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61篇
农学   2篇
  7篇
综合类   36篇
水产渔业   194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51.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盐度耐受性及适宜生长盐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黄选1号”群体进行盐度胁迫试验,结果表明:24、48、72 h低盐海水对三疣梭子蟹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13、7.49和8.56;24、48、72 h高盐海水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4.49、52.74和52.21;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安全存活盐度为13.7 ~47.7.在三疣梭子蟹安全存活盐度范围内设置6个盐度梯度,分别为18.7、23.7、28.7、33.7(自然海水对照组)、38.7和43.7,在不同盐度梯度下对80日龄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进行4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各盐度组三疣梭子蟹的存活率分别为60%、59%、63%、49%、48%和38%;低盐组(18.7、23.7、28.7)的存活率、增重率和蜕皮速度均比高盐组(33.7、38.7和43.7)好且差异显著(P<0.05).综合比较表明,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生长的最适宜盐度为28.7.  相似文献   
52.
Give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purple crabs identical with that of the tea-green ones except the body color,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purple crabs and the tea-green ones were from the same specie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at the molecular level, we amplified and compared two conserved mitochondrial gene fragments of purple and tea-green crabs through PCR-SSCP and DNA sequencing analy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distinct variation of DNA bands of both the CO1 and 16srRNA genes detected in polyacrylamide gels through SSCP analysis between purple and tea-green crab samples, and the following sequence analysis of color-different crab individuals presented 99.81% and 99.91% nucleotide sequence identity of the CO1 and 16srRNA genes respectively. These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no species or subspecies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urple and tea-green crabs, meaning that they belonged to the same species,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相似文献   
53.
三疣梭子蟹雌激素相关受体基因在蜕皮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雌激素相关受体(ERR)在甲壳动物蜕皮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尚不清楚该基因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和不同蜕皮阶段的表达模式。本文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了三疣梭子蟹雌激素相关受体(Pt ERR)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蜕皮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t ERR-mRNA在C期三疣梭子蟹的Y器官和鳃中表达水平最高,其次眼柄和胃中表达水平也相对较高,在3种肌肉组织和三角膜中表达水平较低。在不同蜕皮阶段,13种组织中的Pt ERR-mRNA表达水平均差异显著。Y器官中Pt ERR-mRNA从AB期到E期呈显著上升趋势;胸神经节和眼柄中的Pt ERR-mRNA变化模式均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大颚器中的Pt ERR-mRNA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大螯肌肉、附肢肌肉和三角膜中的Pt ERR-mRNA表达水平均呈显著升高趋势,而腹部肌肉中Pt ERR-mRNA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就消化代谢器官而言,胃、肝胰腺和鳃中Pt ERR-mRNA在整个蜕皮周期中均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D期达最高值;肠道中Pt ERR-mRNA相对表达量在D期最高,C期和E期较低;从AB期至E期,心脏中Pt ERR-mRNA表达水平一直显著增加,每期增加1倍左右。综上,Pt ERR主要在Y器官、鳃、眼柄和胃中表达,可能参与调控蜕皮过程、细胞增殖和能量代谢等。  相似文献   
54.
张耀辉  朱伟 《海洋渔业》2001,23(2):71-73
1999-2000年进行了三疣梭子蟹生产性人工育苗试验。2000年共育出仔蟹188.5万只,平均成活率6.35%,其中第一茬成活率为3.19%,第二茬为11.81%;平均单位水体出苗量为2945只/m^3,其中第一茬为1876只/m^3,第二茬为4013只/m^3。  相似文献   
55.
中国对虾和三疣梭子蟹混养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1999-2000年进行了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as)的混养试验。1999年的产量对虾为388.92kg/hm^2,梭子蟹为909.31kg/hm^2,纯收入和投入产出比为3.64万元/hm和1:1.98;2000年的产量对虾为412.50kg/hm^2,梭子蟹为722.25kg/hm^2。纯收入和投入产出比为2.55万元/hm^2和1:1.23,两个年度的实验都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混养的纯利润比对虾单养提高了7-10倍,投入产出比提高1-2.5倍。  相似文献   
56.
采用常温静水试验法,对Ⅰ~Ⅱ期梭子蟹稚蟹(平均体长0.2~0.3 cm)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6.2~27.8℃下,6种渔用药物对梭子蟹Ⅰ~Ⅱ期稚蟹的96小时半致死浓度(96hLC_(50))分别为硫酸铜1.4mg/L、纤虫清2.5 mg/L、清苔净16mg/L、二氧化氯3.7mg/L、强力杀菌消毒剂4.2mg/L、二溴海因36.8m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硫酸铜0.47mg/L、纤虫清0.62mg/L、清苔净4.1 mg/L、强力杀菌消毒剂1.1 mg/L、二氧化氯1.1 mg/L、二溴海因13 mg/L。梭子蟹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为硫酸铜>纤虫清>二氧化氯>强力杀菌消毒剂>二溴海因>清苔净。其中硫酸铜、纤虫清的安全浓度相对较低,在梭子蟹养殖过程中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57.
为研究丙酸睾酮(TP)对三疣梭子蟹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以三疣梭子蟹I期幼蟹为材料,随机分为对照组(饲料中无丙酸睾酮)、TP 200处理组(饲料含200 mg·kg-1TP)和TP 400处理组(饲料含400 mg·kg-1TP),养殖90 d后,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血清TP、睾酮(T)和雌二醇(E2)含量,并测定各组生长指标及存活率,检测肌肉和肝胰腺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血清中性激素含量较高,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性激素富集能力。添加TP对三疣梭子蟹肝胰腺指数及蜕壳频率无显著影响,但成活率显著降低(P<0.05),TP 200组三疣梭子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全甲宽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TP 400组(P<0.05)。TP 200组和TP 400组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精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TP 200组和TP 400组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肝胰腺中部分脂肪酸特别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C20∶2...  相似文献   
58.
为探究水体Cu2+对三疣梭子蟹主要组织氧自由基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水体Cu2+(0.04、0.4、2、4 mg·L-1)胁迫下三疣梭子蟹鳃、肝胰腺、肌肉组织中的活性氧(RO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水体Cu2+(0.04、0.4 mg·L-1)对三疣梭子蟹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ROS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高浓度水体Cu2+(2、4 mg·L-1)会导致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ROS含量显著升高,且升高的幅度与Cu2+浓度成正比。低浓度水体Cu2+(0.04、0.4 mg·L-1)对三疣梭子蟹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的SOD活性和T-AOC均具有诱导作用,随实验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和T-AOC呈峰值变化;而高浓度水体Cu2+(2、4 mg·L-1)短时间内对梭子蟹的鳃、肝胰腺、肌肉组织的SOD活性及鳃T-AOC具有诱导作用,但对肝胰腺和肌肉T-AOC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实验时间内两种组织T-AOC始终低于对照组,并呈逐渐下降趋势。由此说明低于0.4 mg·L-1的水体Cu2+在三疣梭子蟹抗氧化解毒能力的可控范围,但高于2 mg·L-1的水体Cu2+会对三疣梭子蟹主要组织细胞造成损伤,使之抗氧化解毒能力下降。抗氧化酶和非酶抗氧化物在三疣梭子蟹抵御Cu2+胁迫中共同发挥作用,三种组织SOD和T-AOC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59.
通过调控放养密度、掌握饵料投喂、采用不同水质管理措施、镊烫法切除单侧眼柄等技术措施抑制或促进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使卵巢推迟或提前了2个月成熟,进行反季节销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0.
为探明分布于中国四大海区的天然三疣梭子蟹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状况,实验以大连(DL)、东营(DY)、连云港(LYG)、舟山(ZS)、湛江(ZJ)和漳州(ZZ)6个三疣梭子蟹地理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全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对中国海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用于分析的1 141 bp的D-loop全基因序列中共有185个变异位点,129个简约信息位点。60个个体中共计48个单倍型,单倍性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显示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且三疣梭子蟹在过去没有出现很强的选择效应,群体大小稳定。6群体三疣梭子蟹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89 7,将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作为一个大群体来讲已产生了中度分化,群体分化时间推断为(19.68~26.05)万年。LYG分别和DY、ZJ、ZZ,以及ZJ和ZZ这4组之间无明显分化,基因流较大(Nem>5),而其他11个群组间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特别是ZS与其它5群体产生了高度的遗传分化,DL与其他4群体发生了中度分化。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群体发生与扩散可能有更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