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0篇
  免费   544篇
  国内免费   805篇
林业   891篇
农学   755篇
基础科学   481篇
  2249篇
综合类   4015篇
农作物   530篇
水产渔业   254篇
畜牧兽医   807篇
园艺   255篇
植物保护   302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313篇
  2020年   328篇
  2019年   343篇
  2018年   274篇
  2017年   412篇
  2016年   493篇
  2015年   378篇
  2014年   595篇
  2013年   643篇
  2012年   905篇
  2011年   777篇
  2010年   595篇
  2009年   617篇
  2008年   471篇
  2007年   506篇
  2006年   378篇
  2005年   330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22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5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81.
本文基于创新方法在我国农业领域科研项目中的应用现状,总结概括了其在实施过程中不同的创新特征,以“七大作物育种为例”分析了创新方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为创新方法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驱动作用提供参考,提高科研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82.
徐凤  钱飞跃 《北方水稻》2014,44(6):76-77
配方肥料是"测土配方施肥"的物化载体,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如何尽快将通过测土配方技术研制的配方肥料应用到生产实际中,不仅关系到"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效果和效率,同时也关系全区耕地质量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现。当前,由于受市场因素、农技体制、农民素质、流通形式等诸多因素影响,配方肥料的推广工作进展得很不顺利。要真正把配方肥料推广应用到千家万户,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增效作用,还需要各级政府、农技推广部门、肥料生产企业、经销商等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83.
目前,许多高校非会计专业都将《会计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结合多年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实现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提高《会计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4.
采取正交旋转回归设计,以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为试验因子,以9000kg/hm2为产量目标函数,进行春花生超高产栽培模式集成研究。结果表明,在鲁西南平原地区,超高产春花生以种植密度和N、P、K施肥量为主要限制因素,播种期为次要限制因素。明确了春花生单产达到9000kg/hm2以上的最佳种植密度、播种期和合理的N、P2O5、K2O施用量为主要指标的栽培技术模式,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5.
油菜籽中含有多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物质,为抵御机体的氧化损伤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综述了油菜籽来源的诸多抗氧化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方法。油菜籽主要的抗氧化成分有肽类、多酚类、多糖类、生育酚和其它抗氧化成分,其中的肽类主要有三种产生方式:非消化酶酶解、消化酶酶解和发酵。针对油菜籽来源的活性物质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方法,包括体外测定方法(化学检测)和细胞内抗氧化实验和动物实验。综述还探讨了油菜籽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旨在为油菜籽活性成分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为保护蔬菜的优质优价及质量安全,以上海9个农业产区(宝山区、崇明区、奉贤区、嘉定区、金山区、闵行区、浦东新区、青浦区和松江区)蔬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产区蔬菜的δ15N值差异及其对种植模式(常规、绿色或有机种植)的指示;对δ13C、δ15N、δ2H和δ18O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及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建立上海地产蔬菜产地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宝山区、松江区和嘉定区蔬菜的δ15N值占前三,且分别与δ15N值最低的浦东新区蔬菜(4.44‰)存在显著差异,且仅有浦东新区蔬菜可能为绿色或有机种植的比例低于50%;δ13C、δ2H和δ18O值只在部分产区间差异显著,PCA可初步实现浦东新区蔬菜与其他8个产区的鉴别;PLS-DA最优模型可以很好地实现浦东新区蔬菜产地判别(预测准确率为98.80%),SVM最优模型可以很好地实现宝山区(预测正确率96.38%)、嘉定区(预测正确率92.77%)和青浦区(预测正确率91.57%)蔬菜的产地判别,SVM最优模型可以较好地实现金山区、松江区、崇明区和奉贤区蔬菜的产地判别。本研究结果为上海地产蔬菜种植模式及产地判别提供了参考方法,并为其溯源和质量安全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7.
分析了近年来清流县芋田斜纹夜蛾重发原因,并针对其发生与危害特点,提出加强测报工作,开展农业防治、诱杀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治理防控。  相似文献   
88.
在云南梁河县对冬春烤烟开展有机肥和化肥合理配施试验,结果比对照增产62.7%;中上等烟比例增加3.6个百分点;净增产值提高72%。  相似文献   
89.
To assess changes in organic carbon pools, an incubatio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field moisture capacity (FMC) on a brown loam soil from three tillage practices used for 12 years: no‐till (NT), subsoiling (ST) and conventional tillage (CT). Total microbial respiration was measured for incubated soil with and without the input of straw.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under ST, NT and CT was higher in soil with straw input than that without, while the microbial quotient (MQ or MBC: SOC) and metabolic quotient (qCO2) content under CT followed the opposite trend. Lower temperature, lower moisture and with straw input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es in SOC concentration, especially under NT and ST systems. The SOC concentrations under ST, with temperatures of 30 and 35°C after incubation at 55% FMC,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under CT by 28.4% and 30.6%, respectively. The increase in MBC was highest at 35°C for 55%, 65% and 75% FMC; in soil under ST, MBC was greater than that under CT by 199.3%, 50.7% and 23.8%, respectively. At 30°C, the lower qCO2 was obtained in soil incubated under NT and ST. The highest MQ among three tillage practices was measured under ST at 55% FMC, NT at 65% FMC and CT at 75% FMC with straw input. These data indicate the benefits of enhancing the MQ; the low FMC was beneficial to ST treatment. Under higher temperature and drought stress conditions, the adaptive capacity of ST and N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T.  相似文献   
90.
为了分析灌溉施肥活动引起的包气带土壤pH值变异特征及其对地球化学条件的响应,通过历时3 a的野外原位灌溉施肥试验,应用不同季节灌前、灌后6 m土层中不同深度的测定资料,系统分析了土壤pH对灌溉、施肥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各深度pH值呈弱变异性(CV=1.01%~2.28%),与灌溉前相比,灌后土壤pH值的均值和变异系数均呈现明显的变化;灌前包气带各层pH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灌后受水分、基质等相互作用影响,pH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所减弱,C0/(C0+C)和变程a分别由7.23 m和3.54 m(灌前0 d)减少到3.26 m和2.76 m(灌后第10天)。土壤基质是决定土壤酸碱性的主要因素,在灌溉施肥活动对pH的响应过程中,地球化学条件(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SOM)、氧化还原电位(RP)等)、土壤基质组成和氮底物浓度(NH+4-N)等的交互作用影响pH的动态。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单独对pH影响不显著,两者交互作用对pH有显著影响。引起土壤pH变化的主要变异源为Cl-、土壤有机质(SOM)、NO-3-N、NH+4-N等营养物质和不同空间深度土壤基质的差异,表明灌溉施肥改变了包气带pH地球化学动力场、营养物质和土壤基质的交互作用,引起各深度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控制pH值的空间变异特性。当包气带介质土壤水分变化时,首先营养物氨态氮以分子态或水合态形式被介质吸附,H+得到释放,使得灌后第4天pH值下降。随着氨氧化过程中H+的释放,pH在灌前和灌后第10天和第30天有显著差异。氨的氧化引起硝酸盐含量不断增加,使得硝酸盐对pH值的影响在灌后不断增强,相关系数由0.24(0 d,P<0.05)增加到0.41(30 d,P<0.01),而氨态氮对pH值的影响逐步降低,相关系数由0.43(0 d,P<0.01)降低为0.19(30 d,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