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6篇
农学   41篇
基础科学   6篇
  20篇
综合类   299篇
农作物   113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109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建立槟榔中9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三重四级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采用1%乙酸-乙腈溶液作为提取液,直接稀释后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检测。研究结果发现,9种有机磷农药成分的线性范围均在2~20 ng/m L,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在73.4%~120%,RSD为0.59%~9.93%,方法检出限为50.0μg/kg。此方法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及稳定性,可用于槟榔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92.
为探讨生长延缓剂对槟榔苗期矮壮的光合特性.于2006年6-11月以移栽45天后海南槟榔为材料,通过喷施250 mg/L与500 mg/L多效唑、40 mg/L和80 mg/L烯效唑及清水5个处理,研究其对槟榔苗期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喷施多效唑与烯效唑均能显著增加苗期槟榔叶绿素含量,且使叶绿素荧光参数Fv/Fo,Fv/Fm,qP显著增加,而降低qN、NPQ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并以250mg/L多效唑处理效果较明显.适当浓度的多效唑处理可增加PSII反应中心开放比例,推动光合电子传递,提高槟榔叶片光合性能,起到壮苗目的.  相似文献   
93.
以低产槟榔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槟榔叶片营养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了叶片N、P、K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叶片Cu、Zn的含量,但降低了叶片Fe、Mn的含量;施肥显著提高了槟榔的单株年产量,以有机肥+化肥处理获得的年产量最高,为10.17 kg/株。  相似文献   
94.
海南省槟榔主要病害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2009年在海南省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屯昌、文昌等地槟榔主要种植区,对目前槟榔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种类及其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共采集到槟榔病害标本140余份,对主要病害病原进行分离培养,并在显微镜下以形态特征为主进行鉴定,共鉴定出8种主要病害,其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为黄化病,其它7种病害为炭疽病、细菌性条斑病、藻斑病、煤烟病、大茎点霉叶斑病、镰刀菌根腐病和生理性黄化病。  相似文献   
95.
建立 测定槟榔壳中多种酚类物质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分析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硼酸缓冲液对10种标准品的分离效果,最后确定最佳缓冲液为0.1 mol/L,pH 9.0的硼酸缓冲液,紫外检测波长为280 nm,分离电压为20 kV。方法简便快速,能在20 min之内将10种酚类物质完全分离开,检测限为0.5~4.5 mg/L。此外,进一步测定了槟榔壳多酚的抗氧化活性,选用3个评价抗氧化能力的指标,即: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对还原能力以及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96.
海南槟榔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海南槟榔产业发展概况,包括种植情况、加工业发展概况和消费市场概况,海南槟榔种植业发展较快,槟榔初加工业发展颇具规模,而槟榔深加工业却发展滞后;海南产的槟榔除小部分供给岛内消费外,绝大部分都是经过初加工制成干果后销往湖南进行再加工。海南槟榔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盲目种植、管理粗放;加工落后、新产品研发滞后;消费市场集中且单一。提出了海南槟榔产业应该实施绿色、可持续、产品多元化、多样化、协作共赢、外向型的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7.
【目的】为了增加特种稻种质资源,解决白米不育系配组红香米杂交稻F1易混杂白米,影响米质的问题。【方法】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将低直链淀粉含量的亲本材料与带香味的亲本材料进行杂交、回交、转育等。【结果】育成直链淀粉含量为11.07%、香味明显、食用口感佳的水稻三系不育系槟榔红A,为红香米三系杂交稻的配组应用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98.
以“热研1号”槟榔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浓度配比的6 - BA和NAA对槟榔胚离体培养苗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6 - BA质量浓度为2mg·L-1时胚苗生长最快且芽、根整体发育较整齐;NAA质量浓度为0.5 mg·L-1时,根的生长情况最好,小苗整齐一致.这结果为槟榔组织培养及资源保存和利用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9.
槟榔江水牛是近年在云南西部发现的中国第一个本土河流型水牛群体,具有较高种用价值,但其重要遗传背景信息还不清楚。本文采用 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 86头槟榔江水牛 mtDNAD-Loop序列进行了突变检测,并以 GenBank上已发表的 70条河流型和 112条沼泽型水牛 mtDNAD Loop序列为对照,对所得数据进行群体遗传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在槟榔江水牛中检测到 33种单倍型,112个多态位点。其中单一变异位点 14个,简约信息位点 98个。槟榔江水牛 mtDNAD Loop序列 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28.43%,24.82%,31.96%,14.79%,单倍型多样度为 (0.948±0.012),核苷酸多样度为 (0.0381±0.0016),序列间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33.288,群体内平均遗传距离为 (0.043±0.005)。系统发育、中介网络图和群体遗传关系分析表明,槟榔江水牛含有两个差异显著的母系世系组分,其中一个为河流型世系,在群体中占 61.63%;另一个为沼泽型世系,在群体中占3837%,而其沼泽型世系可进一步分为 A,B,C3个支系,其中,C为在水牛中新发现的支系,其频率极低。结果揭示了槟榔江水牛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但该群体存在一定的沼泽型水牛基因渗入。  相似文献   
100.
研究剥壳和切头对槟榔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槟榔种子进行剥壳和切头处理,其芽及根生长与对照的相比差异极显著,芽及根生长均明显比对照的好;其中切头处理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最高,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则以5/13剥壳处理的最高,且5/13剥壳处理的芽长平均值也最大;5/14剥壳处理的根长和根数的平均值均比对照的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