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7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57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149篇
水产渔业   694篇
畜牧兽医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正>牙鲆为冷温性底栖鱼类,适温范围大,是名贵的海产鱼类。它个体硕大、肉质细嫩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经济价值很高。但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造成近海自然资源大幅度下降。目前牙鲆是我国北方沿海广泛养殖的鱼类之一。  相似文献   
122.
漠斑牙鲆又称南方鲆,鲽形目,牙鲆科,是美国在上世纪末开始进行海水养殖的新品种,其外型和牙鲆很相似,但肉质更细嫩,是深受市场欢迎的高档鱼类。漠斑牙鲆的养殖性能较佳,具有生长快(可以当年养成)、品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3.
使用扫描电镜对牙鲆、大菱鲆和条斑星鲽的精子和卵子表面形态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观察结果表明,3种精子形态结构在核前凹陷位置、精子头部形状、中段线粒体数及鞭毛长度4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3种卵子表面形态结构中,牙鲆和大菱鲆比较相似,而条斑星鲽成熟卵子壳膜具有4点特异性:外表面粗糙、有点状和斑块状突起、网纹较深;壳膜上微小孔孔径差距大;卵膜厚度最厚为(3.87±0.24)μm,约为牙鲆和大菱鲆卵膜厚度的2倍;受精孔的管道螺旋层为4~6层,约为前两者的1/2。条斑星鲽与牙鲆和大菱鲆的精卵表面形态结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24.
用迟钝爱德华氏菌免疫家兔,制备出高效价迟钝爱德华氏菌免疫血清.先制备迟钝爱德华氏菌抗原, 耳缘静脉注射免疫家兔.经微量反应板法检测血清效价, 效价达到1 ∶ 2560;用Millipore Montage抗体纯化试剂纯化抗体,纯化的抗体经SDS-PAGE电泳,杂带较少,条带主要集中于50 kD处;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时, 迟钝爱德华氏菌呈阳性, 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流弧菌、溶藻弧菌、鳗弧菌、腐败希瓦氏菌、产碱普罗威斯登菌、阪崎肠杆菌和大肠杆菌均呈阴性.试验结果表明,特异、高效价的迟钝爱德华氏菌免疫血清,为快速检测牙鲆腹水病病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5.
为分析牙鲆碱性磷酸酶基因5'调控区和第一内含子调控序列的功能,本研究运用DNA重组技术将PCR扩增得到的牙鲆碱性磷酸酶基因的5′调控区序列、第一内含子序列及5′调控区和第一内含子串联序列分别插入启动子缺失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AcGFP1-1中,得到pAcGFP1-5′ALP、pAcGFP1-Intron1和pAcGFP1-AI报告基因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介导重组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并检测荧光信号。转染后细胞状态良好,24 h后发现,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均可看到不同强度的绿色荧光信号,且荧光信号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其中转染pAcGFP1-AI后的荧光信号强度最强。以上结果表明,牙鲆碱性磷酸酶基因5′调控区和第一个内含子序列均具有启动子活性,且第一内含子与5′调控区存在协同效应,两者协同能增强基因的表达。为了解甲状腺激素T3对调控序列启动子活性的调节作用,用不同浓度的T3处理转染的CHO细胞,24 h后发现加入50、75和100 nM的T3都增强了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而且信号强度随T3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这表明甲状腺激素T3对牙鲆碱性磷酸酶基因调控序列的启动子活性有一定的增强作用。本研究为深入阐明牙鲆碱性磷酸酶基因转录表达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6.
<正>牙鲆具有个体大、生长快、繁殖能力强等特点,并且肉质鲜美,市场价值高,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目前,牙鲆的养殖区域主要在辽宁、山东等北方省份,在浙江、福建、广西等地也进行了繁育和养殖的尝试。但是,南方省份沿海水域地处亚热带,夏季水温较高,严重影响了牙鲆养殖的成活率。养殖试验表明:  相似文献   
127.
褐牙鲆亲鱼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维生素A、C、E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养殖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亲鱼后代较野生亲鱼后代质量下降这一问题,本实验分析了野生与人工养殖(包括营养强化处理)褐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及卵中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含量的差异,并进行了养殖褐牙鲆维生素营养强化的探索实验.结果显示,野生与养殖亲鱼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A含量无显著差异,野生亲鱼卵中维生索A含最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野生亲鱼肝脏和卵中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肌肉中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维生素E含量在野生和养殖亲鱼各组织内均有显著差异(P<0.05),仅肝脏中养殖亲鱼显著低于野生亲鱼(P<0.05),其余组织均为养殖亲鱼较高.在本实验中,营养强化显著增加了养殖亲鱼肌肉和肝脏维生素A、维生素C及卵和肝脏中维生素E的含量,但对卵中维生素A和C的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肌肉中维生素E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养殖与野生褐牙鲆亲鱼卵中维生素A、C、E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与养殖褐牙鲆亲鱼后代质量下降有关,本实验所采用的营养强化方法仅增加了养殖亲鱼卵中维生素E的含量,而对卵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含量无显著影响,更为有效的强化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8.
黄芩苷对牙鲆肝CYP1A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华  李健  李吉涛  张喆 《中国水产科学》2010,17(5):1121-1127
本研究以中药黄芩苷为受试药物,研究其在不同剂量和作用时间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肝CYP1A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体内实验,将黄芩苷按低(50mg/kg·d)、中(100mg/kg·d)、高(200mg/kg·d)3个剂量分别口灌牙鲆,连续给药,并分别于给药3d、6d、9d后取样,测定CYP1A酶活性。结果表明,较空白组而言,给药3d,黄芩苷各剂量组鱼肝中EROD酶(CYP1A标志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P0.05);给药6d,高剂量组的EROD酶活性极显著增加(P0.01),中剂量组的则显著增加(P0.05);给药9d,高、中剂量组的EROD酶活性均极显著增加(P0.01),低剂量组的EROD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且黄芩苷对该酶的诱导作用与剂量和药物作用时间均呈正相关。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各药物剂量组的CYP1A基因表达水平都发生了上调,且这种表达上调的幅度同CYP1A酶的活性一样,随给药时间和剂量的增加而加强,提示黄芩苷作为诱导剂对CYP1A酶活性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CYP1A的转录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9.
分析了野生与人工养殖褐牙鲆亲鱼肝脏、背肌及卵中硒、铁、锰、铜、铬、镉和铅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野生褐牙鲆亲鱼肝脏中硒、铁含量均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铜含量则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其他各元素间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野生褐牙鲆亲鱼背肌中除硒和锰的含量显著高于养殖亲鱼外(P<0.05),其他各元素含量均基本保持恒定(P>0.05);野生褐牙鲆亲鱼卵中硒、铁和锰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其中硒的含量约为养殖亲鱼的1.7倍,铁的含量约为养殖亲鱼的2.0倍,而锰含量则为养殖亲鱼的2.8倍。养殖褐牙鲆亲鱼卵中镉含量与野生亲鱼相比高出78%(P<0.05)。两种亲鱼卵中铜、镉、铅3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0.
垂体作为鱼类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之一,在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其他一些内分泌相关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作者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牙鲆的脑垂体发生,对不同发育时期的腺垂体细胞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孵化后1d仔鱼的间脑下方可见一实心细胞团,于孵化后3d迁移至间脑后方的漏斗体下,与来自漏斗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神经纤维结合共同形成脑垂体,前者形成腺垂体,后者则主要形成神经垂体。孵化后8d腺垂体分为中间部(Pars intermedia,PI)和外侧部(Pars distalis,PD)两部分。孵化后14d腺垂体分化为前外侧部(Rostral pars distalis,RPD)、中外侧部(Proximal pars distalis,PPD)和PI共3部分,为"前后型"脑垂体。稚鱼变态期间及变态完成后的幼鱼,各部分从"前后型"排列开始向"背腹型"排列转变。孵化后14d的牙鲆仔鱼中,PPD细胞多呈强嗜酸性,至变态完成后一直是PPD的主要细胞;PI靠近神经纤维的细胞呈强嗜碱性。孵化后42d的牙鲆幼鱼RPD中,与神经垂体相邻的少量细胞呈嗜碱性,而其下方细胞则呈嗜酸性。根据成体牙鲆激素分泌细胞的染色特征对上述各细胞类型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