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3篇
  免费   602篇
  国内免费   701篇
林业   1221篇
农学   664篇
基础科学   87篇
  1429篇
综合类   4243篇
农作物   450篇
水产渔业   692篇
畜牧兽医   768篇
园艺   251篇
植物保护   501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33篇
  2022年   330篇
  2021年   342篇
  2020年   346篇
  2019年   382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386篇
  2016年   448篇
  2015年   396篇
  2014年   446篇
  2013年   566篇
  2012年   582篇
  2011年   694篇
  2010年   568篇
  2009年   602篇
  2008年   529篇
  2007年   538篇
  2006年   502篇
  2005年   376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传统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中,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从群丛分类的必要性出发,综述了传统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中对群丛的定义及其划分方法,即在群丛的划分中主要依据群落中不同层片的优势种或特征种;但是在利用传统植物群落分类方法划分群丛时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确定群丛的特征种(组)时需要人为确定;同时,论述了当前植物群落数量分类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主成分分析(PCA)等数量分类方法划分群丛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数量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单位的对应关系不能达到协调一致,无法判断是否划分到了群丛的水平.最后提出了群丛划分方法的展望:数量方法是基础,特征种(组)是及其数量特征是关键.  相似文献   
92.
乔恒鑫  轩松 《中国饲料》2021,1(7):68-71
为分析抗菌肽粗提物对肉鸡生长性能、粪便微生物菌群结构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相近的21日龄白羽肉鸡60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1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2、3、4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0%、1.5%、2.0%的抗菌肽粗提物,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试验2、3、4组的平均采食均高于1组(P > 0.05)|试验3、4组的平均日增重较1组比分别提高11.0%、9.4%(P < 0.05),料重比较1组比分别降低18.5%、15.2% (P < 0.05)|(2)试验3、4组粪便中大肠杆菌的含量较1组分别降低14.3%、18.0%(P < 0.05),试验3、4组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含量较1组比分别提高4.6%、6.7%、14.5%、12.3%(P < 0.05)|(3)试验3、4组每只肉鸡经济效益较1组比分别提高19.3%、17.7%。综上,1.5%抗菌肽粗提物添加可以提高白羽肉鸡生长性能,改善粪便微生物菌群结构,提高其经济效益。 [关键词] 抗菌肽粗提物|白羽肉鸡|生长性能|粪便微生物菌群结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3.
常明 《草地学报》2021,29(6):1286-1293
为了解火烧对植物群落结构和植被恢复速度的影响,本研究以甘肃省皇城羊场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5月进行了火烧试验,并分别在2017,2018及2019年的5月(返青期)、7月(生长期)和9月(生长末期)测量了该区域火烧样地和原生样地的植被覆盖度、群落多样性和裸地百分比等指标。结果表明:2019年5月后火烧样地与原生样地间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间差异不显著;火烧后引起的植物结构变化是短暂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恢复时间大约16个月左右;同时火烧改变了物种组成,其中在火烧样地中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和锐果鸢尾(Iris goniocarpa)逐渐消失,而鳞叶龙胆(Gentiana squarrosa)和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逐渐出现。本研究说明春季火烧对亚高山草甸植物组成和结构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作为亚高山草甸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4.
姚喜喜  才华  李长慧 《草地学报》2021,29(z1):128-136
为探究封育和放牧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封育13年和连续放牧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群落调查和室内土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封育和放牧对植被群落状况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封育显著提高了群落的盖度和地上生物量(P<0.01);封育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壤总氮(Total nitrogen,TN)、速效氮(Available nitrogen,AN)、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和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P<0.01);封育显著降低了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0.01)。总之,封育虽增加了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养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下降,研究建议针对封育13年的高寒草甸进行适当的放牧以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  相似文献   
95.
王沛政  烟杉  高翔 《棉花学报》2002,14(3):154-157
对从国内外引进的抗旱、耐盐碱、矮杆棉花资源材料 ,经抗旱、耐盐碱、矮杆性鉴定和比较 ,选取了其中表现较好的 1 9份材料 ,进行了遗传相关和主成份分析 ,结果表明 :在 5 0 mmol· L- 1Na Cland1 0 0 mmol· L- 1Na Cl胁迫下的出苗率间呈正相关 ,抗盐性与产量间呈负相关 ;第一棉铃高度与纤维品质性状呈正相关。抗旱、耐盐碱、矮杆棉花材料的前 6个因子贡献率达 86.5 % ,其分别为第一棉铃高度因子、果枝数因子、单株结铃数因子、矮杆因子、单铃重因子等  相似文献   
96.
对西藏当雄县3种不同放牧管理模式(冬季放牧、冬春季放牧和全年放牧)下的高寒沼泽的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碳氮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3种放牧管理模式下的高寒沼泽植物群落总盖度差异不显著,而优势物种藏嵩草的高度和盖度差异显著;放牧管理对沼泽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增加;放牧利用显著降低了高寒沼泽湿地群落优势物种藏嵩草的高度和盖度,其优势度也显著降低,使得高寒沼泽逐渐退化。冬季放牧、冬春季放牧和全年放牧沼泽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依次降低。同时,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高寒沼泽表层土壤有机碳氮的含量也显著降低,且高寒沼泽表层土壤碳氮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显著正相关。通过对比分析,冬季放牧是当前西藏高寒沼泽较好的放牧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7.
通过对青海省高寒牧区常见的9种多年生牧草单播2年后耕层0~15cm土壤理化(pH、容重(BD)、有机碳(SOC)、全氮(TN)、无机碳(C)及微生物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氮(Nmic)和群落代谢功能)等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只有在种植披碱草2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增加,说明与其他草种相比,种植披碱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试验在每年施肥1次的情况下,土壤氮含量仍然偏低,说明此区氮素被过度利用,处于缺乏水平,因此每年增施氮肥数量、频率以及时间上应加强管理。通过对不同牧草种植区土壤各因子的聚类分析,发现贫花鹅观草、无芒雀麦、紫野麦草和扁穗冰草之间相似度较高,表明其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较为接近,故在大面积种植的时候可根据牧草地上生物量/质量的高低进行选择性播种。从土壤质量方向考虑,种植杂花苜蓿、红豆草和西北羊茅不利于土地的改良。  相似文献   
98.
彭璐  韦松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556-8557
在大力发展住区建设的同时,广州结合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和人文历史积淀,创造了一批高质量的安康住区。通过对新建居住小区环境建设的分析,指出当前居住小区环境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住区环境规划建设与生态结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
石河子绿洲区不同苜蓿品种生产经济性状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选取了国内外种植比较广泛的17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其中国外品种14个,国内品种3个,种植在新疆绿洲区的典型地段,2002年进行建植,2003年进行指标的详细测定.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初步筛选后的17个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爱博、金皇后、美国8920、WL-323、阿尔冈金、WL-232、三得利表现较好,可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0.
The effects of short-term nutrient additions (NPKμ, 10 g·m- 2) and disturbances on the species diversity, functional traits, soil properties, and community assembly mechanisms of the herbaceous community in the Urat desert steppe were examined. A mixed linear mod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null model methods were utilized and both disturbance and interaction treatments were found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species richness and β diversity. Short-term nutrient additions significantly reduced soil pH but increased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ix functional traits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i.e. Stipa glareosa, Peganum harmala, Salsola collina, Corispermum mongolicum) and six community-weighted mean significant changes under the disturbance and nutrient addition treatments were identified. The disturbance and nutrient additions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community from conservative strategies to acquisitive strategies. The results of the two null models revealed that community assembly under the control tended to be a stochastic process, while the disturbance and interaction treatments tended to be deterministic processes, and that of the nutrient addition treatments tended to be weaker deterministic processes.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desert steppe responded and adapted to the nutrient additions and disturbances through changes in the dominant species and their crucial functional traits. © 2023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