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7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108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从洋栖菜中提取出水溶性的粗多糖-褐藻糖胶,该多糖为由岩藻糖、半乳糖等糖基组成的杂多糖,并含有硫酸酯.经醇析、氯化钙分级沉淀分离后,用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层析,0.3~1.5mol/LNaCl溶液梯度洗脱得组份F1、F2、F3.分析表明F1和F2均为以岩藻糖为主的多糖硫酸酯,岩藻糖、木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的物质量比分别为1∶trace∶0.027∶0.46和1∶0.03∶0.16∶1.36.氮蓝四唑光化还原试验表明三组份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F1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2.
中国南麂列岛铜藻Sargassum horneri实地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铜藻Sargassum horneri藻株高大,枝叶繁茂,是中国暖温带海域浅海区海藻场的主要连片大型褐藻物种。文章报道了2006年3月-2007年7月开展的南麂列岛铜藻海藻场实地调查结果。结果表明,铜藻繁茂生长在潮流通畅、风浪较为平静海湾的大干潮线以下至-4m浅海岩礁上,漂浮海面形成海藻场;从调查的种群情况来看,野生种群主体以有性生殖长成的1年生藻株为主,残枝再生的2年生藻株只占5%;铜藻的生长和繁殖适温为11~16℃;繁殖盛期水温16~20℃。根据观察,铜藻海藻场近年以来一直在缩小,个别地区已经成片消失。初步提出了“铜藻以有性生殖为主,残枝营养繁殖为辅,共同维持种群繁衍”的推论。恢复与重建铜藻海藻场需要详细了解铜藻的繁殖和种群生态变迁规律,该研究为实现此目的提供了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43.
为开发大红海参人工养殖技术,采用海带粉、鼠尾藻粉和仿刺参复合饲料3种常见饵料投饲大红海参,分析各组大红海参的生长及体壁脂肪酸组成的差异,从营养组成角度筛选适于大红海参人工养殖的饵料成分.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投饲组大红海参体壁脂肪酸组成具有显著差异(P<0.05),大红海参体壁n-6和n-3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与饵料中亚油酸...  相似文献   
144.
铜藻经复合酶解、化学处理、脱色、过滤等工艺流程,提取水溶性和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研究蛋白酶种类、蛋白酶用量、复合酶比、料液比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确立最佳工艺条件,并分析了提取的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铜藻膳食纤维最佳提取条件为:蛋白酶加酶量2%,中性蛋白酶与纤维素酶比例30∶1,料液比1∶20(g/mL),提取温度50 ℃,酶解时间2 h;最佳脱色条件为:料液比1∶20(g/mL),过氧化氢浓度6%,脱色温度80 ℃,脱色时间1 h。水不溶性膳食纤维产率为32.14%,呈浅绿色;水溶性膳食纤维产率为2.26%,呈淡黄色。按照上述条件制备的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膨胀力为(14.99±0.23) mL/g,持水力为1 255.50%±0.15%,吸附不饱和脂肪量为170.84%±0.18%,吸附饱和脂肪量为238.87%±0.37%。研究表明,铜藻的水不溶性膳食纤维具有较好的水合能力、吸附油脂等功能特性,可以作为原料开发多元化产品。  相似文献   
145.
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对铜藻藻场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间,在南麂列岛火焜岙铜藻藻场和藻场外沿岸潮间带各设1条断面,对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点进行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08种,其中,底栖动物93种,底栖藻类15种;藻场与藻场外沿岸高潮区和中潮区的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其他动物和藻类的年均生物量和丰度均无显著差异;低潮区藻场沿岸藻类生物量大于藻场外沿岸,其他类群的年均生物量和丰度无显著差异。每个季节各潮区除春季低潮区藻场沿岸的藻类生物量大于藻场外沿岸外,其他均无显著差异。藻场沿岸潮间带的优势种为条纹隔贻贝,藻场外沿岸为条纹隔贻贝和棘刺牡蛎。藻场沿岸和藻场外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无显著差异(P0.05)。非度量多维标度(MDS)和聚类分析表明,群落结构主要与季节有关,但在铜藻藻场生长旺盛期与藻场有关,说明铜藻生长旺盛期对其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6.
藻类作为一种生物吸附剂用于去除水溶液中单种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对共存的多种金属离子去除则相对复杂。本实验利用碱预处理后的羊栖菜藻粉作为海藻吸附剂,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对其去除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Zn(Ⅱ)、Cu(Ⅱ)、Cr(VI)和Ni(Ⅱ)]的影响,并通过电镜观察和红外光谱分析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结果发现,pH 2时Cr(VI)去除率最高,在pH 6~9时,Cu(Ⅱ)、Zn(Ⅱ)和Ni(Ⅱ)的去除率较高。海藻吸附剂在低剂量(2~4 g/L)投加时,4种重金属的去除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大于4 g/L时,去除率不再增加。Zn(Ⅱ)和Ni(Ⅱ)的吸附在25 min左右达到平衡,Cr(VI)和Cu(Ⅱ)稍慢;温度对海藻吸附剂去除Cu(Ⅱ)、Zn(Ⅱ)、Cr(VI)和Ni(Ⅱ)的影响并不明显。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海藻吸附剂对4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表明它们属于单分子层吸附,海藻吸附剂对Cr(VI)和Ni(Ⅱ)的最大吸附容量明显高于Cu(Ⅱ)和Zn(Ⅱ)。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吸附过程,说明吸附方式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前后海藻吸附剂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对重金属的生物吸附主要与羧基有关。研究表明,海藻吸附剂对电镀废水中Cu(Ⅱ)、Zn(Ⅱ)、Cr(VI)和Ni(Ⅱ)都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7.
148.
复合酶法提取海黍子中海藻酸钠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黍子是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褐藻,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海渤海沿岸,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可以作为海藻酸提取的原材料。采用复合酶法(包括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提取海黍子中海藻酸钠,在酶添加量、酶解温度、pH、提取时间的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进行优化。最佳提取工艺筛选结果为:纤维素酶添加量3%、果胶酶添加量3%、木瓜蛋白酶添加量1%、料液比1∶20,在55℃和pH 4的条件下酶解105 min,通过消化、脱色、钙析、酸化和醇沉等工艺制备海藻酸钠,提取率达到16.82%。结果为海黍子的高值化加工提供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9.
张婧  严兴洪  章守宇 《水产学报》2012,36(11):1706-1716
通过室内培养, 观察了铜藻受精卵的发生与幼孢子体发育, 研究了幼孢子体的适宜培养条件, 为全人工育苗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 铜藻雌性生殖托的基部和中部首先集中排卵, 卵子粘附于生殖托表面完成受精和早期发生。刚释放的卵子具有8个核, 受精后, 8个核迅速融合成1个大核, 开始细胞分裂。前二次的细胞分裂均为横裂, 在萌发体的一端产生一个很小的“假根原细胞”, 后者最终发育成假根, 萌发体的其它细胞发育成苗体。受精后约48 h, 受精卵发育成具有假根芽的幼孢子体, 开始脱落附着; 培养15 d, 发育成具有2个叶片、体长超过3 mm的幼孢子体。在幼苗的早期培育阶段, 较高的温度和长光照时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和叶片增加, 适宜培养条件为温度21~24 ℃, 光密度40 μmol photons/(m2?s), 光周期14 L∶10 D。  相似文献   
150.
马尾藻属(Sargassum),属褐藻门、无孢子纲、墨角藻目、马尾藻科,由瑞典藻类学家Agardh建立。目前,全世界已报道的马尾藻有400余种,广泛地分布于世界范围内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在我国据记载有100余种。马尾藻种类是潮间带和潮下带海藻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3],作为主要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