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20篇
  免费   929篇
  国内免费   1332篇
林业   2096篇
农学   1619篇
基础科学   486篇
  1715篇
综合类   10255篇
农作物   1112篇
水产渔业   1353篇
畜牧兽医   3964篇
园艺   1261篇
植物保护   1020篇
  2024年   221篇
  2023年   782篇
  2022年   761篇
  2021年   851篇
  2020年   794篇
  2019年   901篇
  2018年   512篇
  2017年   735篇
  2016年   924篇
  2015年   913篇
  2014年   1146篇
  2013年   1148篇
  2012年   1439篇
  2011年   1391篇
  2010年   1310篇
  2009年   1386篇
  2008年   1481篇
  2007年   1203篇
  2006年   938篇
  2005年   924篇
  2004年   690篇
  2003年   627篇
  2002年   521篇
  2001年   441篇
  2000年   375篇
  1999年   343篇
  1998年   284篇
  1997年   251篇
  1996年   247篇
  1995年   238篇
  1994年   227篇
  1993年   161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50篇
  1990年   148篇
  1989年   109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7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为了解挠力河自然保护区内不同作物类型退耕还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于2020年7月选取了大豆、玉米、水稻3种作物类型的退耕还湿地共8个样点进行浮游植物调查,并分析浮游植物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样地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7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40.15%),其次为硅藻门(22.63%)、裸藻门(16.06%)、蓝藻门(13.14%)。3种作物类型的退耕还湿地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种类数、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水质指标、浮游植物优势种及丰度说明退耕湿地水质处于重度污染状态和富营养化状态。RDA分析显示,退耕湿地浮游植物主要受化学需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根据1951年到2016年长江中下游的气候与土壤数据,采用冗余分析与蒙特卡洛检验方法,分析其气候生产潜力和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近60 a的气候趋向暖干,即气温平均每10 a上升约0.1℃,降水平均每10 a下降34 mm。该趋势导致降水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每10 a的降幅为15.68 kg·hm-2,其他生产潜力整体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气候生产潜力平均每10 a上升88.30 kg·hm-2,蒸散生产潜力和标准气压生产潜力平均每10 a均上升96.86 kg·hm-2。从分布看,气候生产潜力从西南到东北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土层厚度、有机质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呈现从西南到东北递减的趋势;土壤密度、土壤pH值、速效磷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从西南到东北呈递增的趋势。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土壤因子对其气候生产潜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层厚度、有机质与气温生产潜力;土壤pH与降水生产潜力均呈正相关性。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与各气候生产潜力均呈负相关性。其中,速效钾是影响长江中下游气候生产潜力的主导因子(P&l...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城市林业》2022,(1):43-48
探究空气温湿度与环境影响因子间的空间尺度相关关系,界定关键影响尺度范围,可为合理规划城市公共开敞活动空间建成环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选择武汉市8块城市广场下垫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夏季空气温湿度值、广场-行道树温湿度差值、日较差值与测试点周边25~3 000 m缓冲区内地表温度、硬质下垫面面积、绿地面积、归一化植被指数、交通道路长度和人口密度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气温与测试点周边50 m缓冲区地表温度变量相关性最显著;相对湿度与测试点周边100 m缓冲区内绿地面积变量和硬质下垫面面积变量、250 m缓冲区NDVI变量、500 m缓冲区地表温度变量相关性最显著。2)广场-行道树温度、相对湿度差值分别与测试点周边2 000 m、3 000 m缓冲区内绿地面积变量最显著相关。3)温度、相对湿度日较差分别与测试点周边500 m、1 000 m缓冲区内交通道路长度变量最显著相关。由此可见,夏季城市广场空气温湿度与周边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增加广场建成环境周边绿地面积、减少硬质下垫面面积、提高NDVI、减少交通道路长度可有效改善城市开敞空间的温湿效应。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筛选具有诱导番茄系统抗性的促生菌并验证其对加工番茄早疫病、灰霉病的防效,为新疆加工番茄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菌种资源。【方法】 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番茄等作物的根部土壤细菌,以无菌生理盐水和稀释至104倍数未接菌的NB培养基为空白对照,利用发芽实验初筛加工番茄促生菌;用菌株发酵液灌根处理加工番茄幼苗,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测量叶片中茉莉酸含量,复筛系统抗性诱导菌株,分别挑战接种番茄早疫病、灰霉病病原菌,统计疫情指数和诱抗效果。测定菌株16S rDNA序列,初步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共分离到147株细菌,筛选得到19株显著(P<0.05)促进加工番茄种子萌发、增加根长的促生菌,有4株促生菌显著(P<0.05)提高加工番茄叶片中茉莉酸含量,防病验证最终得到3株能同时有效防治加工番茄早疫病、灰霉病的菌株,诱抗防效在27.59%~39.44%。菌株FY10、FY12、FY93鉴定为Bacillus atrophaeus,Pseudomonas wadenswilerensisBacillus pumilus。【结论】 获得3株具有系统抗性诱导功能且有效防治加工番茄早疫病、灰霉病的促生菌。  相似文献   
995.
准确量化半干旱区森林植被耗水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植被-水-土的综合管理至关重要。选择内蒙古大青山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探针法监测树干液流,同步监测气象因子和土壤体积含水量。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华北落叶松冠层蒸腾存在明显月、季节变化,冠层蒸腾季节变化呈单峰曲线,冠层月蒸腾量(mm)为8月(55.08)>7月(54.76)>6月(48.76)>5月(43.13)>9月(40.20)>10月(12.36)。华北落叶松林冠层蒸腾与气温、太阳辐射、大气湿度、饱和气压差、风速、土壤水分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回归分析表明气温、太阳辐射和大气湿度是影响冠层蒸腾的主要气象因子;基于边界线的分析表明,冠层蒸腾随太阳辐射、气温变化可用对数增长函数拟合,即随太阳辐射、气温增大,冠层蒸腾先快速后缓慢增大,达到阈值后趋于平稳;冠层蒸腾随大气湿度增加的变化遵循抛物线曲线,阈值为59.41%。次降水量对冠层蒸腾的影响存在差异,降水强度>10 mm的次降水量显著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层蒸腾。总体来看,气温、太阳辐射、大气湿度和降水是影响华北落叶松冠层蒸腾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96.
冯万富    申明海    单燕祥    沈新志  张建设    李月凤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3):37-44
利用鸡公山林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2019年监测数据,对PM2.5污染及与气象因子在全年时尺度上的变化和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 林区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34.48 μg·m-3。2)降水对PM2.5污染具有显著的去除作用。3)全年PM2.5时均质量浓度与对应的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和风速4个气象因子间存在极显著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且单气象因子对PM2.5时均质量浓度值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 在时尺度上,各单气象因子与PM2.5质量浓度间的回归模型精度较低。为此,采取各单气象因子的等值点、小梯度递增与对应的PM2.5质量浓度值域一并平均后再回归,显著提高了两者间的回归精度,更适于通过单气象因子估算PM2.5质量浓度。研究结果揭示了林区PM2.5污染特征,可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和景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武耀星      张梅    杨勇    吕泽民  张秀卿  王亮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4):129-134
桂花是我国特有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被广泛栽培,主要用于园林绿化、饮食和药用,桂花的栽培品种在城乡园林景观中较为多见,但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生境恶化,物种多样性也随之减少。该文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对桂花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进行预测,可探究气候变化下该物种的生境变迁,并了解其地理分布与气候间的相互关系,为桂花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根据影响桂花适生区分布的31个环境因子和当前桂花生境的368个自然分布点,对当前和未来(2050年、2070年)桂花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用刀切法检验来评估气候因子的重要性。结果表明:1)在当前环境条件下,桂花在我国主要分布在33°N以南的地区,总潜在分布区面积约224.23×104 km2;2)干燥季节的月降水量、潮湿的频率、干旱季节的平均温度是影响桂花生境的主导环境因子;3)随着未来气候的改变,桂花的潜在分布区向北偏东高纬度地区发生迁移,西南地区潜在分布区减少,建议该地区的桂花居群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998.
2022年总目录     
伴随全球气候变化关注度提升,植物碳汇研究愈发得以重视,其中陆生灌丛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滇中地区不同样地的69个样方中12个主要灌丛生态系统生物量与有机碳密度的相关关系、分配格局、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丛的地上生物量(AGB)、地下生物量(UGB)和根冠比(R/S)分别介于1.13~2.03、0.62~1.49 t/hm2和0.38~0.84。群落和物种的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拟合斜率为异速分配生长关系,植被的根冠比数值较其他植被类型更小。灌丛碳密度、凋落物总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均值分别为(60.43±22.12)、(25.60±7.32)、(24.71±20.06)t/hm2和(110.74±35.34)t/hm2。灌木层碳在根茎叶间分布含量差别不大,主要在茎部(35.57%),草本层碳主要分配在地下部分中(15.06%~60.45%)。年均温度(MAT)和年均降水(MAP)对生物量及根冠比的相关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9.
探究短时间(月、日)尺度上马尾松生长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和预测气候变暖对马尾松生长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从2019年6月-2020年5月,通过树干径向生长测量仪(DENDROMETER)和小型气象站,对马尾松茎干年内径向变化和同期环境数据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1)马尾松茎干径向日变化呈现昼缩夜胀的基本规律,马尾松茎干半径在8:00-16:00下降到最小值,16:00至次日8:00上升到最大值,年内径向变化范围为-54.4~38.1 μm。2)马尾松月累积茎干径向变化量存在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和9月,为943.3 μm和823.6 μm。3)在非生长季(11月至次年2月),马尾松日径向变化量与土壤含水量、空气湿度、降水量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与VPD存在负相关关系(P<0.01)。在生长季初期(3-5月),马尾松日径向变化量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VP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但在生长季中后期(6-10月),马尾松日径向变化量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VPD的相关关系由正转负,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关系由负转正。这种转变主要是因为生长季初期,较高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有利于马尾松日径向变化量的增加,而生长季中后期,过高的温度和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则抑制马尾松日径向变化量的增加。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暖温带马尾松树木茎干的径向变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为判断马尾松未来的生长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8月和2013年8月在连云港田湾核电站邻近海域进行的调查,研究了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60种,其中硅藻种类数最多(113种),甲藻其次(31种),蓝藻、金藻、黄藻、绿藻、裸藻和隐藻偶有检出。优势种共8种,包括7种硅藻和1种甲藻。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磷酸盐、亚硝酸盐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近30年来核电站邻近海域营养盐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硝酸盐浓度急剧升高,由1983年的0.70μmol/L升至2013年的29.38μmol/L,N/P由4.9∶1升至53.7∶1。同时浮游植物群落也有较大变化,表现为优势种呈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向骨条藻Skeletonema spp.演替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