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4篇
林业   13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26篇
  49篇
综合类   17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70篇
植物保护   4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51.
超声预处理对猕猴桃水分状态及热风干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了进一步明确超声预处理技术对猕猴桃及其热风干燥的作用效果,该文研究了200~600W超声功率和10~30 min超声时间对猕猴桃片中水分状态和分布、营养成分和后续热风干燥过程中干燥特性、水分迁移规律,以及干燥后样品的微观结构、色泽和质构特性的影响。超声预处理能够引起猕猴桃片中水分流动的变化和重新分布,从而加快热风干燥过程中水分的迁移和蒸发,并且增加超声功率比延长超声时间引起的水分变化更明显。与对照组未处理的样品相比,超声预处理会引起猕猴片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抗氧化成分的减少。核磁共振成像结果表明猕猴桃片中的水分在热风干燥过程中由外表面向内部逐渐去除,水分含量逐渐降低。超声预处理在猕猴桃片内部产生微观通道和褶皱,从而改变了猕猴桃片内部的水分状态和分布,加速了热风干燥阶段水分的迁移和去除,使热风干燥速率比对照组的样品提高了7.6%~17.5%。此外,超声预处理对猕猴桃片干燥后的色泽没有显著影响(P0.05),并且降低了干燥后样品的硬度、胶着度、咀嚼度和回复性等(P0.05)。综合分析,超声功率400 W作用20 min或600 W作用10 min预处理条件比较合适,该结果为超声预处理技术在猕猴桃热风干燥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52.
为探明不同滴灌水钾一体化管理对猕猴桃光合特性的影响,以8 a生金艳猕猴桃为试材,设置对照处理CK(在果实膨大期即III期、果实成熟期即IV期灌水量分别为31.2、26.4 m3·667m-2,施钾量分别为6.0、7.8 kg·667m-2),在III、IV期分别设置3个亏水水平(即轻度、中度、重度水分亏缺,记为LD、MD、SD,灌水量分别为CK的80%、60%、40%)和2个施钾水平(即低钾、高钾,记为LK、HK,施钾量分别为CK的60%和80%)。结果表明: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不同滴灌水钾一体化处理的光合指标日变化趋势相似;LD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羧化速率(CE)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大,果实膨大期LDHK处理的Pn、CE较LDLK处理分别高15.71%、16.80%,果实成熟期LDHK处理的Pn、Gs较LDLK处理分别高6.07%、12.76%,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SD处理下,除胞间CO2浓度(Ci)外各光合指标均较CK显著下降(P<0.05);MD处理下,除Ci、WUEi外各光合指标均较CK显著下降(P<0.05);施钾量一定时,除Ci、WUEi外各指标均随灌水量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增幅为11.42%~64.40%;与CK处理相比,果实膨大期LDHK处理Pn提高11.38%(P<0.05),WUEi提高3.06%,CE提高10.83%;IV-LDHK处理Pn提高0.96%,WUEi提高2.00%。综合比较采用果实膨大期LDHK处理及果实成熟期LDHK处理,可在相应生育期节水节肥20%,日光合能力较强,是猕猴桃较适宜的滴灌水钾一体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53.
猕猴桃溃疡病高效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筛选高效的猕猴桃溃疡病防治药剂和配套的田间施药技术,为病害的防治提供有效措施和技术指导,以提升植保水平和农产品品质。采用管碟法对10种试验药剂进行了室内抑菌初筛,田间试验中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同时设置清水对照。结果表明:(1)室内筛选:从10种药剂中筛选出4种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分别为80%乙蒜素、0.15%四霉素、3%中生菌素和98%盐酸土霉素,抑菌圈直径均大于40 mm,抑菌率分别为70.49%、70.49%、68.85%、65.57%,透明度均在+++以上,其中80%乙蒜素抑菌效果最好,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0.4978 mg/L。(2)田间防效:稀释400倍的乙蒜素防效最高,达68.77%;采用灌根+注干的施药方式防效最好,达到71.41%。80%乙蒜素及配套的使用方法可为猕猴桃溃疡病防治提供新手段,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54.
【目的】揭示不同灌水量对滴灌猕猴桃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方法】以7 a生"金艳"猕猴桃为试材,在果实膨大期(Ⅲ期)、果实成熟期(Ⅳ期)各设置1个对照(CK)和4个灌水处理,即高水(HW)、中水(MW-1)、偏低水(MW-2)和低水处理(LW),灌水量分别为CK的55%、65%、75%和85%。【结果】猕猴桃叶片光合特性因生育期和灌水量的不同而呈现明显差异,其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随灌水量的减小而减小,但Ⅲ-HW、Ⅳ-HW处理的Pn与CK差异不显著(P>0.05),Ⅲ-HW和Ⅳ-MW-2处理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2.70%、5.41%(P<0.05);各处理猕猴桃产量较CK仅下降0.09%~6.24%,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y)则提高了2.82%~23.16%,其中Ⅲ-HW、Ⅳ-MW-1处理产量仅下降了0.09%、2.45%,而WUEy提高了2.82%、10.73%。【结论】滴灌猕猴桃果实膨大期高水处理、果实成熟期中水处理保持产量无明显下降,有效提高WUEy,并节水2.50%、11.62%(分别节水156、726 m3/hm~2),具有较好的节水稳产效果。  相似文献   
355.
韩飞  李大卫  刘小莉  陈美艳  张鹏  张琦  钟彩虹 《园艺学报》2020,47(Z2):2911-2912
‘东玫’是从湖南溆浦县野外美味猕猴桃资源中选育出的红心新品种。果实椭圆形,果面绒毛黄褐色,平均单果质量58.5 g。中果皮浅黄色,内果皮红色,果心黄色,风味浓郁。软熟果实含可溶性固形物20.1%,有机酸1.29%,可溶性总糖14%,维生素C947 mg • kg-1,钾1 322 mg • kg-1,钙256 mg • kg-1。在武汉地区9月上旬果实成熟。盛果期产量22 t • hm-2。  相似文献   
356.
为探究生草对十堰猕猴桃果园的生态效应,以长平塘村和高岭村的猕猴桃果园为研究对象,进行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人工生草选择白三叶和黑麦草,比较分析人工生草和自然生草对土壤养分、杂草种类和数量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自然生草,人工生草可以有效降低果园内的杂草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碱性土壤的pH值,其中种植黑麦草效果更好;人工生草和自然生草在改善土壤温度、提高果树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方面无显著差异。在长平塘村和高岭村,相比自然生草和种植黑麦草,种植白三叶可以大幅降低猕猴桃果园内的杂草种类和数量;在高岭村,人工生草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湿度(P<0.05);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相对自然生草和种植白三叶,种植黑麦草提高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效果更为显著。研究表明,相比自然生草和种植白三叶,十堰市猕猴桃果园更适合种植黑麦草。  相似文献   
357.
自1978年以来,猕猴桃在我国商业化研发和种植已超过40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果实品质良莠不齐,很难与国外果品比拼。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并结合国内外产业考察及技术咨询中的问题进行总结,探讨了我国目前猕猴桃果实品质整体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猕猴桃作为雌雄异株栽培的果树,果农及大部分管理者对其栽培技术缺乏了解导致盲目引种、措施落实不到位、技术应用缺乏针对性和创新不足、社会化服务与供给侧改革不完善、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市场引导机制与消费者需求信息等方面,都是从不同层面影响到猕猴桃果实品质的主要因素。猕猴桃产业发展和果实品质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统筹和协调控制好与果实品质相关的主要因子,促成猕猴桃果实内部品质的整体提升,才能"管"出高品质的猕猴桃,引导产业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58.
为研制风味独特的低糖果冻,以雪莲果与猕猴桃果汁为原料,采用混料设计优化复配胶(卡拉胶、魔芋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比例,分别讨论复配胶、复合果汁(雪莲果∶猕猴桃=2∶1)、木糖醇及柠檬酸添加量对果冻品质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果冻配方。结果表明,雪莲果猕猴桃果冻的最佳配比为:以500 g果冻为基准,复配胶添加量0.8%,其中卡拉胶∶魔芋胶∶CMC-Na=0.525∶0.355∶0.120,复合果汁添加量25%,木糖醇添加量12%,柠檬酸添加量0.1%。在该配方下,所得雪莲果果冻口感细腻,弹性适中,酸甜可口,具有独特的雪莲果香味。  相似文献   
359.
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的发病规律及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套袋方法研究了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病菌拟茎点霉(Phomopsis sp.)的侵染规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等8种杀菌剂的毒力,结果表明,该菌在谢花后的3周左右开始侵染幼果,6周左右侵染达到高峰;己唑醇微乳剂、咪酰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对猕猴桃果实腐烂病菌菌丝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EC50 分别为0.068、0.105 μg/mL,其次是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其EC50 分别为0.224、0.307和0.426 μg/mL,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三唑酮乳油抑制活性较低,其EC50分别为7.862、36.65和99.04μg/ml.  相似文献   
360.
罗安伟  王丹  梁锦  黄天姿  张璐 《农业机械学报》2021,52(5):332-341,307
为了完善猕猴桃品质无损检测的途径,并为猕猴桃青霉病无损检测提供新方法,以红阳猕猴桃为实验材料,注射15μL菌体浓度为1×106CFU/mL的扩展青霉孢子悬浮液,对照组果实注射等体积的无菌水,对贮藏期内两组猕猴桃的品质、生理指标以及100Hz~3.98MHz频率范围内的相关电学参数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特征频率和敏感电参数,建立了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无菌水对照组和青霉侵染组果实的特征频率分别为3956.5kHz和251Hz,敏感电参数分别为等效串联电阻Rs和等效串联电容Cs,其中,无菌水对照组中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与Rs有较高的相关性,而青霉侵染组中可滴定酸(TA)含量与Cs呈极显著相关(P<0.01),并分别建立了GLU活性与Rs、TA质量分数与Cs之间的数学回归方程。电学参数可以较好地反映猕猴桃品质,通过测定电学参数即可计算出GLU活性或TA含量,从而判断果实是否被青霉菌侵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