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8篇
  免费   233篇
  国内免费   298篇
林业   372篇
农学   238篇
基础科学   258篇
  411篇
综合类   1405篇
农作物   99篇
水产渔业   354篇
畜牧兽医   542篇
园艺   49篇
植物保护   291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77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2头人工感染中等毒力猪瘟野毒耐过猪进行配种,诱发了猪瘟野毒垂直传播.带毒母猪于带毒后171 d产下9头仔猪,其中3头为死胎,6头为木乃伊.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和RT-PCR检测,9头均为阳性.测序结果表明,3头测序仔猪中,2头仔猪所分离病毒E2基因主要抗原编码区序列与公猪所接种病毒的一致;另1头仔猪所分离病毒E2基因主要抗原编码区序列与公猪所接种病毒的同源性高于与母猪所接种病毒的同源性.母猪在与公猪配种前后,其所分离病毒E2基因主要抗原编码区序列发生了变化,配种后与公猪所分离病毒的一致,说明猪瘟病毒在猪体内的繁殖存在一定的优势选择现象.  相似文献   
92.
虎皮鹦鹉发声行为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虎皮鹦鹉发声行为的性别差异,采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虎皮鹦鹉的鸣叫行为做了研究,结果表明,雄性虎皮鹦鹉的叫声明显比雌鸟的复杂多变,但是鸣声幅度比雌鸟的小;随着虎皮鹦鹉的成长,雌雄鸟的叫声越来越复杂,幅度越来越高。说明虎皮鹦鹉的叫声具有明显的性双态性,并且叫声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成熟,30日龄虎皮鹦鹉的鸣声复杂程度已接近成鸟水平。  相似文献   
93.
选用5只舍饲成年波尔山羊连续进行3昼夜行为习性观测,结果表明:试验羊昼夜采食222.4±34.2 min,反刍456.2±40.3 min,卧息480.9±25.0 min,自由活动220.5±38.8min,其它行为60.0±6.4min,反刍与采食时间比为2.1:1.0。反刍、卧息多发生在夜间(P<0.01),采食多发生在白天(P<0.01),白天与黑夜排粪、排尿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4.
本试验采用实时跟踪摄像和颈静脉血管瘘连续采样,观察二花脸断奶仔猪在2h运输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并测定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运输前期(出发后15min)仔猪的探究行为和异常行为发生次数较多且持续时间较长,运输中期(出发后60~75min)此类行为显著减少(P<0.05),而到运输后期(最后15min)几乎观察不到此类行为;仔猪的躺卧行为在运输前期和中期发生次数较少,持续时间较短,而在运输后期仔猪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躺卧状态(P<0.05);运输至中期仔猪大部分时间处于站立状态,而到运输后期站立行为显著减少(P<0.05);仔猪蹲坐行为发生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在运输的前中后无显著差异(P>0.05)。仔猪上车后皮质醇水平迅速上升(P<0.05),出发15min升至峰值,且保持该高水平直到2h运输结束,下车后15min皮质醇水平迅速下降至上车前15min的基础水平。  相似文献   
95.
公鸡斗架是常见的一种动物争斗行为,作者通过对公鸡斗架行为的根源、方式和结局的分析,说明公鸡斗架行为是由基因控制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斗架的本质是繁殖斗争,目的是取得与更多异性交配的机会,留下更多的后代.公鸡斗架的节制性符合进化稳定性策略,在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
Two different aphid species,Myzus persicae (Sulzer) andHyalopterus pruni (Geoffroy) (Homoptera: Aphidida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ir ability to transmit two different potyviruses,Potato virus Y (PVY) andPlum pox virus (PPV), to pepper (Capsicum annuum) andNicotiana benthamiana plants, respectively. In parallel experiments,M. persicae consistently transmitted both viruses with high efficiency, whereasH. pruni always failed to transmit either virus. This is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reports describingH. pruni as a vector of these potyviruses. Different aphid probing behavior among individual aphids of each species was obtained in 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 experiments performed on pepper plants. This suggested thatH. pruni did not transmit these potyviruses due to behavioral differences during probing that impeded virus acquisition and/or inoculation. It was found thatM. persicae usually makes its first probe within the first 2 min, whereasH. pruni individuals remained for more than 10 min on the plant before starting to probe. Furthermore,M. persicae individuals displayed their first intracellular puncture during the first minute of probing whereasH. pruni needed ∼ 15 min to penetrate the cell plasmalemma with their stylets. In addition, intracellular stylet punctures occurred very frequently forM. persicae but was a rare event, never exceeding a single one, forH. pruni. The relevance of these findings for the epidemiological spread of potyviruses by different aphid species is discussed. http://www.phytoparasitica.org posting May 14, 2006.  相似文献   
97.
笼养东方白鹳越冬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东方白鹳(Cionia boyciana)越冬行为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结果表明:笼养东方白鹳在越冬期其活动有一定的节律性;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时间分配比例分别为静栖行为59.25%、避风行为11.17%、觅食行为6.41%、瞭望行为5.56%、理羽行为5.39%、游走行为5.14%;成年个体与幼雏在越冬行为时间分配上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两性间越冬行为时间分配的差异不大;不同的温度、天气条件,对笼养东方白鹳越冬行为有影响。经观察发现:东方白鹳在高纬度北方地区越冬,对北方寒冷的天气有一系列的适应性,能在北方室外安全过冬。  相似文献   
98.
环境因素对丹顶鹤越冬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顶鹤在盐城越冬期间各种环境因素对其行为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我们进行了观察记录。该项工作主要用8×40、10×50双筒和20倍单筒望远镜实地观察、照相机摄影等直接记录丹顶鹤的各种行为;种群数量计算为直接计数法;气候因子则根据各级气象部门的预报结果,结合观察点温度计等手段测算。结果表明丹顶鹤越冬期间,气候因子的变化是对其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温度、雨、雾、雪、风等发生大幅度变化时,都将导致越冬期丹顶鹤的行为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对迁徙行为的影响则更为明显。而食物和水源则通过气候因子的变化和安全度的影响再次反应到丹顶鹤的越冬行为中来。本文最后提出了减轻灾害性天气对丹顶鹤越冬行为的影响建议。  相似文献   
99.
尖叶胡枝子地下生物量累积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栽培条件下尖叶胡枝子地下不同直径根系组分和生物量的测定及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尖叶胡枝子的根系垂直空间分布为典型的表层聚积型,根系主要集中在0~20 cm,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参数β的值较小;生长1 080 d(生长3年)的尖叶胡枝子根系入土深度可达100 cm,其中在0~40 cm的土层中,以粗根为主,占总根量的81.54%,40 cm之下以细根为主;根系密度随着尖叶胡枝子生长期的延长呈明显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0.
选用35周龄伊莎蛋鸡8只,分别安装慢性颈静脉血管插管.实验采用自身对照法,对照期饲喂基础日粮,丙谷胺期在喂料前填喂丙谷胺.应用摄食行为计算机监测系统(FIDAS系统)记录各个实验期产蛋鸡喂料后4h内的采食行为数据,并测定有关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实验期(填喂丙谷胺后)与对照期相比较,产蛋鸡午前(8:00~12:00)与午后(13:00~17:00)4 h内摄食量分别增加27.69%与30.41%(P<0.05),摄食时间分别降低15.67%与3.75%,摄食餐数分别增加12.32%与27.2%(P<0.05);血糖水平分别降低5.44%与18.03%(P<0.01),瘦素水平分别升高2.59%与7.19%,胰岛素水平分别升高33.09%(P<0.05)与24.5%(P<0.05).提示丙谷胺能够促进蛋鸡摄食,并影响有关内分泌激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