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6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277篇
林业   124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156篇
  1642篇
综合类   409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8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北方城市利用绿地滞蓄汛雨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雨水、绿地和硬化面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降水重现期来分析不同比例集水面面积比例和不同下凹深度的绿地对雨水的入渗和产流系数,通过数据计算和分析,得出比较明显的结果,采用下凹式绿地对滞蓄和入渗雨水效果显著,雨水资源利用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52.
在红壤丘岗区自然次生马尾松-草灌植被基础上,组建4种林草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结果表明,各生态系统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而入渗量和渗漏量逐年增加,径流量呈现阔叶林和混交林<马尾松林<自然草被,渗漏量则相反。阔叶林和混交林与马尾松林和自然草被比较,前者径流量年内分布在雨季更加集中,这正是不同林草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能力不同的体现。干旱季节4种林草系统土壤剖面水分分布有差别,阔叶林和混交林上下层土壤水吸力差别较小,而马尾松林和自然草被上下层土壤水吸力差别较大,前者土壤导水能力好而后者导水能力差是原因之一;阔叶林和混交林下层土壤水分含量比马尾松林和自然草被低。  相似文献   
153.
农田暴雨径流侵蚀泥沙流失及其对氮磷的富集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径流试验(降雨强度72mm/h),研究侵蚀泥沙的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对氮磷的富集作用。结果表明,侵蚀泥沙的团聚体组成和原来土壤有很大差异,<0.25mm团聚体占侵蚀泥沙重量的81%,而在原土壤中只有16%;>0.25mm的团聚体只有19%,远远低于原土壤中的84%。颗粒态氮磷分别占径流流失氮磷的94%和91%以上,而78%的颗粒态氮和69%的颗粒态磷是通过小于0.25mm团聚体流失的;44%的颗粒态氮和32%的颗粒态磷是通过<0.045mm团聚体流失的。侵蚀泥沙氮磷富集系数随时间而下降,并与侵蚀泥沙累积流失量之间呈显著的对数线性相关。侵蚀泥沙中<0.25mm团聚体,尤其是氮磷含量较高的<0.045mm团聚体的富集是侵蚀泥沙对氮磷富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4.
考虑水土保持拦沙效益的水库设计输沙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此,人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拦沙效果。然而,在水利工程设计,特别是无资料流域水库设计输沙量的确定等方面,如何考虑这种拦沙作用,目前尚缺乏成熟的方法。结合水库设计实例,综合分析了相似流域的水库实测泥沙淤积资料及水文站的实测泥沙资料。考虑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拦沙效益对水库设计输沙量的影响,探讨了水库设计输沙量的合理确定途径。  相似文献   
155.
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水分补给和消耗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缺乏,水资源,特别是土壤水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势在必行。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的上黄生态试验站对多年生人工柠条林林冠截留,地表径流,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等进行了定位观测,对林地土壤水分补给和消耗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柠条林次降雨林冠截留随降水量增加而逐渐增加,地表径流与林外降雨量为直线关系。影响土壤水分补给的主要因素为天然降水,其次为林冠截留。土壤水分补给量与降雨量为线性关系;降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土壤水分最大入渗深度为170~270cm。偏早年随着柠条林生长并进入速生期,柠条林地耗水量加大,土壤早化加剧。丰水年土壤补给量剧增,但柠条林依然生长不良,储存在土壤中的水分只能等到来年被植物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56.
3,5,6-三氯-2-吡啶醇(TCP)的化学结构稳定、水溶性高、运移能力强,对水体具有潜在的污染风险。在有机质含量低、大孔隙度高、导水性好的紫色土地区,风险更加显著。为研究TCP在紫色中的迁移规律,该研究依据紫色土的典型耕作类型,在中国科学院盐亭国家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采集3组土样(小麦-玉米轮作的坡地、水稻-油菜轮作的水旱农田和萝卜-白菜套种的菜地),通过批量平衡法研究紫色土对TCP的吸附特征,并采用稳定流场饱和均质土柱的易混合置换试验研究TCP的动态迁移过程,最后对其迁移动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紫色土对TCP的吸附特征呈线性,在坡地、水旱农田和菜地中的吸附系数分别为1.94、1.22和1.02 L/kg,且黏土含量和矿物组成是主要影响因子;TCP的出流平衡浓度分别为初始浓度的77%(坡地)、84%(水旱农田)和92%(菜地),相应的平衡时刻分别为2.88PV、4PV和6.5PV,表明TCP对环境的污染风险较高;用非平衡两点对流弥散模型模拟TCP在3种耕作条件下迁移,表明TCP以瞬时吸附为主,其水动力弥散系数和分形系数在坡地、水旱农田和菜地中依次减小,但一阶动力学常数依次增大。研究结果为探索TCP在紫色土壤中的迁移机制和预测防止TCP对环境的污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7.
闽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径流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构建适用于闽江流域的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情景设置法,分别模拟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径流过程,以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影响。结果表明:(1)经过参数率定的SWAT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评价指标R2>0.9,NSE>0.8,|PBIAS|<10%,符合模型径流模拟要求,在闽江流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相比闽江流域现状土地利用情景,耕地储备、建设开发情景下流域年均径流量分别增加12.41%,22.89%;植被恢复、分区调控情景下流域年均径流量减少4.09%,1.61%,林地和草地类型能有效减缓地表径流,减小径流年际变化量,而耕地、建设用地类型产流作用明显;(3)结合涵养指数值及丰、枯水期月均径流模拟结果分析,研究流域内林地和草地类型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功能显著,耕地和建设用地类型径流调节能力较差,但前者水源涵养能力相对优于后者;(4)以"闽西北区合理开发耕地,保护森林,闽东北区推广坡度工业"为依据设置的分区调控情景,既能有效减缓与调节流域径流,又能保证区域粮食产量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为闽江流域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8.
百喜草人工植被对坡面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ugge)及其凋落物水源涵养作用,采用土壤水分渗漏装置进行试验,得到不同处理的地表和土壤径流深。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小区的径流组成有很大差异,A(百喜草覆盖处理小区)、B(百喜草敷盖处理小区)、C(裸露对照处理小区)各处理的总径流深分别为1245.24、1453.81和1383.23mm,其中,地表径流深分别为24.46、50.2和592.07 mm,土壤径流深分别为1220.78、1403.61和791.16mm;A、B、C各处理的地表径流深与降雨量拟合最优经验方程均为二次抛物线型方程,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0.861和0.810,方程均达极显著性相关;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的地表径流深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9.
坡度对黄土坡面养分流失的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坡度是土壤养分流失的重要因素,通过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研究不同坡度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养分的流失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在20°附近时存在转折点,25°时养分流失量反而减小。同时利用两种类型描述径流养分浓度模型对实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指数函数模型相比较,采用幂函数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黄土坡面非饱和条件下径流溶质浓度变化过程,同时幂函数模型也能够较好地描述径流中钾离子和溴离子的质量变化过程,为进一步完善黄土坡面径流养分迁移模拟模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0.
华西雨屏区5种坡地利用方式产流产沙与养分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5种坡地利用方式,分别是裸地、农耕地(玉米)、荒草地、巨桉林地Ⅰ与巨桉林地Ⅱ,建立人工径流小区,对2006年6~11月各小区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5种坡地利用方式产流产沙差异显著(P<0.05),径流深依次是裸地(250.9 mm)>农耕地(232.9 mm)>荒草地(175.4 mm)>巨桉林地Ⅰ(170.5 mm)>巨桉林地Ⅱ(141.3 mm);产沙量大小依次为:农耕地(313.63 t/km2)>裸地(176.80 t/km2)>荒草地(94.45 t/km2)>巨桉林地Ⅰ(90.58 t/km2)>巨桉林地Ⅱ(36.37 t/km2).(2)5种坡地利用方式养分流失差异显著(P<0.05),其流失量大小顺序均为钾素>磷素>氮素.其中,氮素与磷素流失以水溶态为主,平均为96.16%与69.45%;钾素以颗粒态(与泥沙结合态)为主,平均为74.93%.(3)不同坡地产流产沙主要影响因素不同,裸地与农耕地受降雨影响较大,而荒草地与巨桉林地受人为干扰因素较大.(4)调整农事活动、改善经营措施与减少人为干扰对防止坡地产流产沙以及养分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