述农场主要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频率,总结分布趋势,为进一步制定热作区农场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为阐明矿区工程复垦后,农业措施对复垦土壤有机质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以原平露天矿区复垦地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人工农业措施干预下的复垦地和自然恢复的复垦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地生产力的变化,同时分析了有机质和土地生产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肥尤其是有机肥施用相对自然恢复可以显著提高复垦土壤有机质含量;方差分析表明,在种植相同作物情况下,有机肥+无机肥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提高复垦土地生产力;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和土地生产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5.
茶叶是我国的国饮,近年来我国的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虽有所提高,但茶叶的质量安全事件、遭遇贸易壁垒事件时有发生。该文概述了近年来我国茶叶贸易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分析了影响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6.
随着社会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对安全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种矛盾关系下,"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应运而生。该文从"社区支持农业"的概念及其模式中的产销与安全健康、科教一体化模式进行论述,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97.
研究目的:研究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研究方法:基于改进C-D生产函数修正的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方法。研究结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总人口每增加1%,将导致建设用地增加0.2110%,城市化率每提高1%,将导致建设用地增加0.0542%,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将导致建设用地增加0.0255%;货币资本投入每增加1%,将导致建设用地增加0.0157%。研究结论:(1)人口增长是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最主要驱动力。(2)城市化是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驱动力,城市化率的提高并没有导致建设用地总量的减少。(3)社会富裕水平和建设用地总面积之间不存在环境Kuznets曲线。(4)货币资本和建设用地之间的替代关系不明显,技术进步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998.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的调整,原有工业用地性质变更的地块越来越多,因土壤污染原因造成规划项目选址矛盾的问题日渐显现。为避免招拍挂取得的土地无法直接开发利用,防止矛盾纠纷及经济损失,维护各方权益,应在土地出让前进行土壤环境影响预评价。该文在分析城市工业用地土壤污染成因的基础上,选择南京某关停企业原址用地,对其土壤进行采样与污染因子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评价地块再次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说明土地出让前进行土壤环境预评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农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团队建设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农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定位和特点,立足于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紧扣本科教育质量工程,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围绕教学团队的内涵,重点从团队建设、课程群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团队建设,为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质量和素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也为其他农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Carbon and nitroge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Studying carbon and nitrogen distributions in plant and soil is important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system dynamics and carbon cycle on arid lands. A study was conducted in a typical arid area, the Yanqi Basin, Northwest China. Carbon and nitrogen distributions in plant tissues and soil profiles were determined at 21 sites with typical native plants and crop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arbon content was similar between crops and native plants, and the average carbon contents in aboveground (42.4%) and belowground (42.8%) tissues were almost the same. Average nitrogen contents in crops were nearly the same (~0.7%) in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tissues whereas mean nitrogen content was approximately 100% higher in aboveground (2.2%) than in belowground (1.2%) tissues for native species.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total nitrogen (TN) in cropland (9.4 and 0.9 g kg^-1)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native land (6.2 and 0.7 g kg^-1).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carbon content in belowground tissue and nitrogen content in aboveground tissue were key factors connecting plant and soil in native land.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for carbon or nitrogen between soil and crop, which might reflect human disturbance, such as plowing and applications of various organic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