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8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450篇
林业   410篇
农学   648篇
基础科学   136篇
  661篇
综合类   2639篇
农作物   440篇
水产渔业   294篇
畜牧兽医   926篇
园艺   208篇
植物保护   43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262篇
  2019年   259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340篇
  2016年   375篇
  2015年   307篇
  2014年   357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527篇
  2011年   444篇
  2010年   394篇
  2009年   398篇
  2008年   273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廖扭  刁明  崔洪鑫  牛宁  刘慧英 《新疆农业科学》2022,59(10):2486-2494
【目的】测定10个不同番茄种质的主要植株及叶片生理性状,筛选优异的耐盐碱种质,为优异耐盐新品种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0个不同番茄种质为试材,采用花期盐水滴灌处理,以清水滴灌为对照,采用NaCl配置的盐水(6 ms/cm)全生育期滴灌盐胁迫处理。测定盐胁迫后番茄植株的株高、茎粗、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花期盐水滴灌胁迫下,不同参试番茄材料的株高、茎粗和SPAD值均不同程度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SOD、POD和CAT 酶活性不同程度提高。采用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10个不同番茄种质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由强到弱依次为C3>C1>C5>C9>C8> C2>C7>C6>C10>C4。【结论】花期盐水滴灌胁迫导致所有参试番茄材料叶片氧化损伤发生,生长受到抑制,并通过渗透调节和抗氧化酶促系统响应盐胁迫逆境。不同番茄材料对盐水滴灌胁迫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存在差异。材料的耐盐性由强到弱依次为C3>C1>C5>C9>C8>C2>C7>C6>C10>C4。  相似文献   
142.
试验设置12.75万、15.75万、18.75万、21.75万、24.75万株/hm~2 5个群体密度,研究了夏大豆干物质生产、光合生理特性对群体调控的反应。结果表明同一生育时期随群体密度的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各器官分配比重、叶绿素相对含量、产量性状呈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抛物线变化趋势,鼓粒期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在12.75万~24.75万株/hm~2群体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群体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18.7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3 029.58 kg/hm~2。  相似文献   
143.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覆膜玉米氮素需求前移,后期脱肥问题,通过探讨氮肥后移对间作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揭示间作玉米产量形成的光合机制。【方法】2019—2021年,在河西绿洲灌区以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模式,设玉米间作豌豆和单作玉米2个水平,副因素为3个施氮制度(氮肥后移20%,氮肥后移10%,常规施氮不后移),研究氮肥后移及间作模式下,玉米的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表现。【结果】与常规施氮不后移相比,氮肥后移20%和氮肥后移10%处理下间作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8.5%、13.8%,生物产量分别提高23.8%、12.5%;单作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9.7%、13.3%,生物产量分别提高19.6%、10.3%。相同占地面积下,间作较单作玉米籽粒产量增加33.2%—35.1%,生物产量增加26.8%—31.5%。同时,氮肥后移20%和氮肥后移10%处理较常规施氮不后移提高了间作群体籽粒产量27.2%、12.9%。说明,间作较单作模式可提高玉米产量,且氮肥后移处理较常规施氮促进了间作产量的提高。与单作模式相比较,间作玉米可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低的胞间CO2浓度,且氮肥后移处理具有促进作用。氮肥后移20%、氮肥后移10%较常规施氮不后移处理玉米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2.8%、6.0%;气孔导度分别提高14.0%、6.9%;蒸腾速率分别提高20.5%、9.5%;胞间CO2浓度分别降低29.8%、13.1%。间作模式下,氮肥后移20%、氮肥后移10%处理玉米全生育期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较常规施氮不后移处理分别提高7.5%、3.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氮肥后移和间作主要通过提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和降低胞间CO2浓度来增加玉米产量。【结论】氮肥后移20%(玉米拔节期追肥36 kg·hm-2+吐丝后15 d追肥108 kg·hm-2)有利于间作玉米光合特性提高,从而促进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144.
【目的】 研究沙葱及其提取物对小尾寒羊生产性能、胴体特征,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舍饲肉羊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选取3月龄、体重相近的小尾寒羊公羊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CK)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沙葱粉(AMR),沙葱水提物(AWE)和沙葱醇提物(AFE),添加剂量分别为10、3.4和2.8 g/(只•d)。试验持续75 d,其中预饲期15 d,正饲期60 d。正饲期内测定小尾寒羊生产性能,正饲期结束空腹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清生化指标,随后每个重复随机选2只羊进行屠宰,立即测定胴体特征(胴体热重、屠宰率、肾周脂肪重、皮下脂肪厚度及硬度),取胴体左侧背最长肌测定肉品质,取肾周脂肪、尾部脂肪、背部皮下脂肪和大网膜脂肪测定脂肪肉色。【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①沙葱醇提物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01),饲料转化率显著升高(P=0.039),平均日增重无显著性变化(P>0.05);②日粮添加沙葱粉及水提物能够显著降低羊肉的剪切力(P=0.029);③沙葱粉组、水提物组和醇提物组肾周脂肪的黄度值(b*)无显著性差异(P>0.050),醇提物组肾周脂肪(P=0.096)和大网膜脂肪(P=0.087)的b*值与沙葱粉组相比有升高的趋势,而红度值(a*)(P=0.044)和饱和度(C*)(P=0.021)显著高于沙葱粉组;④添加沙葱及其提取物能够显著升高血清总蛋白(P=0.006)的含量,沙葱及其醇提物能够显著提高血清白蛋白(P=0.006)的含量,沙葱醇提物能够显著降低血清尿素氮(P=0.024)的含量。【结论】 沙葱及其提取物对舍饲小尾寒羊胴体特征和脂肪肉色无显著影响;日粮中添加沙葱醇提物能够显著提高小尾寒羊饲料转化率,沙葱粉及水提物能够显著降低羊肉的剪切力,提高羊肉嫩度;同时沙葱及其醇提物能够显著提高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含量,促进肉羊对蛋白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145.
从河北省秦皇岛滨海盐生植物根际土壤分离筛选耐盐促生芽孢杆菌,研究其在盐胁迫条件下对燕麦生长的促生效果,以期为研发耐盐促生菌剂和菌肥提供菌种资源。采用pH值9.0和NaCl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的LB培养基筛选、分离耐高盐的芽孢杆菌菌株,用功能培养基从中筛选具有促生能力的细菌菌株,用Salkowski比色法定性定量分析其产IAA的能力,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其在盐胁迫条件下对燕麦生长的影响,运用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促生效果好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本研究共分离得到13株耐高盐的芽孢杆菌菌株,其中3株芽孢杆菌(YP2、YP4、SM12)可耐受10%(质量分数)的NaCl,且均有解磷、解钾、固氮能力,具有较强的产IAA能力。接种这3株菌株均能在盐胁迫条件下促进燕麦生长,提高其抗盐能力,其中菌株YP2的效果最优,与对照相比,其株高、茎粗、地上部鲜重、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根尖数分别显著(P<0.05)增加72.02%、42.58%、186.11%、392.35%、378.07%和518.85%,燕麦叶片中的丙二醛含量显著(P<0.05)降低43.34%,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及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312.20%、124.10%、274.09%和198.60%。经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YP2初步鉴定为弯曲芽孢杆菌(Bacillus flexus)。该菌株作为盐碱地专用生物菌剂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6.
以烤烟品种湘烟7号为材料,经4 ℃处理4 d后连续喷施0.01 mg/L表油菜素内酯( EBR、T1)和340 mg/L过氧化氢(H2O2、T2)4 d, 以进行低温处理后喷施蒸馏水的烟苗为低温处理对照(CK1),以未经低温处理喷施蒸馏水的烟苗为正常生长对照(CK2),测定烟草幼苗生物量、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MDA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及根系活力。结果表明:与CK2相比,湘烟7号烟苗经4 ℃低温处理后,根系活力及生物量降低,CAT活性、MDA、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升高,SOD、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与CK1相比,喷施EBR和H2O2的烟苗根系活力、根冠比、保护酶活性均明显提高,干物质量分别提高40%、20%,可溶性糖分别增加66.3%、51.3%,MDA含量分别降低37.8%、37.5%;低温处理后转入常温的第8天和第12天,喷施EBR、H2O2的处理与CK2相比,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无显著差异,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恢复正常生长温度后,喷施外源EBR和H2O2均能加速烟苗生理指标恢复正常,其中以喷施EBR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7.
畜禽养殖疾病诊断智能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畜牧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也增加了畜禽疾病诊断的难度。为提高畜禽养殖中的动物福利水平,并降低畜牧养殖中因动物疫病与健康异常带来的经济损失与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近年出现了一批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畜禽疫病诊疗的自动化方法,如机器视觉分析、动物音频分析、红外温度感知、深度学习分类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对患病或异常畜禽动物的诊断效率、缩短诊断周期、降低畜牧养殖中人工巡检劳动力。畜禽疫病自动诊疗方法不同于常规的基于病理学知识的诊断方法,其主要通过各类传感器自动获取畜禽在养殖过程中的图像、声音、体温、心率、排泄物等各类特征信息,而后通过梅尔倒谱系数、Logistics回归分析等数学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深度学习等智能算法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并对动物的健康状态做出评价与预测。文章分别从畜禽形态诊断技术、行为诊断技术、声音诊断技术、体温诊断技术、其他生理参数诊断技术等几个方面总结阐述了目前动物疫病智能诊断技术研究的进展和一些基础的方法原理,这些方法基于动物外型与体尺、行为与动作、鸣叫与声音、体温、排泄物、呼吸与心率等数字化特征,通过数学模型对传感器采集到的特征进行实时分析与分归类,基本实现了对理想环境下动物健康状态的评价。目前的畜禽动物疾病自动诊疗技术研究成果丰富,但相关诊断方法大多是在理想环境下进行,而实际的生产养殖环境中干扰因素很大,目前的诊断方法大多无法很好地排除干扰并精确提取出所需特征信息;并且目前的数字化禽畜疾病诊断方法多是基于禽畜的一种特征信息进行分析诊断,这使得诊断系统的诊断准确度受到影响,诊断结果说服力不足。同时目前的大多数数字化禽畜疾病诊断方法还存在诊断泛化能力差、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其推广与应用。未来畜禽疾病自动诊断的研究重点是提高其传感算法的精度和数学模型的适用性与鲁棒性,并进一步发展基于多种特征耦合与数据融合的智能化畜禽疾病诊疗专家系统,争取实现实时、高效、智能、精准的畜禽健康诊断。  相似文献   
148.
以草本植物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为供试植物,采用沙培盆栽实验研究其对重金属铅(Pb)的耐性、富集及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博落回能耐受500 mg/L的Pb胁迫而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高于此浓度时植株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不同组织对Pb的富集能力表现为根>茎>叶,博落回对Pb的富集与转运能力皆随Pb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减弱。Pb胁迫引起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在植物体内累积。低于500 mg/L的Pb促进叶绿素、可溶性蛋白的合成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高于此浓度时,则表现为抑制,且导致膜脂过氧化与生物膜的损伤。Pb主要以迁移活性低的化学形态存在于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中,浓度升高会导致Pb向迁移毒性强的形态转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到高浓度的Pb胁迫会损害细胞壁结构,使Pb进入细胞内部,对细胞造成毒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表明,Pb胁迫会提高细胞内-OH、-COOH等基团和有机酸、蛋白质的含量,在低浓度时可与Pb结合,削弱其对博落回的毒性。  相似文献   
149.
  目的  明确毛乌素沙地4种典型植物沙蓬、软毛虫实、刺藜和苦豆子的叶片凝结水吸收能力,阐明植物叶片对凝结水浸润的水分生理响应。  方法  将受试植物置于用高丰度氘水配置的人工标记凝结水环境中,进行凝结水浸润处理,通过比较处理组和对照组植物叶水、根水及根际土壤水的稳定氢同位素丰度变化,确定受试植物叶片是否具有吸水能力,示踪叶片吸收凝结水后,是否将水分转移到植物根系及根际土壤之中;使用露点水势仪、电子天平及气孔计,测定受试植物处理前后的叶水势、叶片含水量和气孔导度变化,了解受试植物对凝结水浸润的水分生理响应。  结果  (1)高丰度氘标记凝结水浸润后,处理组4种受试植物的叶水δ2H(20‰ ~ 1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 ~ ?15‰),而根水(?45‰ ~ ?30‰)及根际土壤水(?50‰ ~ ?40‰)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经过凝结水浸润试验处理,沙蓬的叶水势升高23.81%,叶含水量升高2.94%,气孔导度降低57.40%;软毛虫实的叶含水量升高了2.45%,叶水势和气孔导度无显著变化;刺藜的叶水势升高了21.95%,气孔导度和叶含水量无显著变化;苦豆子的叶水势、叶含水量和气孔导度均无显著变化。  结论  毛乌素沙地4种典型植物叶片均具有凝结水吸收能力,叶片吸收的水分未被发现转移至根部或根际土壤。沙蓬、软毛虫实、刺藜通过叶片吸水显著改善了自身水分生理状态,这可能是其适应沙地严酷水分条件的重要水分利用机制,有助于植物存活,而苦豆子叶片对凝结水浸润无明显响应,不能有效利用叶片吸水改变其水分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0.
为研究不同施锌水平对盐碱地玉米生理特性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以科河699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根据不同施锌肥方式设置6个处理:T0(0 kg·hm-2)、T1(7.5 kg·hm-2)、T2(15 kg·hm-2)、T3(22.5 kg·hm-2)、T4(30 kg·hm-2)、T5(37.5 kg·hm-2),测定不同处理下玉米生理特性、籽粒锌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施锌降低了盐碱地玉米叶片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灌浆期T3处理的叶片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分别较T0处理降低了22.3%、24.7%、15.9%;施锌提高了玉米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大喇叭口期T3处理的超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分别较T0处理提高了68.7%、152.1%和72.6%;同时,玉米籽粒锌含量和产量随施锌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T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T3处理能提高玉米叶片及茎秆中锌素的转移率及贡献率,减少玉米秃尖,增加穗长、穗粒数和百粒重,从而提高玉米籽粒锌含量和产量。以上结果表明,适量施锌肥可以提高玉米叶片生理活性,增强玉米对盐碱环境的抵抗能力,且当施锌量为22.5 kg·hm-2时玉米产量及籽粒锌含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