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7篇
  免费   612篇
  国内免费   260篇
林业   1208篇
农学   384篇
基础科学   327篇
  321篇
综合类   4421篇
农作物   475篇
水产渔业   114篇
畜牧兽医   383篇
园艺   247篇
植物保护   1169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237篇
  2020年   262篇
  2019年   310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226篇
  2016年   310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494篇
  2013年   410篇
  2012年   692篇
  2011年   657篇
  2010年   467篇
  2009年   510篇
  2008年   479篇
  2007年   532篇
  2006年   390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250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991.
992.
993.
994.
995.
选用6年生‘贝达’砧木嫁接的‘京蜜’葡萄为试材,在控制果实负载量相同的前提下,设置10、15和20 cm新梢间距处理,连续两年研究其3种新梢间距处理条件下葡萄冠层光环境及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树体冠层总孔隙度和开度为新梢间距20 cm处理 > 15 cm处理 > 10 cm处理,叶面积指数和光能截获率表现相反,新梢间距10 cm 处理 > 15 cm处理 > 20 cm处理。20 cm间距处理光能利用率低,10 cm处理叶面积指数过高,树体郁闭,15 cm处理叶面积指数合理,光能利用率高。果实单粒质量在新梢间距15 和20 cm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10 cm处理;果皮色泽以15 cm间距处理最佳,其次为20 cm处理,10 cm处理最差。果实内在品质,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以新梢间距15 cm处理 > 20 cm处理 > 10 cm处理,可滴定酸含量表现相反趋势,10 cm间距处理最高,15和20 cm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特征香气组分中具有玫瑰香味的芳樟醇与绿叶清香和果香的正己醛含量均以15 cm间距处理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处理;清香和果香味的橙花醇、花香味的香叶醇、甜玫瑰香味的香茅醇及绿叶清香和果香味的2–己烯醛含量均以15和20 cm新梢间距处理显著高于10 cm处理。15 cm间距处理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含量较高,表现更浓的品种香气。综合认为,设施栽培中水平龙干树形配合高光效V形叶幕的‘京蜜’葡萄以新梢间距15 cm处理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996.
甘蔗花叶病是中国蔗区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中国蔗区甘蔗花叶病的2种主要病原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分离物(SCSMV-JP1,Gen Bank登录号JF488064)和高粱花叶病毒分离物(Sr MV-HH,Gen Bank登录号DQ530434)为接种毒源,采用人工切茎接种和RT-PCR检测相结合方法,于2015年、2016年2次对中国近年选育的71个优良甘蔗新品种(系)进行了双抗SCSMV和Sr MV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71个优良甘蔗新品种(系)中,对SCSMV表现高抗到中抗的有24个,占33.8%,感病到高感的有47个,占66.2%;对Sr MV表现高抗到中抗的有27个,占38.03%,感病到高感的有44个,占61.97%。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福农30号、福农36号、闽糖01-77、桂糖02-467、柳城05-129、粤甘34号、粤甘40号、粤糖55号、粤糖96-86、粤糖00-318、赣蔗02-70、云蔗03-258、云蔗04-241、云蔗05-51、云蔗06-80等15个优良新品种(系)双抗SCSM V和Sr M V 2种病毒,占21.13%,其中粤甘34号、粤糖55号、云蔗03-258、云蔗05-51、云蔗06-80等5个优良新品种(系)对2种病毒均表现为高抗,占7.04%,。研究结果明确了71个甘蔗优良新品种(系)对甘蔗花叶病2种主要致病病原的抗性,筛选出双抗SCSMV和Sr MV的甘蔗优良新品种(系)15个,为生产用种选择和有效防控甘蔗花叶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本文介绍并评述了2011-2017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要点。这些技术方案主要从贯彻病虫害综合治理原则, 实施重大病虫分区治理、实施联防联控策略, 遵循“节本增效”技术路线, 促进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等方面, 来促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方式的转变和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从增强农田生物多样性入手, 组装配套生态调控措施, 在采用非药剂预防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保护利用天敌, 减少农药的使用, 实现绿色生态工程控制。  相似文献   
998.
近10年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2016年,我国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尤其近三年均超过753万hm2,种植制度调整、观赏型油菜与高产型油菜间隔种植、病虫害抗药性增强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导致我国油菜病虫害总体处于重发状态,防控压力大。近10年油菜各类病虫害年发生面积在721.18万~881.74万hm2次,防治面积在686.18万~982.28万hm2次,通过防治年均挽回油菜损失98.34万t,占全国油菜总产的7.25%;年均实际损失28.09万t,占全国油菜总产的2.07%。影响全国油菜生产的最为重要的10种病虫害依次为油菜菌核病、油菜蚜虫、油菜霜霉病、小菜蛾、油菜甲虫(叶甲科和露尾甲科甲虫,下同)、油菜茎象甲、油菜病毒病、地下害虫、菜粉蝶和油菜白锈病,以总损失计,比例分别为55.60%、23.44%、9.51%、2.87%、2.43%、1.69%、1.58%、1.53%、0.86%和0.50%。对油菜生产威胁最大的病虫害是油菜菌核病和油菜蚜虫。本文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了近10年来油菜主要病虫害造成的危害损失和暴发危害情况,为油菜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越两国同属东亚季风区,水稻病虫害在发生危害上为一个整体。每年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下简称"两迁"害虫)随着季节和气温变化,在两国间往返迁飞,发生为害,相互影响。研究两国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的关系和影响规律,对于提高监测预警的早期预见性和防控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控制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以来,中越两国实施了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监测与防治合作项目,通过连续多年开展交流合作,初步明确了越南"两迁"害虫发生规律。本文简要分析了影响越南"两迁"害虫发生的主要因素,探讨了中越两国水稻"两迁"害虫发生规律的相关性,对提高中国"两迁"害虫中、长期预报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定量评估模型及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红  秦誉嘉 《植物保护》2018,44(5):134-145
全球化的进程使有害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植物检疫工作备受重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PRA)是植物检疫的支撑技术之一,风险评估是其核心内容,定量评估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成为近30年来该领域的热点。本文在收集、整理国内外PRA文献和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针对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半定量评估模型、定量评估模型及软件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和分析。同时,我们比较了主要模型和软件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归纳总结出了适用于不同起点的有害生物定量风险评估集成技术体系,并展望了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技术的未来发展。本综述能够为我国生物入侵防控管理机构、推广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提供重要的工作参考,对植物检疫工作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