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23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安徽省玉米小斑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安徽玉米小斑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从安徽省的主要玉米产区分离到9个代表性玉米小斑病菌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常用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玉米小斑病菌对百菌清、烯唑醇、腐霉利敏感性较高,其EC50分别为0.734 2~13.091 8、0.0106~4.2580μg/mL和0.1406~76.8063μg/mL,且不同菌株之间对同一种药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2.
为监测玉米小斑病菌O小种优势种群的变化趋势,作者于1991~1995年连续5a用新分离出的O小种强菌株,对生产上的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温室苗期接种鉴定和连续9a对玉米杂交种进行抗病性跟踪监测。试验结果发现,玉米小斑病菌O小种随着新的抗病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种植,新的优势强菌系不断产生,致使玉米对小斑病的抗性也不断“丧失”。  相似文献   
93.
对玉米小斑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孢子萌发侵入、病斑潜育显症扩展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叶面渗出物和花粉对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叶面保湿时间(x)和附着胞形成率(y)的关系大体呈一“S”型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exp〔-4.497exp(-0.098x)〕描述。温度(x)和附着胞形成率(y)的关系呈单峰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sin(-3.371x 0.376x2-0.004x3)描述。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玉米对小斑病侵染的抵抗力增强。增施磷、钾肥可降低小斑病的侵染率。小斑病在玉米上的潜育期为4~6 d,显症期约为7 d;病斑日龄(x)与病斑长度(y)的关系呈倒“J”型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sin(42.645x-10.940x2 0.950x3)描述。  相似文献   
94.
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培养滤液对玉米抗病性的诱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对同核异质的玉米C103为试材,进行了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来提高玉米抗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经预处理叶片的病斑面积为(0.3±0.05)~(0.9±0.5)mm2,而对照为(23.1±8.7)mm2,差异极显著。同时还测定了与提高抗病性有关酶的变化,经0~96 h的动态检测,以1∶50的处理效果为最好,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64.2%,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41.2%,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比对照平均降低了29.7%。从而说明低浓度培养滤液本身能够成功地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  相似文献   
95.
以10套同核异质(N、C、Rb、ES)品系及Cms-C胞质背景的3个杂交种(F1)为试材.对田间观测的4个病理指标的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除乳熟期病情指数外,其余3个病理指标的结果显示出C小种对C群CI亚群雄性不育胞质具有专化性侵染的特点.但在不同病理指标、不同核型之间所表观的专化性程度却有较大差别;CⅡ、CⅢ亚群胞质无专化侵染现象.(2)C小种的致病力小于T小种.  相似文献   
96.
5种杀菌剂防治甜玉米小斑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甜玉米小斑病的毒力,筛选出7.5%欧宝、22.5%扑海因、43%好力克、25%敌力脱和70%甲基托布津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欧宝田间相对防效最好,平均防治效果为83.0%;其次是好力克,平均防效68.3%;70%甲基托布津和敌力脱防治效果较差.7.5%欧宝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7.
98.
Spot blotch caused by Bipolaris sorokiniana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in barley worldwide, causing considerable yield losses and reduced grain quality. In order to identify QTL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spot blotch, a highly diverse worldwide barley set comprising 449 accessions was phenotyped for seedling resistance with three isolates (No 31, SH 15 and SB 61) and for adult plant resistance at two locations (Russia and Australia) in two years. Genotyping with the 50 k iSelect barley SNP genotyping chip yielded 33,818 informative marker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 using a compressed mixed linear model, includ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kinship, revealed 38 significant marker-trait associations (MTA) for spot blotch resistance. The MTA corresponded to two major QTL on chromosomes 1H and 7H and a putative new minor QTL on chromosome 7H explaining between 2.79% and 13.67% of the phenotypic variance. A total of 10 and 14 high-confidence gen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respective major QTL regions, seven of which have a predicted involvement in pathogen recognition or defence.  相似文献   
99.
白头翁3种提取液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白头翁不同有机溶剂(氯仿、石油醚、正丁醇)粗提取液对玉米小斑病菌茵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作用.结果表明,白头翁不同溶剂提取液对玉米小斑病菌茵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好于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石油醚和氯仿提取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在浓度为100mg/L时,抑制率分别为70.68%和60.12%,在浓度为250mg/L时,白头翁石油醚提取液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达到76.59%,与对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0.
玉米小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不同培养温度、不同培养pH值条件及不同营养条件对玉米小斑病病菌菌丝生长量及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以PDA+VB1培养基培养的菌丝其生长速率及产孢量最大;②菌丝在30 ℃下生长速度快,生长量大,病菌孢子在25 ℃下萌发速度最快;③病菌菌丝在pH值为8时,生长速度最快,生长量也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