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8篇
林业   9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1篇
  15篇
综合类   258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47篇
畜牧兽医   480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51.
以绿萝带节茎段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消毒方法、不同培养基配方对绿萝的腋芽诱导、继代增殖、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用75%酒精消毒30 s,再用0.1%HgCl_2消毒30 min效果最好;腋芽诱导的最佳培养为添加6-BA 2.0 mg/L,腋芽萌芽率高达100%;丛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2 mg/L+蔗糖20 g/L;而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NAA 0.1 mg/L+IBA 0.2 mg/L。  相似文献   
852.
顾晟琳  夏亚文  徐琼 《中国乳业》2022,(12):115-119
[目的]评估乳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方法]依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10—2016 食品微生物学检测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中的第二法和《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以标准质控品的奶粉为例,分析样品制备、稀释过程、加样过程及重复性检测引入的不确定度。[结果]乳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结果的扩增不确定度U=0.108。[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适合类检验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不确定的评定。  相似文献   
853.
【目的】本研究旨在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以下简称金葡菌)处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BMEC)上清中分离外泌体,探究金葡菌与BMEC数量比值(MOI)和处理后培养时间对外泌体总浓度的影响,并对金葡菌诱导BMEC释放的外泌体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金葡菌临床分离菌株以MOI=1和MOI=10分别处理BMEC 3 h,对已处理的BMEC继续无外泌体培养9、12、24 h,同时设空白对照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金葡菌处理对BMEC造成的超微结构损伤。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金葡菌诱导的BMEC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分别用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技术及Western blotting法对外泌体形态、颗粒大小和特异性标志蛋白进行分析鉴定。通过检测外泌体总蛋白浓度评估不同MOI和处理后培养时间对外泌体总量的影响,明确金葡菌诱导BMEC释放外泌体的最佳条件。【结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金葡菌处理BMEC后,细胞微绒毛脱落,细胞骨架破坏。透射电镜观察分离的外泌体为圆形的双层膜囊泡,直径在30~150 nm,形态均一。通过检测外泌体总蛋白浓度显示,在MOI=10时,培养9、12和24 h金葡菌诱导BMEC释放外泌体蛋白浓度均高于MOI=1,而培养12 h时释放外泌体蛋白浓度最高。对金葡菌诱导BMEC释放的外泌体进一步鉴定,其平均直径约为116 nm;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外泌体标记物CD9、CD81和TSG101表达阳性。【结论】本研究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证实获得的分离物为外泌体;金葡菌可以诱导BMEC释放外泌体,当MOI=10时,金葡菌处理细胞3 h后继续无外泌体培养12 h,收获的细胞上清中外泌体蛋白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854.
为了探索不同地区醉马草中活性物质的差异及对奶牛乳房炎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通过微量板半定量法对1号采集点和2号采集点的醉马草所制备的水煎液及提取的总生物碱进行生物膜形成影响的检测。结果显示,1号采集点的醉马草水煎液及提取的总生物碱在不影响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的情况下对生物膜形成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而相同处理的2号采集点样品对表皮葡萄球菌的生长及生物膜形成均无明显影响(P0.05)。该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来源的醉马草中总生物碱的成分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与地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55.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奶牛细菌性乳腺炎的主要原因,生物被膜的形成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利环境条件下持久性存在的关键因素。探索同一株菌在生物被膜态与浮游态生长状态下的耐药性与其生长状态的相关性,可为进一步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培养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被膜,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成过程。测定并比较了9种抗菌药物对3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生物被膜态和浮游态的最小抑菌浓度,并对两种状态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转录组学测序,筛选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细胞信号通路和表达基因,同时对主要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RT-qPCR验证。结果发现,在生物被膜形成前期,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被膜态菌聚集面积越来越大,结构也越来越紧密,培养至72 h后,生物被膜逐渐开始分散。MIC测定结果显示浮游态菌的抑菌浓度低于生物被膜态菌。转录组结果显示两种状态菌的差异表达基因共1 512个,其中,生物被膜态菌中上调基因760个,下调752个。GO与KEGG富集分析显示,相比于浮游态菌,生物被膜态菌中与代谢相关的通路显著富集,其次为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ABC转运蛋白通路。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基因,如编码ABC转运蛋白的基因表达上调,而与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下调。RT-qPCR验证了10个主要差异基因,其表达差异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这些差异可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态的高耐药性和细菌毒力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56.
为了筛选有效中药抑制奶牛乳房炎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药敏片法测定黄芩等22味中药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水提法制备中药药液,浓缩为生药1 g?mL-1,测定22味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黄芩和地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呈高度敏感,白术、丹皮等5味中药均属中度敏感。选取体外抑菌效果最好的黄芩和地榆加上白术、丹皮组成不同比例复方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复方Ⅱ和复方Ⅶ的抑菌和杀菌效果最佳,其MIC和MBC均为31.25 mg?mL-1。  相似文献   
857.
为了筛选适宜于安徽地区种植的肥饲兼用型绿豆品种,于2012—2013年在安徽科技学院进行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对5个绿豆品种进行评价,记载各品种的根、茎、叶、花、荚果及种子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及产量,测定各品种在盛花期的根瘤量和氮、磷、钾、铁、锌养分含量及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根瘤量可达地下部总重的16%~38%;供试品种中,小槐花花叶绿豆的产青量和干物量最大,种子产量、蛋白质产量最高,富集氮、磷、钾、铁、锌养分的能力最强;铜山小绿豆和大花叶子绿豆鲜草水分含量较高,而粗纤维含量较低,饲用适口性好。从产青量、干物量、营养价值、养分富集能力和生育期等方面综合考虑,初步认为小槐花花叶绿豆和大花叶子绿豆适宜在安徽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858.
旨在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简称金葡菌)对小胶质细胞α干扰素(interferon α,IFN-α)生成的影响,本研究先用金葡菌感染BV2细胞,检测IFN-α的mRNA表达、分泌到细胞培养液上清的量以及TBK1/IRF3通路的激活情况,再分别用TBK1抑制剂BX-795和amlexanox、NF-κB抑制剂IMD-0354处理细胞,检测TBK1/IRF3的激活以及IFN-α水平。结果表明,BV2感染金葡菌后,IFN-α转录水平在3~12 h升高,6~12 h释放量增加,呈剂量依赖性,TBK1和IRF3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未发生变化,但在1~12 h其磷酸化水平升高,表明金葡菌激活BV2细胞TBK1/IRF3通路,BX-795、amlexanox和IMD-0354处理细胞后,IRF3磷酸化水平降低,IFN-α生成减少,表明TBK1和NF-κB参与金葡菌促进BV2细胞生成IFN-α。综上所述,金葡菌感染BV2后促进IFN-α生成,且该过程依赖于TBK1和NF-κB,本结果为临床防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金葡菌提供了可能靶点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59.
为了对1例皮肤病患犬进行诊断和有效治疗。结合患犬临床症状,采用寄生虫学、血液学和微生物学等方法进行诊断检查,并进行对因和对症治疗。结果显示,经皮肤刮片和皮肤细胞学镜检,观察到犬蠕形螨;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检查显示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升高、总蛋白含量升高,表明患犬有严重慢性感染和炎症;细菌分离培养获得1株呈金黄色菌落的革兰氏阳性菌和1株呈乳白色菌落的革兰氏阴性菌,利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种细菌均对丁胺卡那霉素敏感,而对其他8种药物存在耐药差异;经选用多拉菌素抗犬蠕形螨治疗、丁胺卡那霉素抗菌治疗,结合对症治疗和提高犬体免疫力等综合治疗方法,连续治疗4周后,患犬病症消失,生理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治疗效果明显。本治疗方法可为犬蠕形螨混合细菌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0.
【目的】 制备一种适用于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菌落变异株(Staphylococcus aureus small colony variants,SASCVs)引起奶牛乳腺炎感染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评价其对SASCVs菌株的抗菌活性。【方法】 通过对槲皮素(0.05、0.10、0.15和0.20 g)和替米考星原料药用量(0.2、0.3、0.4和0.5 g)及转速(500、1 000、1 500 r/min)、反应时间(0.5、1.0、2.0 h)、反应温度(25、50、75 ℃)、溶剂浓度(5.0%、7.5%、10.0%)进行考察,以外观性状为指标,筛选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最优配方和制备条件;以微观形态、沉降体积比、再分散性、粒径和Zeta电位为指标,对制备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表征;通过琼脂扩散法、微量肉汤稀释法和体外杀菌曲线,对比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和市售替米考星溶液对SASCVs菌株的抗菌活性,评价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的优势。【结果】 当替米考星为0.4 g、槲皮素为0.1 g、溶剂为20 mL 7.5%的聚乙二醇溶液,在转速为1 000 r/min、反应时间为1 h、反应温度为50 ℃时,所制备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最优,其溶液外观性状显示颜色清亮,无沉淀和絮状物;微观形态显示该混合物纳米粒分布均匀,颗粒大小一致;沉降体积比为1,再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为741.9 nm,Zeta电位为-7.69 mV。替米考星标准品、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和市售替米考星溶液对SASCVs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4、1.51和1.38 cm,对SASCVs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1和2 μg/mL;体外杀菌曲线表明,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对SASCVs菌株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结论】 本研究所制备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纳米粒对SASCVs菌株具有较强杀菌能力,可为治疗由SASCVs菌株引起的奶牛乳腺炎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