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6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63篇
林业   231篇
农学   69篇
基础科学   94篇
  268篇
综合类   510篇
农作物   83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20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具有增加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功能,套作是最重要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形式。为研究不同套种模式对桑树生长和综合效益的影响,在幼龄桑园分别套种大豆、绿豆、马铃薯、红薯、花生、芝麻6种农作物,比较6种套作模式下桑树的生长情况、桑叶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并分析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种套作模式中,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桑树/花生的平均枝条数及平均总枝条数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从平均枝条长来看则正好相反,而单位面积总枝条数差异不显著;从桑叶叶量来看,桑树/花生套作模式下最高,达16 391.90 kg/hm2,桑树/红薯次之,桑树/绿豆最低;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套作幼龄桑园单位面积平均总条数(x)与平均总条长(y)有极显著相关性,拟合多项式方程为:y=0.247x2–2.506x+314.16(x>0);综合来看,桑树/花生套种模式较有利于幼龄桑树的生长,综合经济效益高于其他模式,其次为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模式。该研究为幼龄桑树套种模式的推广,桑园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
黄国勤 《农学学报》2020,36(2):149-154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如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产业兴旺?这是值得研究的紧迫而现实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突出标志;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其次,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将其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7年,传统产业缓慢发展;第二阶段:1978~2000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第三阶段:2001~2011年,新型产业不断涌现;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乡村产业绿色“转型”。 第三,指出了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即:产业门类少、生产规模小、产业层次浅、产业链条短、生产效率低、特色产业弱、品牌产业缺、产业环境差、产品质量低和缺乏竞争力。最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遵循以下6大原则:“三农”并重原则、“三效”并举原则、“三产”融合原则、城乡共进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并采取10项具体措施:(1)制定战略规划;(2)改造传统产业;(3)发展新兴产业;(4)延长产业链条;(5)拓展农业功能;(6)打造产业品牌;(7)优化生态环境;(8)鼓励返乡创业;(9)培养乡村人才;(10)强化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93.
分析了安徽省退耕还林的绩效和后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退耕还林对安徽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国家和农户目标的差异以及挤出效应的存在, 应加大公共支出、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不断完善激励措施, 进一步巩固安徽省退耕还林成果。  相似文献   
94.
广西野生蔬菜资源及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野生蔬菜资源初步查明共96个科,289种,分别占广西植物科、种的33.33%和3.46%;属高等植物的野生蔬菜有68个科,246种,占广西野生蔬菜种类的85.12%;在广西全境均有分布的有84种,占广西野生蔬菜总数的29.07%;进入21世纪后,广西野生蔬菜由原来的野外采摘进入到野外采摘与驯化栽培相并重的阶段,全省驯化种植新品种20多个,总栽培面积333.3hm2以上。文章提出在广西建立热带、亚热带地域的野生蔬菜资源保护及开发中心,加强立法保护,开展野生蔬菜驯化栽培及开发利用研究,并制订广西野生蔬菜发展规划,使广西的野生蔬菜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95.
利用系統工程的方法来调整农业结构,以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是比较先进的科学方法,目前在国内剛剛起步。1983年在蒙阴县的开发建設中笔者应用系統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大量的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战略,据此,建立了数学模型,用计算机进行反复计算,求得1990年农、林、牧、副、农机各业的最佳方案。該方案满足了社会和群众的需要,改善了生态环境,经济效益也比1981年提高3.56倍。最后,根据两年的实践,提出了在系統工程的应用和推广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6.
伊莎褐(Brown)商品代蛋鸡在克拉玛依油田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比较理想的生产性能。在调查的5个养鸡单位中,万只以上雏鸡0~140日龄育成效果:1990年达到95%,1991年达到97.98%,合格率分别达到80%以上,平均体重接近标准曲线。3万只蛋鸡的实际生产性能表现:72周龄最高平均产蛋数为267枚,产蛋量为16.42kg,产蛋率最高达90%,年平均产蛋率为73.10%,年平均成活率为89.65%,蛋料比为1:2.58。产蛋率、单产、蛋料比等主要生产指标均接近法国伊莎公司生产标准,超过自治区指标。伊莎蛋鸡与油田曾经饲养过的星杂288和579相比,无论在生产性能方面,还是在经济效益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7.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动态平衡施肥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不同配方处理对夏玉米产量、肥料的综合利用率、肥料的经济效益及经济施肥量的影响,阐述了不同处理土壤养分的消长规律。据此确定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夏玉米的动态平衡施肥配方为1︰(0.4±0.05)︰0.4~0.5。按该配方比例生产了配方肥,经天津市、县(区)有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协作,2003年仅天津市就已推广5.99万hm2,节本增收50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98.
山西省吉县人工油松林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入渗、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和土壤水分动态等几个方面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山西省吉县人工油松林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油松林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益;水土保持效益受林龄和林分结构的影响,林龄越大,水土保持效益越显著;混交林的水保效益高于纯林。本文还对影响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的各因子作了逐步回归分析,并用谐波分析方法和Spearman秩相关方法建立了土壤水分含量拟合方程,找出了影响水分含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9.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作者在对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森林生态效益的内涵、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及理论基础作了综述 ,并指出了在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如替代的合理性问题、结果的可加性问题、计算的重复性问题、评价的全面性问题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等 .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今后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的八点建议 :(1 )进行森林多种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从国情出发建立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理论框架 ;(3)在创新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分区案例研究 ;(4 )建立区域性森林生态效益定位监测系统 ,为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5 )更全面地研究生态效益计量评价指标 ,使之既具完备性又具独立性 ;(6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标准 ,使评价结果能为林业补偿等法律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7)建立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核算制度 ;(8)建立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00.
论有机农业目标体系的整体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农业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角度,对农业效益的目标体系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同时,建立起农业中不同利益主体目标的关联.有机农业通过政府粮食安全目标、生产者生计安全目标和消费者食品安全目标的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间的均衡,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