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82篇
林业   30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6篇
  70篇
综合类   317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96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71.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熟期西藏甘蓝型春油菜的生育期性状、生长动态和成熟期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明确西藏高原农区甘蓝型春油菜的品系配置与高效增产效应。【方法】2019-2020年,选用早熟NY16、中熟NY28和晚熟NY52 3个不同熟期的甘蓝型春油菜品系,设置1.5×105(D1)、3.0×105(D2)、4.5×105(D3)、6.0×105(D4)和7.5×105株/hm2(D5)5种不同种植密度,共计15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测定3个油菜品系在不同密度处理下的生育期性状、动态生长指标和成熟期产量及农艺性状,比较不同密度和品系的温度与光能利用效率,通过籽粒产量和光温利用效率确定合理的品系和密度配置。【结果】①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参试油菜品系营养生长阶段缩短,所需积温降低,从而导致整个生育期历时和所需积温减少;与早熟品系相比,中、晚熟品系的苗期和花期较长。②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参试品系的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粒质量均有所降低,合理密植可弥补单株生产力降低造成的产量损失;早熟品系在不同密度下的平均籽粒产量为1 634.96~2 456.23 kg/hm2,并在7.5×105株/hm2(D5)种植密度达最大值;中、晚熟品系平均产量为1 734.61~2 809.74和1 942.03~3 108.22 kg/hm2,并在4.5×105株/hm2(D3)种植密度达最大值;③密度增加可加快甘蓝型春油菜生育前期茎秆的伸长,抽薹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茎粗均降低,7.5×105株/hm2(D5)种植密度下油菜茎秆明显纤细。与早、中熟品系相比,晚熟品系对密度响应更明显。④合理密植可优化油菜的光温利用效率,其中早熟品系的光能和温度利用效率在7.5×105株/hm2(D5)种植密度下达最大值,分别为0.148 g/MJ,1.537 kg/(hm2·℃);中、晚熟品系光能和温度利用效率均在4.5×105株/hm2(D3)密度下达最大值,分别为0.156 g/MJ,1.578 kg/(hm2·℃)和0.163 g/MJ,1.638 kg/(hm2·℃)。【结论】春油菜早熟品系密度为7.5×105株/hm2,中、晚熟品系密度为4.5×105株/hm2时,其产量及光温利用效率达最大值。相同种植密度下,中、晚熟品系的光温利用占优势,在一定无霜期范围内,应充分协调生态条件与密度的关系,建议西藏地区应注重甘蓝型春油菜中、晚熟品系的选育与利用。  相似文献   
872.
选用3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4岁含1/2野血牦牛为瘤胃液固定供给动物,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分别采用常规分析法和体外产气技术评定青海省青稞的营养价值,研究高原青稞的营养价值和在牦牛瘤胃中的动态发酵情况,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当地饲料原料,制定高寒地区放牧家畜的补饲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3.
飞地经济打破区域界限实现资源互补,飞地产业的发展更是连接了空间的分离。青藏高原因长期粗放的游牧方式和自然灾害等因素,不断造成高寒草地退化,严重限制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青藏高原在畜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生态环境压力大、草畜资源时空配置失衡等问题的掣肘,直接影响畜产品的均衡供应,阻碍了高附加值畜产品市场竞争力,致使农牧民持续增收乏力。该文着眼"飞地经济"发展举措,在综述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局限性的基础上,以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升为目标,探讨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路径,提出"飞地畜牧业"发展模式。针对该模式,开展了以牦牛和藏羊为研究对象的远地饲养研究,短期适应性研究证明牦牛和藏羊能够适应江淮分水岭地区冷季气候特点,实现冷季体重正增长,且藏羊表现出较好的繁殖适应性,在引入后第一年开始产羔;同时,牦牛经过两年的适应,首次实现了在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繁殖。因此,"飞地畜牧业"产业发展模式具有成为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新路径的巨大潜力,将为保障国家生态体系建设、加快高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满足市场供需关系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74.
【目的】筛选大型迪庆藏猪不同生长阶段肌内脂肪含量差异的关键基因并分析其调控途径。【方法】选择胎次相同、出生日期及体重相近的大型迪庆藏猪36头,随机分为3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育肥试验,分别在体重达40、80及120 kg左右时屠宰,每组采集3头猪的背最长肌,采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数据进行拼接、比对和注释,筛选与脂肪沉积相关的差异显著基因进行功能富集、STEM分析,构建基因互作网络,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40 kg vs 80 kg、80 kg vs 120 kg与40 kg vs 120 kg阶段分别检测到730、981及735个基因差异显著表达;STEM分析共有4个差异显著模块,模块11、14的基因集先显著上调后轻微下调;模块9、10的基因集先显著上调后显著下调。差异基因互作网络显示,40 kg vs 80 kg阶段,EGR1、EGR2、PRKAG2、NOR-1和ATF3基因位于网络核心,EGR1和EGR2基因表达下调,PRKAG2、NOR-1和ATF3基因表达上调;80 kg vs 120 kg阶段,FOXO1、PDK4、PPARD、PPARGC-1、LIPE、ATF3和STAT1基因位于网络核心,FOXO1、PPARD、PPARGC-1基因表达下调,PPARG基因通过级联调控引起STAT1基因表达下调,LIPEATF3基因表达上调;40 kg vs 120 kg阶段,ATF3、NOR-1、EGR1、EGR2和STAT1基因位于网络核心,EGR1、EGR2和STAT1基因表达下调,ATF3和NOR-1基因表达上调。ATF3、FOXO1等10个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EGR1、FOXO1等基因作为核心基因参与大型迪庆藏猪肌内脂肪调控,不同生长阶段参与调控的核心基因并不完全相同,结果可丰富中国地方猪肌内脂肪调控基础数据,为大型迪庆藏猪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5.
以澳大利亚反刍动物营养标准为参考,Stage one模型为框架,家庭牧场为研究尺度,从家畜营养角度出发,将代谢能(Metabolisable energy,ME)和氮维持需要量作为放牧家畜的营养单位,建立营养模型,模拟该地区典型家庭牧场欧拉型藏羊能、氮需求的月际变化及冬季暖棚利用对于藏羊体况维持的作用,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区典型藏羊生产体系下的草畜平衡问题。结果表明:高寒草甸草地牧草消化率高,能量浓度高,高放牧强度(3.5头/hm~2)下,藏羊仍能获得足够的代谢能用于增重,而冷季由于草地消化率低,能量浓度差,在低放牧强度(3.5头/hm~2)即使放牧率低于暖季藏羊摄取能量仍不足以满足维持代谢,表现为减重(成年母羊平均5kg/头)。冷季低温造成典型牧户藏羊畜群维持代谢能每羊单位提高22%,且怀孕后期(1到2月)母羊能量需求高,草畜能量不平衡严重,因此,冷季补饲应以精饲料为主。暖棚可降低家畜御寒代谢能消耗,并降低冷季维持代谢能水平,有助于减少家畜掉膘,典型牧户藏羊畜群维持代谢能1到4月可分别降低1.08、1.23、1.28、1.26 MJ/(头/d)。冷季精饲料补饲+暖棚是较为可行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876.
为探索青稞(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WAK类基因在青稞抗条纹病中的作用,以抗条纹病青稞品种昆仑14号和感病品种Z1141为材料,从叶片中克隆了HvnWAK基因。昆仑14号HvnWAK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为2 964 bp,Z1141的ORF为3 048 bp,分别编码988个氨基酸和1 016个氨基酸,两者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7.14%。启动子区域预测表明,该区段包含脱落酸、茉莉酸、赤霉素等与逆境胁迫相关的多个顺式作用元件。蛋白质序列分析表明,HvnWAK为亲水性的不稳定酸性蛋白,具有典型的细胞壁相关激酶结构特征,如细胞壁受体结构(GUB_WAK_bind)、胞内激酶结构域(intracellular kinase structural domain)和跨膜域、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属于WAK家族。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昆仑14号的HvnWAK蛋白与大麦、山羊草、硬直黑麦草的WAK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7.24%、92.17%、80.80%;Z1141的HvnWAK蛋白与大麦、山羊草、硬直黑麦草等的WAK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92.17%、80.80%。青稞HvnWAK蛋白与大麦HvWAK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玉米和水稻的亲缘关系较远。蛋白互作预测结果表明,与WAK蛋白存在互作关系的有抗病蛋白同源物、解旋酶家族蛋白、苏氨酸蛋白激酶等。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感病后迅速表达,且在抗病材料昆仑14号中的表达峰值显著高于Z1141(P<0.01),且高峰时期(8~9周)晚于在Z1141中的表达高峰时期(7~8周)。由此推测,HvnWAK基因在青稞抗条纹病的后期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77.
为了探究饲养方式差异对黑水色湾藏猪肌肉氨基酸的影响,以放牧、半舍饲、舍饲养殖出栏的黑水色湾藏猪五花肉为材料,测定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舍饲组TAA含量和EAA含量最高,分别为99.41%和36.36%;放牧组EAA/TAA和EAA/NEAA值高于其余两组,分别为39.56%和65.50%;半舍饲组SRC最高为73.77,为半舍饲组>放牧组>舍饲组;3 组藏猪肉赖氨酸RC值远大于1,赖氨酸含量丰富;苯丙氨酸RC值远小于1,为3种藏猪肉共同限制氨基酸。综上所述,3种模式出栏的藏猪肉含有丰富赖氨酸,但缺乏苯丙氨酸;舍饲出栏的猪肉EAA和TAA含量更高,放牧出栏的猪肉氨基酸组成则更优,而半舍饲出栏的藏猪肉蛋白质营养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878.
试验旨在研究中药饲料添加剂对甘南藏羊免疫功能、氨基酸及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随机对60头藏羊分为6组,分为3个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每组10头藏羊。在试验组的基础日粮中按1%添加本地取材的七味中药饲料添加剂。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对照组相比与试验组甘南藏羊的免疫功能、氨基酸及脂肪酸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表明,在甘南藏羊日粮中添加中药饲料添,对甘南藏羊的免疫功能、氨基酸及的及脂肪酸有明显的改善,添加不同剂量的中药材有利于藏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79.
为鉴定哈萨克羊和藏绵羊尾部脂肪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可变剪接,分别提取6只(3公,3母)无亲缘关系的2岁成年哈萨克羊与藏绵羊尾部脂肪组织总RNA,构建2个高通量测序文库,利用TopHat2软件将短序列定位到绵羊参考基因组,采用cuffdiff软件分析基因表达丰度和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共有19个基因在2个品种绵羊尾脂中的表达丰度均高于1 000FPKM,包括ADIPOQ、SPARC、VIM等。其中,2个品种尾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的转录本均定位于线粒体基因组5 331~14 154bp,该区域主要包含COX1、COX2、ATP8等基因,其表达丰度在哈萨克羊和藏绵羊中分别高达29 724.20和28 818.80FPKM。而FABP4则是表达丰度最高的核基因,在哈萨克羊和藏绵羊中的表达量分别为3 194.03和2 667.09。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共鉴定出62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与藏绵羊尾部脂肪组织的表达量相比,哈萨克羊的尾部脂肪组织中共有221个上调基因和406个下调基因。其中,HBB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倍数最大,下调约98倍。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哈萨克羊尾脂中上调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脂肪酸代谢过程。另外,在2个品种尾脂中鉴定出11 870个可变剪接事件,其中383个为差异剪接事件。对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和可变剪接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绵羊肥脂尾形成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880.
为发掘可提供西藏青稞育种利用的优异品种资源,并为西藏青稞生产提供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考察了来自6个地区34份青稞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西藏青稞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矮秆、穗数多和千粒重偏低等特点。相关分析表明西藏青稞各农艺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如穗粒数与株高、单株有效穗数与穗长、总小穗与穗长等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和偏相关,单株有效穗数与株高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千粒重与单株有效穗数呈极显著的负偏相关。主成分分析将西藏部分青稞7个农艺性状分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91.192%,穗型的贡献率最高,达到46.4338%。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5.18水平上可聚为三大类,分为矮秆短穗少粒型、长穗多粒型、穗多粒重型等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