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9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0篇
水产渔业   84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1.
塔里木裂腹鱼资源与分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2003~2006年在新疆塔里木河水系调查了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 Günther)的分布和资源现状。结果表明:塔里木裂腹鱼在流域内各主要河流均有分布;分布范围较广,但分布区域缩小;栖息环境条件恶劣,水温低,饵料少;主要种群分布在海拔1000~3300 m区域;个体低龄化,种群数量占土著鱼类的比例小。水利工程、过度捕捞、引入外来物种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已对该鱼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92.
重口裂腹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类型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敏  张宇  方静 《淡水渔业》2007,37(2):24-26,33
应用AB-PAS染色法及JD-801形态学图像分析系统,对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 Sauvage)消化道黏液细胞进行了分型研究。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消化道黏液细胞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其中,口咽腔和食道黏液细胞以Ⅱ型为主;前肠以Ⅰ型为主;中肠以Ⅲ型、Ⅳ型为主;后肠以Ⅱ型为主。结果表明,黏液细胞分布密度与各段消化道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
塔里木裂腹鱼胚胎和仔鱼的发育与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4月至6月,在新疆博湖苇业股份有限公司三苇场(新疆且末县)进行了塔里木裂腹鱼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研究。人工授精的受精率为83%,孵化率为89%。塔里木裂腹鱼受精卵在16~19 ℃下历时约93 h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孵化期等时期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平均体长(7.29±0.18) mm。1~25日龄的仔鱼可分为卵黄囊期、弯曲前期、弯曲期和弯曲后期4个发育阶段;对仔鱼阶段的全长(LT)、头长(LH)、躯干长(LQ)、尾部长(LC)、眼径(D)、体高(HB)、头高(HH)、湿重(W)8项生长指标的特定生长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仔鱼各个阶段的发育是异速的;仔鱼全长、尾部长、头长、头高、体高、眼径的生长方程都为二次多项式,体长与体质量之间呈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94.
齐口裂腹鱼溃疡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患溃疡病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的溃疡灶中分离到一高致病性菌株D060501,动物回归实验证实该菌能引起健康齐口裂腹鱼出现明显的体表溃疡症,且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通过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学、理化特性等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该菌菌株在TSA平板上生长呈边缘光滑、有光泽的圆形白色菌落,具有溶血性。染色发现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具运动性;能发酵葡萄糖;脂酶、氧化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反应阳性;能利用葡萄糖产气,阿拉伯糖产酸;麦芽糖、硫化氢、氰化钾和V-P反应阳性;DNA酶和尿素反应阴性。对该菌的16S rDNA进行PCR扩增、克隆及测序,得到1条长度为1 514 bp的核苷酸序列。将获得的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分析并下载同源性较高的细菌序列,用DNAstar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D060501分离株与其他嗜水气单胞菌形成一个簇群,菌株D060501与嗜水气单胞菌(Genbank登录号AF468055)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为99.1%,由D060501菌株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可见,该菌与其他7株菌在进化上距离小于1.0,结合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可将其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对该菌的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氯霉素和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和羧苄青霉素耐药。  相似文献   
95.
赵海涛  陈永祥  胡思玉  肖玲远  朱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848-13853,13873
分别利用常规方法和透明骨法制备四川裂腹鱼和昆明裂腹鱼的骨骼标本,对这两种裂腹鱼的骨骼系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四川裂腹鱼与昆明裂腹鱼骨骼系统间的差异较小,可能是种间亲缘关系较近的缘故。这两种裂腹鱼在某些骨骼如齿骨、前颌骨、前鳃盖骨上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差异,这些特征可以作为种间的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96.
为了解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本研究分析了库玛拉克河(KMLK)、木扎提河(MZT)、塔什库尔干河(TSKEG)、喀拉喀什河(KLKS)、玉龙喀什河(YLKS)、克孜勒苏河(KZLS)、车尔臣河(CEC)7个群体共143个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变异个体,获得了39个单倍型。其中,CEC群体与其他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无共享单倍性。群体间遗传差异的分子变异分析表明,在所有群体中大多数的变异来源于群体间;而排除CEC群体后,大多数变异则来源于群体内(81.01%),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小(16.68%)。塔里木裂腹鱼不同群体间的基因流(Nm)为0.0464~18.2786,CEC与其余群体间的基因流均小于1。贝叶斯法(BI)构建BI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构一致,塔里木裂腹鱼形成了2个分支。2个分支的最近共同祖先约在2.7 Ma前。单倍型间的歧点分布具有明确的双峰,表明2.7 Ma前罗布泊的干枯或盐化事件使2个分支间产生了地理隔离,后因塔里木盆地冷湿气候的影响罗布泊水面恢复,现今的分布是先前分化居群的二次联系。种群结构分析结果均支持塔里木裂腹鱼已分化出2个明显分化的地理种群的观点,即塔里木河(TLM)种群和CEC种群。TLM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态性(0.939±0.008)和核苷酸多态性(0.0125±0.0017),而CEC种群的单倍型多态性高(H)(0.903±0.025),核苷酸多态性低(Pi)(0.0051±0.0012)。建议对以上2个种群分开管理,TLM种群为优先保护单元。  相似文献   
97.
塔里木裂腹鱼生物学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裂腹鱼是新疆自治区特有的二级保护动物,国内外关注的学者甚少,其相关研究比较薄弱。本文从分类地位、生物学特征、致危因素等方面介绍了塔里木裂腹鱼的研究进展,并针对塔里木裂腹鱼的现状提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雅砻江长丝裂腹鱼胚胎形态发育及仔鱼生长。[方法]通过人工干法授精获得长丝裂腹鱼受精卵,在水温(15.9±0.6)℃下进行孵化,对其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长丝裂腹鱼成熟卵卵径为(2.89±0.30)mm,吸水充分膨胀后卵径为(4.17±0.09)mm。在水温(10.8±0.8)和(15.9±0.6)℃下胚胎均能孵化,(19.5±0.6)℃条件下胚胎发育至原肠中期即全部死亡。胚胎发育有效积温为1 275.46℃·h,生物学零度为6.27℃。在水温(15.9±0.6)℃的条件下,胚胎受精后3 h 35 min胚盘隆起,14 h45 min和34 h 50 min进入囊胚期和原肠胚期,51 h 35 min胚孔封闭,132 h 25 min开始出膜,217 h全部出膜。初孵仔鱼全长为(10.22±0.25)mm。全长(TL)与体重(BW)的关系式为:BW=1.209 3E-4(TL-10.54)~(2.512 8)(R~2=0.975 7);体长(TL)和体重(BW)与日龄(D)的最佳关系式分别为:TL=0.380 5D~3-0.002 6D~2+2.868 7E-5D+10.741 8(R~2=0.984 0),BW=1.010 82E-7(D+9.568 3)~(3.451 8)(R~2=0.983 4)。[结论]研究结果可为了解长丝裂腹鱼早期生活史、繁殖生物学等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99.
为评价野生与驯养异齿裂腹鱼肌肉营养价值差异,分别对野生与驯养异齿裂腹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常规营养成分中,驯养组肌肉粗脂肪质量分数极显著低于野生组(P0.01),粗蛋白、灰分及水分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氨基酸质量分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组与驯养组之间,必需氨基酸(EAA)质量分数、总氨基酸(TAA)质量分数、EAA与TAA质量比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和驯养异齿裂腹鱼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野生和驯养异齿裂腹鱼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61.10和58.63;野生和驯养异齿裂腹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差异较小,驯养组硬脂酸(C18∶0)、花生一烯酸(C20∶1)质量分数极显著高于野生组(P0.01),ARA(C20∶4)质量分数显著高于野生组(0.01≤P0.05),十七碳一烯酸(C17∶1)质量分数显著低于野生组(0.01≤P0.05)。异齿裂腹鱼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量、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在野生组与驯养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总体而言,野生与驯养异齿裂腹鱼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较小,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均较高,野生组和驯养组分别为68.59%、74.50%,均富含EPA、DPA、DHA。  相似文献   
100.
旨在明确宽口裂腹鱼体长-体质量关系和肥满度,为宽口裂腹鱼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提供理论支持。根据2017年9月份塔里木河流域拖网调查资料,收集宽口裂腹鱼形态数据,运用3种不同方法统计分析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并进一步拟合方程、计算肥满度,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预报性回归法拟合的方程更适合描述宽口裂腹鱼生长特征,体长-体质量关系式为W=1.504×10~(-5)L~(2.952)(r~2=0.921),雌、雄群体均为异速增长,且两群体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b无显著性差异,lga与b呈线性关系;运用Fulton状态指数K表示宽口裂腹鱼肥满度,雌性肥满度高于雄性,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