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37篇
  免费   346篇
  国内免费   448篇
林业   1115篇
农学   605篇
基础科学   330篇
  837篇
综合类   4358篇
农作物   488篇
水产渔业   250篇
畜牧兽医   2843篇
园艺   631篇
植物保护   374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289篇
  2022年   312篇
  2021年   387篇
  2020年   300篇
  2019年   418篇
  2018年   198篇
  2017年   343篇
  2016年   410篇
  2015年   487篇
  2014年   640篇
  2013年   593篇
  2012年   739篇
  2011年   749篇
  2010年   579篇
  2009年   610篇
  2008年   732篇
  2007年   543篇
  2006年   473篇
  2005年   448篇
  2004年   332篇
  2003年   287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8篇
  1956年   2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磷化氢熏蒸处理对嗜卷书虱不同虫态的致死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室条件下系统研究了磷化氢(PH3)对储物害虫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卵、各龄若虫和成虫的致死作用,并选用PH3间歇熏蒸以及PH3与气调交替处理等措施对嗜卷书虱进行处理,比较了不同处理措施对嗜卷书虱种群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PH3熏蒸处理对嗜卷书虱各虫态有不同的致死效果。对卵而言,24、72和120 h熏蒸处理的LC50分别为0.137、0.045和0.035 mg/L;而24 h熏蒸处理对若虫的LC50在4.285~7.364 μg/L之间,对成虫的LC50为20.404 μg/L;采用25 μg/L的PH3进行24 h熏蒸处理,间隔10 d后再分别进行第2次和第3次熏蒸处理,可以完全控制嗜卷书虱的发生。采用PH3 (12 μg/L)和气调(体积比例为35% CO2,1% O2,64% N2)交替处理能够延缓嗜卷书虱种群抗性的发展,交替处理3~5次可以完全控制嗜卷书虱的发生。  相似文献   
82.
 根据普通生物学和血清学特性,长豇豆病毒病的病原被鉴定为黑眼豇豆花叶病毒(Blackeye cowpea mosaic virus,Bl CMV)、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owpea aphidborne mosaic virus,CAB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 virus,CMV)。  相似文献   
83.
红汁乳菇多糖提取最佳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红汁乳菇多糖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料液比1:30,浸提温度95%浸提时间2h,pH8.0,可获得最佳提取效果。在醇析浓度为70%,V(氯仿):V(正丁醇)=1:0.2,V(氯仿 正丁醇):V(样品)=1:l时,纯化含量为58%。同时用超声波法对红汁乳菇多糖的提取作了研究,其得率为6.99%,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84.
小麦化感作用物的提取,分离及其对白茅的杀除效果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小麦颖壳提取物经3520树脂分离后,对所得甲醇洗脱物离心,分得油类似物、上清液及沉淀物。前两个组分在300mg/L的浓度下,对白茅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和98%。上清液经硅胶柱分离,得7个亚组分,其中第1、3和7号亚组分在500mg/L浓度下对白茅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5%、91%和95%。第3亚组分经葡聚糖凝胶柱分离,又分得A、B、C 3个组分,褐色粉末状的B组分在1000mg/L浓度下使白茅的生长量下降81%。从而证明小麦颖壳对白茅的化感作用是由多个化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室内和温室及大田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颖壳中的甲醇洗脱物在24mg/株的剂量下对白茅生长的抑制率可达90%以上。这暗示,小麦颖壳中的甲醇可溶物可望开发成为防治白茅的生物除草剂。  相似文献   
85.
Neurospora crassa对三唑醇的抗药性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紫外光诱变获得Neurospora crassa对三唑醇杀菌剂抗性突变体"Nc70"。用2.5μg/ml三唑醇处理,突变体内甲基甾醇与脱甲基甾醇比例变化幅度远远小于亲本敏感菌株"STA"。突变体对三唑醇的吸收能力与敏感菌株相似,但药剂在体细胞内积累较少。三唑醇处理N.crassa 2 h后,药剂在菌体内的含量趋向稳定,突变体内的药量较敏感菌体低56.1%,而麦角甾醇合成量则高于敏感菌株53.7%。  相似文献   
86.
 丹参(Salvia miltorrhiza Bge.)为唇形科鼠尾草属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是我国一种常用大宗中草药。近年来河北安国中药材基地丹参上一种退化病十分严重,该病田间发病率高,有的田块高达60%~80%,表现为花叶、斑驳、卷叶、黄化、矮化等症状,严重影响了丹参的产量和品质。我们利用生物学、电镜观察、血清学方法和基因序列测定等方法对病原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与该病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7.
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平酵母培养物 (维生素C)替代抗生素对蛋雏鸡生产性能及肠道菌群影响。结果表明 :0 .3%维生素C组和抗生素组试验期期末体重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分别较对照组提高 5 .72 %和 6 .2 4 % (P <0 .0 5 ) ;0 .3%维生素C组和抗生素组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分别比对照组高 6 .37%、6 .92 % (P <0 .0 5 ) ;0 .1%维生素C组、0 .3%维生素C组、0 .5 %维生素C组和抗生素组饲料增重比差异不显著 ;除 0 .7%维生素C组外 ,各处理组较对照组均降低了腹泻频次 ,0 .3%维生素C组比对照组腹泻频次降低了 2 2 .75 % (P <0 .0 5 )。与对照组相比 ,添加维生素C降低了肠道内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菌落数量 ,其中 35日龄 0 .3%维生素C组和抗生素组雏鸡肠道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的数量分别降低 4 5 .0 5 %和 5 2 .14 % (P <0 .0 1) ;0 .3%维生素C组双歧杆菌的数量比对照组提高 34.9% (P <0 .0 5 )。添加0 .3%的酵母培养物可取得替代抗生素提高蛋雏鸡生产性能和改善肠道微生态的效果  相似文献   
88.
酵母培养物和半乳甘露寡糖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45头体重为(25.3±2.3)kg的杜约二元杂种断奶仔猪,按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分为A、B、C3组,A、B组为试验组,C组为对照组,每组15头进行94天的饲养试验。A组饲喂基础饲粮+0.2%酵母培养物+0.05%半乳甘露寡糖;B组饲喂基础饲粮+0.15%酵母培养物+0.08%半乳甘露寡糖;C组饲喂基础饲粮+金霉素80mg/kg,各组基础饲粮完全相同。结果表明,试验全期A、B组日增重较C组分别提高9.0%和6.8%,差异显著(P<0.05);料重比A、B组较C组分别降低10.4%和7.6%,差异显著(P<0.05);A、B组较C组每头多盈利33.46元和20.04元,A组较B组多盈利13.42元。  相似文献   
89.
用3种酵母培养物(YC- 1、YC 2和YC- 3)分别饲喂4头带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肉牛,研究培养物对瘤胃发酵、纤维分解酶活性和3种纤维分解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YC 2处理的乙酸、丙酸、丁酸和总 VF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YC 1和YC 3处理的乙酸/丙酸比例显著降低(P<0 .01);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瘤胃内羧甲基纤维素酶、水杨苷酶和木聚糖酶的活性(P<0 .01);各处理都显著提高黄化瘤胃球菌的相对比例(P<0 .01),16SrRNA特异性寡聚核苷酸探针杂交法分析测定结果表明 3 种纤维分解菌在瘤胃细菌中所占比例为 3. 80%±0 .2%。  相似文献   
90.
牛瓣胃阻塞是由于前胃运动机能障碍,兴奋性降低,瓣胃收缩力减弱,胃内容物停滞,水分被吸收而干涸,形成阻塞以及全身机能紊乱的一种疾病。在临床比较多见,对牛的育肥与养殖都有严重影响,值得重视。1病因1.1长期饲喂粗硬难消化以粗纤维为主的饲草,如玉米秆、稻草、麦秸等,增大了牛胃消化负担,久而久之,瓣胃“积劳成疾”,出现病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