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7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5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对来自我国北纬22~43度,5种不同松毛虫的6个松毛虫赤眼蜂种群在对温湿度的反应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供试温度范围为13~33℃,相对湿度范围为35%~95%;测定的种群特征包括发育历期、蛹期死亡率、生殖力和子代性比。还比较了种群间经受低温冷藏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除了在接近发育起点的低温下外,各地种群对温湿度的反应基本一致。在低温低湿或低温高湿条件下,北方种群中出现了一部分发育相当缓慢的个体,而山东及以南的种群则没有。北方种群也比南方种群更能经受在发育起点以下的低温下冷藏。  相似文献   
262.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放蜂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88年在辽宁省西丰县、岫岩县等老放蜂区和新民县新放蜂区,进行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示范试验。结果证明,由放蜂量1~1.5万头,可以代替过去推广的亩放蜂量2~3万头。用低蜂量示范试验进一步证明,亩放蜂量1万头,在玉米螟中等偏重的发生年份,也能取得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3.
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卵低温保存技术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表明:冷藏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赤眼蜂的发育阶段、发育温度和冷藏时间,均能影响蜂的羽化率和产卵量。以在8℃、25℃变温中发育到卵后期冷藏的寄生卵,羽化率和雌蜂产卵量最高。冷藏90天,羽化率为87.5%,单雌产卵55.8粒。  相似文献   
264.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四种稻飞虱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对稻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成蜂和蛹的毒性,以及亚致死剂量对两种赤眼蜂多代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成蜂中等风险;噻虫嗪对螟黄赤眼蜂成蜂中等风险,其他均安全。四种杀虫剂对两种赤眼蜂蛹均安全。亚致死剂量的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处理可以刺激两种赤眼蜂的寄生力,该刺激作用并不会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而衰减。而吡虫啉和噻嗪酮显著降低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力,其中随着吡虫啉处理次数的增加,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力逐步降低。四种杀虫剂对子代羽化率无显著影响。四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的子代雌性比无显著影响;除吡虫啉外,在噻虫嗪、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多代处理后,螟黄赤眼蜂的子代雌性比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综上所述,如果在放蜂期间必须喷洒杀虫剂防治稻飞虱,建议要避开赤眼蜂成虫期,在放蜂4~6 d后优先选择噻嗪酮或烯啶虫胺。  相似文献   
265.
266.
Six kinds of extracts drawn fromAjuga multiflora andA. multiflora var.brevispicata and A. multiflora var.serotina using methanol and acetone wer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to test their killing activity to the second instar larvae ofHyphantria cunea and their influence on its natural enemies. The average death rate caused by those extracts on the second instar larvae was 85.70%. The mortality rate caused by the extracts drawn with methanol was from 88.89% to 96.3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caused by acetone extracts. Those extracts were safe toTrichogramma dendrolimi,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the natural enemies ofH. cunea. We did not found any evidence shown that those extracts had any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T. dendrolimi. Those methanolic extracts gotten fromA. multiflora andA. multiflora var.brevispicata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mortality of the larvae and adults ofC. septempunctata. Those extracts could be used in the control ofH. cunea safely. The research was sponsored by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undation (39470586) (Responsible Editor: Chai Ruihai)  相似文献   
267.
赤眼蜂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赤眼蜂寄生规律、分子鉴定检测分类、繁殖和规模生产及作为饲料等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68.
螟黄赤眼蜂对 2 50Gy直接辐照的新鲜棉铃虫卵和未辐照的新鲜棉铃虫卵的寄生率没有显著差异 ;与辐照的新鲜卵相比较 ,辐照的低温保存过的卵的寄生率要低。螟黄赤眼蜂在 2 50Gy辐照棉铃虫所产卵的寄生率取决于卵的受精率  相似文献   
269.
人造寄主卵生产赤眼蜂的工艺流程及质量标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在研制成功GD-5型全自动控制生产人造寄主卵卡机及配套机械的基础上,大量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的内容、所需设备工具和做法,以及各工序的产品质量、产品标准化的检验方法。该工序经四年已生产中10万张以上的人造卵卡,并繁殖出赤眼蜂在801ha蔗田面积上释放。验证了田间效果,证明工艺流程及质量是符合标准的。  相似文献   
270.
拟澳洲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适应能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张敏玲 《昆虫天敌》1996,18(3):121-123
本文比较经米蛾卵繁殖的拟澳洲赤眼蜂在小菜蛾卵和米蛾卵上的产卵差别,结果为:不喂蜜糖水,拟澳洲赤眼蜂寿命短,不到一天,可在小菜蛾卵上产卵的雌蜂比 只有45.45%,比可在米蛾卵上产卵的雌蜂比例低得多,可产卵雌蜂的平均产卵量亦是在小菜蛾卵上的低,喂以蜜糖水,拟澳洲赤眼寿命得以延长,平均寿命达12天以上,可在小菜蛾卵上产卵的雌蜂比例为96.13%,与可在米蛾卵上产卵的雌蜂比例相当,并且在两种寄主卵上可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