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5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本项研究于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不同草原景观带牛、羊体表和草地采集草原血蜱1800只。用直接荧光接体法和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蜱带菌情况,带菌率分别为7.5%(6/80)和2%(2/100)。用间接荧光法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调查点的牛和野鼠均存在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其感染率分别为10%和20%,都高于当地人群平均感染率(7.09%)。上述研究证实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人畜及野生动物均有莱姆病螺旋体感染。  相似文献   
22.
为了解新疆北疆地区鼠类伯氏疏螺旋体携带情况及其基因型分布特征,2021年1—9月在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塔城地区乌苏市巴音沟,采集147只野生鼠类的肾脏和膀胱组织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巢式PCR方法,检测鼠类中的伯氏疏螺旋体携带情况;以伯氏疏螺旋体5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巢式 PCR检测,对检出的阳性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确定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在147份鼠类样本中,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巢式PCR方法检测,分别检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样本11份和13份,阳性率分别为7.48%和8.84%;13份巢式PCR阳性样本中,吉木萨尔县检出1份,新源县检出1份,乌苏市检出11份,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Borreliella garinii、Borreliella bavariensis为主要致病基因型。结果表明,北疆地区鼠类中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的自然感染,有传播给家畜及人群的风险,应加强该病原体检测和莱姆病防控。  相似文献   
23.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一种由蜱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有严重危害,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应重点防治研究的传染病。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先发现本病的地区,在本地区进行蜱现场防制试验、动物及圈舍蜱防制试验、蜱驱避试验。结果表明,在蜱密度较高的林区,用0.5%毒死蜱和0.045%高效氯氰菊酯喷洒,可将蜱杀灭,持效在30 d以上;用同样药物对动物及其圈舍喷洒,24h可杀灭所有的蜱;避蚊胺作为林场作业工人和旅行者个人防护用药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4.
山羊莱姆病血清抗体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3-5月,对甘肃省迭部林区不同样点二类生境下活动的山羊机采血清270份,用ELISA检测莱姆病血清抗体情况,其中森林草原山羊血清113份,检出阳性血清13份,阳性率为11.505;灌丛草原山羊血清157份,检出阳性血清15份,阳性率为9.55%。总阳性率为10.37%(28/270)。  相似文献   
25.
莱姆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6.
<正> 瑞典医生Arvid Afzelius报告了慢性游走性红斑(Erythema chronicum migrans)病(Acta Derm.Venereol.,1921,2:120~125),病在蜱叮咬之后发生。以后,欧洲续有此病报导,证明蓖子硬蜱是疾  相似文献   
27.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传播媒介主要为硬蜱,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的损伤.莱姆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也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基于对莱姆病的研究现状,从莱姆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特征、诊断和预防控制等方面对莱姆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莱姆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孝.  相似文献   
28.
荧光定量PCR检测硬蜱体内莱姆病螺旋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建立一个荧光定量PCR检测硬蜱体内莱姆病螺旋体的方法,根据GenBank登录的莱姆病螺旋体鞭毛蛋白FlaB序列,应用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在保守的C段区设计与筛选特异引物和TaqMan探针。对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与条件进行优化,验证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并通过对感染螺旋体的蜱样本的检测,评价该方法的实用价值。结果显示,自然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35份蜱标本检测阳性符合率100%,正常蜱20份标本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对牛巴贝斯原虫、泰勒原虫、边缘无浆体、金龟子绿僵菌、大肠杆菌等蜱体常见病原微生物所抽提的DNA的检测均呈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质粒的灵敏度可达1×102拷贝/μL。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硬蜱体内莱姆病螺旋体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适于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控。  相似文献   
29.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977年美国医生A.C Sleere发现康涅狄格州莱姆镇流行的青少年关节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称为莱姆关节炎。  相似文献   
30.
李希强 《动物保健》2009,(10):43-46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977年美国医生A.C Sleere发现康涅狄格州莱姆镇流行的青少年关节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称为莱姆关节炎。1982年,昆虫学家Willy Burgdorfer从采自疫区的达敏硬蜱中发现和分离出莱姆病疏螺旋体。1984年Johnson根据其基因型和表型特征,认为该螺旋体是一个新种,命名为伯格多弗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