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畜牧兽医   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比较滑液囊支原体(MS)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共感染对SPF鸡的致病性,本研究将144只28日龄SPF鸡随机均分为阴性对照组、MS感染组、IBV-M41感染组、IBV-M41+MS共感染组、IBV-QX感染组、IBV-QX+MS共感染组共6组,采用50μL/只剂量按相应分组点眼感染MS (106CCU50)、IBV(105EID50),阴性对照组以50μL/只点眼KM2培养基(左眼)和PBS (右眼)。感染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在感染后7 d、14 d、21 d和28 d每组随机剖检6只鸡,观察气囊炎和气囊损伤评分,并采集气管进行病原再分离,其中MS经支原体液体培养基培养后进行PCR鉴定,IBV接种SPF鸡胚后进行RT-PCR鉴定。此外,各组鸡气管均经10%甲醛固定后进行粘膜厚度检测以及病理损伤评分。结果显示:除阴性对照组和MS感染组,其他组鸡在感染后4 d均出现一过性呼吸道症状。剖检结果显示MS感染组鸡在感染后21 d出现气囊炎,28 d仍可见气囊炎;而IBV-M41感染组和IBV-QX感染组鸡在感染后7 d或14 d出现气囊炎,且气囊炎的发生率均未超过50%。感染后14 ...  相似文献   
42.
将乐县某肉兔养殖户饲养的4~5月龄幼兔出现生长迟缓、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等,结合剖检病变及细菌学与寄生虫学检查结果,诊断为兔球虫病与大肠杆菌病共感染.针对发病情况并结合该养殖户的饲养情况提出预防措施与诊治方案.  相似文献   
43.
肉种鸡MDV和REV人工共感染的动态病理学与抗原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深入了解MDV与REV人工共感染肉种鸡后疾病的发生、发展状况,为二者临床复杂的混合感染提供确实的鉴别诊断方法和明确的诊断时间。【方法】MDV和REV强毒株人工共感染1日龄肉种鸡,定期剖检,进行病理组织学、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和肿瘤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肝、胰腺、腺胃、盲肠扁桃体、心肌在感染后1周出现以小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2~9周时,大部分实质器官出现以幼稚淋巴细胞、大中小淋巴细胞为主的渐进性增生灶,部分增生灶中可见原始网状细胞和马立克氏病细胞;10周后免疫器官实质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免疫组化显示,肝、脾、法氏囊、胸腺等在2周时呈双抗原阳性;电镜下,肝脏肿瘤组织中可见多形态淋巴细胞,核分裂相和细胞凋亡同时存在,同一细胞中可见MDV和REV两种病毒粒子。【结论】MDV与REV共感染对病程起协同和促进作用,发病早,病变明显;免疫酶及荧光方法可用于共感染的早期诊断(2周以前);而后期(4周以后)可通过病理组织学进行鉴别诊断,两种病毒粒子、马立克氏病细胞、原始网状细胞、多形态和幼稚淋巴细胞可作为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4.
牛结核病(Bovine tuberculosis,BTB)主要是由牛结核分枝杆菌( M.bovi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以病牛贫血、消瘦、体虚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和生产力下降等为特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牛结核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2008年新修订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将牛结核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45.
2009年8月,山西榆次某鸡场蛋种鸡群产蛋量急剧下降,部分鸡产蛋停止.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病鸡肝脏、肾脏、肺脏、心肌等组织中出现小灶状淋巴细胞瘤,肿瘤细胞为成熟的淋巴细胞;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显示,被检鸡ALV-J感染率为8/8,而且7/8为病毒血症,与REV共感染率为2/8,未出现REV单感染;从发病情况看,淋巴细胞瘤均出现于共感染病例,特别是ALV-J病毒血症的共感染鸡病变最为严重,但未见ALV-J的特征性髓细胞瘤.囊膜蛋白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ALV-J毒株与英国HPRS-103原型株同源性最高(96.9%以上),共感染的REV毒株与suv-env株同源性最高(93.8%).本病例揭示,先天传播的ALV-J引起的病毒血症状态可能为REV的致瘤创造了环境,使临床罕见的REV淋巴瘤早于髓细胞瘤出现,因此,严格种鸡群的ALV-J净化是防控此病的重中之重.对于ALV-J与REV协同的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6.
【目的】对肉鸡群中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共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为肉鸡呼吸道疾病的防控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从山东省济南、潍坊、青岛等地区采集421份有呼吸道症状的病(死)鸡肺脏及160份临床健康肉鸡的肺脏作为供检样品,用特异性核酸探针技术,对其进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AIV)、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禽偏肺病毒(aMPV)、禽败血性支原体(MG)、鼻气管鸟杆菌(ORT)和大肠杆菌(E.coli)共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421份发病肉鸡肺脏中,H9N2AIV、NDV、IBV、aMPV、MG、ORT和E.coli的检出率分别为53.68%,68.41%,33.49%,54.87%,57.25%,9.02%和41.17%;且存在严重的共感染现象,共感染率高达90.26%,单一感染和阴性个体仅占7.36%和2.38%;发病肉鸡群中,7种呼吸道病原体2重、3重、4重、5重、6重、7重感染的检出率分别达19.48%,26.12%,27.32%,11.88%,4.51%和0.95%,以2重、3重和4重感染较为常见。而临床健康肉鸡肺脏中,H9N2AIV、NDV、IBV、aMPV、MG、ORT和E.coli的检出率分别为12.50%,23.13%,5.63%,36.87%,21.88%,0%和16.88%;呈阴性和单一感染的样品分别占25.00%和43.75%;多重感染样品仅占31.25%,且主要为2重感染。7种病原体中,H9N2AIV、NDV、MG和E.coli在肉鸡呼吸道疾病的共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结论】发病肉鸡和临床健康肉鸡均存在混合感染,但以发病鸡群更为严重和复杂;呼吸道病原体多重感染是导致肉鸡呼吸道疾病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7.
817肉杂鸡肉瘤组织分离出A、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山东某地饲养的36日龄817肉杂鸡生长迟缓并发生颈部肉瘤。取肉瘤组织上清液接种CEF,培养12d,用IFA试验进行病毒鉴定。检测结果表明,从该肉瘤组织分离到A亚型与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A、ALV-J),命名为SD1005株。取肉瘤组织上清液人工感染817肉杂鸡与SPF鸡进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复制出同样肉瘤。用复制出的新鲜肉瘤分别制备肉瘤细胞与肉瘤组织触片,IFA试验再次验证出ALV-A与ALV-J均为阳性,而且发现ALV-A与ALV-J分别共感染同一个组织细胞。同时,通过PCR方法用针对ALV-A、ALV-J的2对引物扩增并鉴定出肉瘤组织中含有ALV-A、ALV-J。对扩增的ALV-J囊膜糖蛋白(env)基因1 710bp片段进行的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SD1005株与14株国内外参考株之间的同源性为88.5%~94.0%,其中与来自白羽肉鸡的美国参考株0661(AF247566)、ADOL-Hc1(AF097731)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4.0%、93.8%。本研究显示,来自817肉杂鸡的肉瘤组织上清液接种鸡可诱发急性肉瘤,其中既检出ALV-A,又检出ALV-J,但急性肉瘤由单个病毒诱发还是与共感染...  相似文献   
48.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同时感染猪50 d后,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PRRSV抗原的分布.结果显示,单感染和共感染组在肺脏、脾脏、胸腺、扁桃体、颌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回肠和直肠中均可观察到PRRSV抗原阳性信号,且信号强度无显著差异;抗原信号的细胞分布范围也无差异,主要位于结缔组织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中.  相似文献   
49.
正1我国当前猪病总体现状1.1疫病种类多而复杂。有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等等。1.2毒株的变异加剧和多样性、新毒株的出现、新病原的感染,增加了猪病的复杂性和防控的难度。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多样性、欧洲型毒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新毒株,猪细环病毒(TTSUV)和嵴病毒  相似文献   
50.
2010年,辽宁铁岭某种鸡孵化场出现孵化率低、死淘率高的现象。通过对送检病死鸡胚进行病原检测,最终检测出5株革兰阴性杆菌和3种病毒,其中禽波氏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6.44%、61.36%,两者混合感染率达51.83%,而其他病原菌(大肠杆菌、沙门菌、绿脓杆菌)和病毒(AI,V、REV、CIAV)的检出率均较低。采用1对根据病原菌23SrRNA基因的共同保守序列设计的引物,以及根据临床常见致病菌16s~23SrRNA基因间隔序列(ISR)两端的16S及23SrRNA保守序列而设计的通用引物分别对分离菌进行PCR扩增。并分别测定所得片段的DNA序列。结果显示,所得DNA片段分别与GenBank中收录的登录号为HM545299的禽波氏杆菌和登录号为AY993943的奇异变形杆菌的相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5%和98.7%。本研究最终确定禽波氏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混合感染是引起该场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