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96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392篇
林业   528篇
农学   520篇
基础科学   840篇
  1094篇
综合类   4697篇
农作物   381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397篇
园艺   1269篇
植物保护   348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202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288篇
  2015年   263篇
  2014年   519篇
  2013年   553篇
  2012年   640篇
  2011年   709篇
  2010年   675篇
  2009年   569篇
  2008年   571篇
  2007年   497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468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341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以合肥市二环内、大学城和职教城3个典型区域的15所建设于不同年代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应用Arc GIS判读2018年卫星遥感影像,统计分析高校林木树冠覆盖特征。结果表明:①15所高校现实树冠覆盖面积283.25 hm~2,整体树冠覆盖率29.67%;各高校现实树冠覆盖率在11.90%~43.89%间变化,潜在树冠覆盖率在1.73%~30.00%间变化。②超过2/3的高校树冠覆盖率处在高覆盖度或极高覆盖度。③早期建设的高校现实树冠覆盖率整体上高于后期建设的,二环内高校(38.69%)最高;而在树冠覆盖潜力增长方面正好相反,职教城高校潜在树冠覆盖率(19.02%)最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合肥市高校城市森林未来整体树冠覆盖率可提高至40.14%,不同年代区域高校树冠覆盖差异主要受时间跨度对树木的影响和高校绿化建设思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2.
在庄浪县通化镇韩湾村进行了旱地冬小麦黑膜微垄穴播播期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播期9月29日,适播期9月26日—10月1日,较当地露地最佳播期晚7 d左右播种为宜。  相似文献   
133.
正近些年来,高山茶园的种植面积逐年提高,但由于高山茶园的地理位置特殊,多植于台地和山坡地,不便管理,致大部分高山茶园杂草危害相当严重,成为影响茶叶生长的重要障碍。特别是对于新建的高山茶园,要加强人工除草,种植相关草类或豆科绿肥作物进行覆盖,也可将地表的树木植被或农作物的秸秆进行垄面敷盖,也可进行外圆半覆盖,做到园区水能排除、泥不外流。茶园覆盖与敷盖不仅可以防治水土流失,保温、保墒、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茶树生长,而且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结合茶园实际管理,将覆盖与敷盖物翻耕入土,可以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4.
在相同地域条件下,采用传统养护方式与覆盖养护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覆盖对红叶石楠和红豆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有效的覆盖养护方式,可以明显的改良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135.
<正>马铃薯是蔬粮兼用作物。由于其收获期大多在6月份,此时销售价格较低,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开展地膜覆盖种植马铃薯。鉴于此,我们开展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取得了成功。该方法主要表现为简便易行,省工省里,变传统种薯为放薯,变挖薯为拣薯,且薯块不破损,色泽鲜嫩,商品性好,稻草覆  相似文献   
136.
2003-2017年陕西省NDVI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英杰  文彦君  张翀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3):155-162,169
[目的] 研究影响陕西省植被覆盖主导气候类和非气候类因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03—2017年MODIS NDVI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研究了气候类和非气候因素对陕西省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 ①2003—2017年陕西省NDVI空间分布总体上为改善趋势,但在不同植被类型区和生态区有所差异。②降水是影响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的主导气候类因素,其他因素对当地植被覆盖影响程度有所差异。③降水与气温、日照、风速、相对湿度的交互作用对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且气温的作用只有在和降水的交互作用下才能体现出来。④植被类型和地貌是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的主导非气候类因素,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所差异。⑤植被类型、地貌和土壤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人口、GDP的影响也只有在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才能显现出来。[结论] 气候类因素的影响大于非气候类因素,气候类和非气候类因素的共同作用能够充分的解释植被覆盖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37.
小麦秸秆长度、覆盖量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研究小麦秸秆覆盖对坡面产沙产流过程及减水减沙效益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在降雨强度为90 mm/h时,不同秸秆长度和秸秆覆盖量下的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和产流产沙过程规律,结果表明:(1)在相同秸秆长度下,随秸秆覆盖量增加,产流量产沙量极显著减少(p0.01)。相同覆盖量水平下随秸秆长度增加,产流量显著增加(p0.05),在4.5 t/hm~2覆盖量下产沙量极显著增加(p0.01)。(2)秸秆覆盖坡面的初始产流时间较裸露坡面延迟6.23倍,产流量平均下降19.5%,产沙量下降31.6%。覆盖措施通过保护土壤的结构有效抑制了细沟侵蚀过程向切沟侵蚀发展。产流产沙过程受秸秆长度和覆盖量的交互作用影响,交互效应对产流过程的影响更突出。(3)随覆盖量增加,减水减沙效益极显著增加(p0.01);随长度增加,减水减沙效益分别减少为17.26%,27.97%。不同覆盖条件下的坡面产流量、产沙量和减水、减沙效益均与秸秆长度、秸秆覆盖量呈二元线性关系。(4)在当前试验条件下,当秸秆长度为3~5 cm,覆盖量为4.5 t/hm~2时达到最优减水减沙效益。  相似文献   
138.
覆盖栽培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 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旱地小麦秸秆带状覆盖栽培增产的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的特征,在甘肃省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以“陇中2号”为材料,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栽培(BS)、地膜覆盖栽培 (PF)和无覆盖露地栽培(CK)3种栽培模式下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征、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相比,BS和PF显著提高了花后旗叶光合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率,且BS在生育后期优于PF。BS整个生育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高于CK,而PF仅生育前期发挥正效应,生育中、后期出现了负效应。BS生育前中期胞间CO2浓度、生育中后期旗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PF和CK,前者分别高出2.8%~8.2%和6.7%~11.3%,后者分别高出30.3%~44.8%和27.5%~39.3%。PF在灌浆中期以前,BS在整个花后生育期显著提高了小麦花后旗叶Fv/Fm、F′v/F′m、ΦPSⅡ、qP、ETR,降低了NPQ。BS较PF和CK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输入籽粒量和对籽粒粒重的贡献率,2个指标分别增加2.6%、1.0%和14.2%、8.6%。BS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了产量,较CK增产35.4%。说明秸秆带状覆盖能显著改善旱地冬小麦花后光合效率,促进干物质积累转运,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9.
<正>反季节草莓一般在9月份栽植,10月中下旬上棚,进行3~4层膜覆盖,12月上中旬上市。草莓开花结果期田间管理特别重要,稍有不慎就会影响产量和品质,要从温度、湿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做好管理工作,确保丰产丰收。1温度管理草莓在开花期对温度要求比较严格,要特别注意这一时期的温度管理。现蕾后:白天25~28℃,夜间保持在7~8℃,最低不应低于6℃;开花后:白天  相似文献   
140.
不同材料覆盖对马铃薯田土壤水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不同材料覆盖对马铃薯田土壤水热状况、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裸地、秸秆覆盖、液态地膜覆盖和普通地膜覆盖共4个处理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后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率,全生育期内普通地膜、液态地膜和秸秆覆盖处理平均较裸地处理高19. 67%、14. 83%和6. 60%。不同覆盖条件可显著提高马铃薯耕层土壤温度,且在马铃薯生育前中期达到显著水平,普通地膜覆盖、液态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平均较裸地处理高5. 95℃、4. 44℃和1. 55℃。生育后期,裸地覆盖地温显著低于普通地膜和秸秆覆盖,而与液态地膜覆盖间差异性不显著,但该阶段气温较高,液态地膜覆盖相对其他覆盖处理达到了降温的效果,有利于马铃薯产量的形成。各覆盖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以液态地膜覆盖增幅最为显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裸地处理提高46. 26%和35. 00%。综合考虑,液态地膜覆盖较适宜在该地区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