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15篇
  免费   865篇
  国内免费   1109篇
林业   1209篇
农学   1551篇
基础科学   881篇
  2267篇
综合类   5168篇
农作物   475篇
水产渔业   355篇
畜牧兽医   1064篇
园艺   201篇
植物保护   1518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334篇
  2022年   502篇
  2021年   545篇
  2020年   561篇
  2019年   611篇
  2018年   500篇
  2017年   708篇
  2016年   735篇
  2015年   668篇
  2014年   786篇
  2013年   869篇
  2012年   960篇
  2011年   961篇
  2010年   750篇
  2009年   668篇
  2008年   612篇
  2007年   646篇
  2006年   572篇
  2005年   470篇
  2004年   362篇
  2003年   263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了充分挖掘和提高作物抗旱性及水分利用效率,通过选用新品种是最有效且易行的技术措施,以期解决品种应用盲目和抗旱应对被动的问题。本研究在山西晋中盆地大田条件下,以生产上推广应用的11个不同基因型玉米新品种为试材,于拔节期设置3种不同水分处理,分析了其产量、抗旱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各品种产量、抗旱性排序不同,其中‘大丰30’、‘迪卡M753’的丰产性、稳产性和抗旱性综合表现最好,正常供水下,其产量分别可达13634 kg/hm2和14478 kg/hm2,抗旱指数分别达0.999和1.029;同时在分析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后,得出在拔节期补充灌溉45 mm时,既可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同时灌溉水分生产效率也最高,分别为29.77 kg/(mm·hm2)和30.92 kg/(mm·hm2)。因此,‘大丰30’和‘迪卡M753’可作为主干型品种在该区域进一步验证和应用,且在该区域运用非充分灌溉,对保护水资源和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为揭示不同种接骨木无性系的抗旱性,探讨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提供材料。采用盆栽法进行自然干旱胁迫试验,运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处理下各无性系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无性系PT-1的生物量增量最大,PT-2的根冠比最大。在干旱胁迫逐增情况下,细胞膜透性逐增,当干旱达到中、重度时,无性系PT-1和PT-2的细胞膜透性最小。叶绿素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均随干旱程度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随干旱胁迫增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均随之增大。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无性系PT-1的可溶性糖含量最大。主成分分析得出,各无性系抗旱能力由强到弱为:XY-2、JY-1、XY-1、XY-3、PT-1、PT-3、PT-2。其中,XY-2、JY-1具有较强抗旱性,可初步作为抗旱材料进行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73.
研究旨在筛选出优良抗旱育种材料,为今后甘蔗抗旱育种和抗旱栽培技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采用盆栽干旱处理,测定蔗茅野生种无性系、甘蔗栽培品种(系)及其杂交后代共12份材料苗期与抗旱相关的8项生理生化指标,利用极点排序法对供试材料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12份供试材料的Pro、MDA、SS及PMP均呈上升趋势,SP、Chl和SOD活性呈下降趋势,CAT活性有升有降。极点排序法分析表明,12个供试材料的抗旱强弱为:‘蔗茅99-2’>‘蔗茅99-1’>‘蔗茅99-4’>‘蔗茅I91-8’>‘蔗茅99-3’>‘蔗茅90-29’>‘滇蔗01-58’>‘滇蔗04-14’>‘滇蔗02-39’>‘蔗茅II91-2’>‘新台糖10’>‘崖城89-9’,说明蔗茅优质抗旱性状可以通过基因渗透方式传递给后代。在苗期干旱胁迫下,‘蔗茅99-2’在渗透调节等方面表现出积极的生理响应。  相似文献   
74.
林盘是川西平原地区一种极具特色的传统农村聚落形态,具有突出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植被是构成林盘的核心要素,了解植物群落的历史变化过程可以为传统林盘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掌握传统林盘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然后选取成都市郫都区4个林盘样地和3个灌渠边林地进行植物群落调查,从而比较不同时期林盘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林盘植物群落结构发生的主要变化包括乔木层中的传统优势种杉木、楠木及柏树被黑壳楠取代,林盘植被趋向单一化;竹类的物种丰富度下降明显,竹林退化严重;灌渠林地中桤木及柏树被枫杨和构树取代,竹类基本消失。川西平原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变迁破坏了传统农业系统中人口、耕地和林盘之间的平衡,从而导致了林盘植被群落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75.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7~2013年财务数据,研究公司治理对管理者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响,并结合中国制度背景,深入分析和检验企业产权、政策监管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对管理者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机存在重要影响,公司治理水平越高,管理者越倾向于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避免财务困境风险;相反,管理者越倾向于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薪酬风险。研究还发现,公司治理的作用机制会受到所有权性质的影响,国有控制属性会弱化公司治理效应,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政策监管差异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6.
卢中科    李敏    丁贵杰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5):151-158
为了解不同外生菌根真菌的抗旱能力及机制,筛选具有较强抗旱性的优良菌株。选取琥珀乳牛肝菌(sp)、粘盖乳牛肝菌(sb)、橙黄硬皮马勃(sc)3种外生菌根真菌,采用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2种方式,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研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3种外生菌根真菌生长及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PEG-6000浓度下,sb菌丝生长速率一致,sp在0~21 d的菌丝生长速率较高,sc则在14~28 d才呈现速生期;轻度干旱胁迫(PEG-6000浓度为10%~20%)有利于sb和sp生物量的积累,增加sb对H+的分泌,并提高sb的SOD活性,降低sb的MDA含量,而sc的生长则受到PEG-6000的抑制;在PEG-6000处理下,3种外生菌根真菌的菌丝形态出现了不同程度损伤,随PEG-6000浓度升高菌丝形态损伤进一步加重,但sb菌丝形态结构完整度高于sp与sc。因此,轻度干旱胁迫利于sb的生长,3种外生菌根真菌抗旱性强弱为:sb>sp>sc。本研究结果可为外生菌根真菌抗旱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抗旱菌种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2010年在兴山全县选取1 995个植烟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并与2000年土壤测定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兴山县优质烟叶产区(烟区)植烟土壤养分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全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上升,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土壤中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下降,土壤中全磷处于中偏低状态,全烟区普遍缺硼;兴山县烟区应根据"持续控氮、适度增磷,全面补硼"的原则进行施肥调整。  相似文献   
78.
王家沟小流域50a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经过50多a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王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其1959—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对该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王家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79.
在Gleeble-1500热压缩实验机上对AM80-0.2Sr-1.5Ca镁合金进行高温压缩实验,得到了该合金在温度为300~450 ℃、应变速率为0.01~1 s-1条件下的流变应力曲线.结合改进的Laasraoui-Jonas(L-J)位错密度模型和Kock-Mecking(K-M)位错密度模型,获得AM80-0.2Sr-1.5Ca镁合金在改进的L-J位错密度模型中的应变硬化参数和应变软化参数,建立该合金的动态再结晶模型.利用DEFORM-3D软件,实现了对AM80-0.2Sr-1.5Ca镁合金在450 ℃热压缩实验时微观组织演变和位错密度变化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并与实际热压缩实验微观组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温度和应变量下,应变速率较低时,AM80-0.2Sr-1.5Ca镁合金组织粗大且晶粒分布不均,随着应变速率增大,再结晶组织细小均匀模拟与实验结果一致,说明求解的应变硬化参数和应变软化参数准确,所建立的动态再结晶模型能准确预测该合金高温压缩过程动态再结晶过程.  相似文献   
80.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中国银行间市场2010年创新试点推出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它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贷款等信用产品的信用风险剥离定价,并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其推出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特征。通过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中投资主体培育、市场定价、做市商机制、信息披露、市场外部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信用缓释工具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完善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有利于商业银行等投资者动态、专业地管理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