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7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785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155篇
基础科学   332篇
  399篇
综合类   3503篇
农作物   818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85篇
园艺   276篇
植物保护   170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99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202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273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331篇
  2011年   336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333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360篇
  2006年   318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8篇
  1956年   3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宁河县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示范推广适宜宁河县种植的一年两茬作物,充分利用宁河县地、光、热资源达到高产、高效。2009年宁河县引进豌豆新品种作为玉米前茬,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文章主要介绍了引进豌豆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92.
FACE条件下O3浓度增高对小麦产量和籽粒充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地层大气O3浓度增高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方法】2007—2009年度应用FACE研究平台,以O3自然浓度(A-O3)为对照,设计O3浓度增高50% (E-O3)进行对比试验,采用烟农19、扬麦16、嘉兴002、扬麦15和扬辐麦2号等5个品种为对象,研究大气O3浓度增高50%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O3浓度增高显著降低小麦籽粒产量,降幅为10.10%—34.51%,平均为19.74%,品种、年度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O3浓度增高条件下千粒重降低17.88%(10.16%—29.47%);每穗粒数下降3.47%(-1.53%—11.90%),但穗数平均较对照增加0.95%(-14.58%—23.74%),处理、品种和年度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O3浓度增高50%使籽粒长、宽、厚和籽粒体积分别减小0—4.16%、7.95%—20.24%、2.66%—11.00%和8.5%—31.5%;皱缩指数增大0.23%—36.66%,籽粒灌浆速率降低,籽粒充实度变化为-21.40%—3.76%,最终导致粒重降低。【结论】FACE条件下O3浓度增高使籽粒灌浆物质来源不足,籽粒库容变小,充实度降低,粒重变小,最终导致小麦籽粒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993.
 【目的】阐明影响小麦籽粒淀粉基因/QTL的时空表达和动态变化情况,为运用条件QTL更好地揭示小麦籽粒淀粉动态积累的基因表达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构建的168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 DH)群体为材料,在6个不同的环境下种植,分别在花后12 d、17 d、22 d、27 d和32 d取样,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GSC)积累的条件和非条件QTL进行分析。【结果】在籽粒灌浆的5个时期,一共检测到7个非条件QTL和4个条件QTL,没有一个条件QTL能在测定的5个时期都有效应。7个非条件QTL分别分布在2A、3A、3B、4A、5D染色体上,其中QGsc4A在整个灌浆过程都能表达,5个时期的表型变异贡献率分别为13.57%、16.57%、21.96%、22.53%、22.90%。4个条件QTL中,QGsc4A在花后12 d、17 d、32 d均能检测到,总贡献率为21.80%,对籽粒淀粉积累的净增长量起主要作用。其它非条件QTL和条件QTL只在一个或几个阶段出现且效应值较小,花后27 d没有检测到条件QTL。【结论】控制GSC积累的数量性状基因以一定的时空方式表达,小麦籽粒淀粉积累的QTL动态分析,可以了解小麦籽粒淀粉积累的遗传规律及其对小麦籽粒发育的影响,为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基础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豌豆杂交育种新方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豌豆的杂交新方法。[方法]以豌豆杂交育种的传统方法和苏宗安法为对照方法,研究一种豌豆杂交育种新方法的育种效果。[结果]该豌豆杂交育种新方法如下:在白天露水蒸发后的任意时间段去雄,在12点到16点授粉,在授粉后的杂交花的节位套上标签,将做过杂交的分枝上除杂交花以外的所有花朵全部去除,同时去除该分枝的茎尖生长点。与传统方法相比,该豌豆杂交新方法的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杂交结实成功率提高了33%。与苏宗安法相比,该豌豆杂交新方法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倍以上,杂交结实成功率提高了13%。该豌豆杂交新方法的后代伪杂种出现的几率为0。[结论]与传统方法和苏宗安法相比,该豌豆杂交新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95.
王祥菊  徐雯  张雯霞  陈芳芳  訾研  李春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851-17853,17857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率为30%~70%。探讨了氮、磷、钾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和运筹比例对不同专用类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提出由于小麦生产地区生态、生产条件的差异,氮磷钾肥施用量和运筹配比尚需进一步明确,做到因地制宜形成不同专用类型小麦生产相配套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96.
增加粮食可食用部分微量营养元素的浓度, 需要更好地了解其在植株, 特别是籽粒内的运输和分布规律。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是一种测定植物组织中元素空间分布的新技术。采用该技术对成熟小麦籽粒中锰(Mn)、铜(Cu)、锌(Zn)和磷(P)的空间分布及其关联程度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所测元素在籽粒不同部位的浓度分布差异很大。Cu、Zn和P浓度均以糊粉层最高, 胚乳最低, 胚居中, 浓度最大差异分别达15、42和33倍; Mn浓度则以胚最高, 胚乳最低, 糊粉层居中, 浓度最大差异达9倍。籽粒同一部位不同位置的元素浓度亦不相同, 外周胚乳(靠近糊粉层)的元素浓度大于内侧胚乳部位对应元素的浓度, 胚最外侧盾片部位的元素浓度大于胚中间位置的元素浓度, 且各元素趋势一致。比较分析发现, 麦粒不同部位元素的浓度变化存在明显的同步性, 籽粒中P浓度高的部位金属元素(Mn、Cu和Zn)浓度也高。这说明不同元素在向籽粒不同部位运输和积累过程中可能存在密切关联性。  相似文献   
997.
不同夏玉米品种籽粒自然脱水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2008-2010年河南省审定的9个玉米杂交种生理成熟前后籽粒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脱水干燥的速率,结果以豫单2670最快,达0.98百分点/d,豫单811最慢,为0.48百分点/d.但不同品种黑色层出现前后脱水速率有差异.黑色层出现前,洛玉8号最快,达2.32百分点/d;豫单811最小,为0.59百分点/d.黑色层出现后,郑单528最大,为0.77百分点/d,而新单26最小,只有0.28百分点/d.黑色层出现前品种间的脱水速率差异比黑色层出现后的大.  相似文献   
998.
花生种子的安全水分含量在10%以下,荚果刚收获时含水分40%~50%。花生籽粒大荚壳较厚,子叶富含粗蛋白质,水分不易散发。荚果干燥一定程度后变得松脆,容易开裂,不耐压,吸湿性较强,在贮藏过程中容易遭受外界高温、潮湿、  相似文献   
999.
近年来,2团棉花滴灌技术发展迅速,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缓解了2团棉花缺水的现状。2010年2团全年气温较往年偏低、雨水偏多,致使棉花早衰较往年偏重,造成棉花吐絮不畅,夹壳,僵瓣僵尖增多,棉籽成熟度不够,棉籽粒偏少,  相似文献   
1000.
豌豆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豌豆(Pisum sativum L.)DNA为材料,对影响其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5种主要因素(模板DNA量、引物浓度、dNTPs浓度、Taq酶量、退火温度)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了豌豆I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20 μL)为:15 ng模板DNA, 0.15 mmol·L-1dNTP, 0.5 μmol·L-1ISSR引物, 1 U Taq DNA聚合酶,引物842号的最适退火温度为50℃。该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进行豌豆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