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0篇
农学   3篇
  13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甜菜夜蛾迁飞与越冬规律及行为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明确了甜菜夜蛾不同于粘虫等典型迁飞害虫的迁飞模式,揭示了其迁飞、越冬与生殖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综述了甜菜夜蛾迁飞与越冬最新研究成果,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及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2.
保护地甜菜夜蛾蛹的存活及抗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保护地和田间埋蛹研究了武汉地区保护地中甜菜夜蛾蛹的存活及抗寒力。结果表明,所埋的甜菜夜蛾蛹在保护地中能存活30d左右(不超过60d)。观察发现保护地中的蛹大部分出现失水干瘪的现象,而大田中的蛹多出现发黑、腐烂的现象。在保护地中处理15d,存活率为67%;处理30d,存活率下降至29%。处理60d,90d和120d的蛹均全部死亡。通过比较保护地中处理15d和30d的蛹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蛹体含水量可知,处理30d的蛹比处理15d的蛹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蛹的含水量分别低1.72℃(P〈0.05),3.93℃(P〈0.05)和0.26%(P〉0.05)。在大田中处理15d,存活率为78%,处理30d,60d,90d和120d的蛹均全部死亡。比较保护地和大田中处理15d蛹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蛹体含水量可知,大田所埋的蛹比保护地中的蛹的过冷却点高0.35℃,结冰点低2.04℃,蛹体含水量高0.25%,彼此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推测保护地中蛹的大量死亡可能与没有完整蛹室的保护有关,而大田中蛹的大量死亡则与降雨量突增相关。甜菜夜蛾能否在武汉地区保护地越冬有待进一步重复试验和田间调查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3.
蜘蛛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天敌经常用来作为其害虫防治预警系统的指示生物,越冬蜘蛛的相关研究可为来年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与综合生物防治等决策提供参考,越冬蜘蛛种群分布和群落特征等也具有地质或岛屿等大尺度生态景观时空变化的指示作用。通过对江西柘林湖景区岛屿与周边景观中越冬蜘蛛资源的种群分布、群落结构特征、越冬蛛态、性偏离比率和行为等进行的初步研究,发现该詈区共有越冬蜘蛛20科35属43种,其中,有5种江西新记录种和19种未确定种;蜘蛛科属数量较多,种类相对较少;岛屿特色蜘蛛类群丰富且集中,库区周边多见灌丛草甸、果园、湿地和园林类群等,越冬蛛态、行为和性偏离比率受蜘蛛生活史与气候生态因子影响明显。另外,结合现代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原理,初步探明了柘林湖景区岛屿隔离与地质作用对越冬蜘蛛多样性形成及动态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该景区生态旅游规划与资源保护利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4.
二点委夜蛾过冷却点测定及越冬虫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自2005年在河北省首次发现为害夏玉米以来,成为近年夏玉米生产中少见的严重害虫。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抗寒性及越冬能力,测定了几种不同状态下的老熟幼虫及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结果表明:不同食物饲养的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温度范围为-5.63~-4.32℃,差异不显著,但经低温处理后过冷却点温度有所降低(为-8.36℃);而低温处理后作茧的老熟幼虫耐寒性最强,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温度分别达到了-25.35℃和-9.98℃。初步推断,在华北地区二点委夜蛾主要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在较温暖地区也有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5.
“双重”低温加压选育越冬稻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江西东乡野生稻杂交后代苗期( 二叶一心) 进行超常规低温( - 1 ~- 2 ℃)处理,再让其成熟、收割后的禾蔸在自然气候条件下越冬,即给予“双重”的低温处理来加大选择强度。结果表明,采用“双重”低温处理方法经多代选择,可以在江西东乡野生稻杂交后代中筛选到栽培类型的越冬水稻  相似文献   
106.
徐茜  黎华  宗洪霞  但方  王祖民 《作物杂志》2016,32(6):142-591
为优化叶菜型甘薯薯苗越冬的栽培技术,提高叶菜型甘薯薯苗越冬栽培留种供应的种源量,突破留种障碍,采用L9(3 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种苗、底肥及栽插时期对鄂菜薯1号薯苗越冬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9组合为本试验最优薯苗越冬组合,即密度28.5万株/hm 2、茎尖苗栽插、底肥(45%复合肥750kg/hm 2+过磷酸钙450kg/hm 2),栽插期9月下旬,第二年3月至6月中旬薯苗产量可达88 500kg/hm 2以上。  相似文献   
107.
以初始体重为(118.42±4.38) g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为研究对象,研究越冬对黄鳝机体生化组成及部分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越冬前相比,1) 越冬后黄鳝全鱼、肝脏和肌肉组成显著改变,越冬后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鱼体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体比和肝糖原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肌肉中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2) 越冬后黄鳝血清甘油三酯、葡萄糖和总蛋白含量以及血清氨基酸发生显著改变,越冬导致黄鳝血清甘油三酯、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总蛋白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黄鳝血清中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但越冬对血清总胆固醇和尿素氮含量、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无显著影响。上述结果表明,越冬期间黄鳝营养物质消耗以肝糖原和鱼体脂肪为主,越冬后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08.
选用抗寒性强的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和陇油9号)与优质春油菜(Parkland)杂交的后代群体(F1,F2和BC1)为研究对象,以降温前后的油菜SOD、POD、CAT、可溶性蛋白和MDA等5个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异情况为依据,结合越冬率数据对杂交后代进行抗寒性分析。研究表明:降温后,所有单株的生理生化指标都增加。降温前SOD、POD、CAT、可溶性蛋白和MDA值分别介于131.16~489.50 U·g-1、8.59~68.44 U·g-1、2.63~20.85 U·g-1、2.53~7.80 mg·g-1和3.69~13.67 mg·g-1。降温后,分别为290.87~796.88 U·g-1、22.63~101.5 U·g-1、8.89~48.30 U·g-1、4.46~10.68 mg·g-1和5.77~21.25 mg·g-1。生理生化指标和越冬率均发生分离,F1代生理生化变异系数小,而以冬性亲本为母本的后代越冬率(70.27%)高于春性亲本为母本的后代(64.48%)。F2代和BC1代变异较大,其中BC1代中以冬性亲本为轮回亲本的群体越冬率(71.43%~76.19%)明显高于以春性亲本为轮回亲本群体的越冬率(38.46%~43.75%)。相关性分析表明这5个生理生化特性与越冬率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7、0.757、0.665、0.567和-0.663。分析结果表明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合越冬率对冬春杂交后代的抗寒性分析是可行的,能够筛选出抗寒优良单株,为白菜型冬油菜品质改良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09.
东莞市行道树冻害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东莞市行道树的常见树种在2008年2月初低温天气过程中的冻害表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34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其中,冻害等级最高达4-5级的有桃花心木、凤凰木和盆架子3种,基本上不能越冬;冻害等级3级的有9种,即苏铁、刺桐、芒果、马占相思、黄槐、垂叶榕、鱼尾葵、大王椰子、小叶榄仁,能在本地区越冬,但植物组织受到较大的破坏,用做绿化苗木对城市景观有一定的影响;其余均在2级以下,低温基本上对其不造成危害,是东莞市行道树选择的适宜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110.
在大田条件下考察了在基施农家肥、过磷酸钙、硫酸钾的基础上,氮肥(尿素)以种肥、冬前追肥、返青追肥不同的施肥方式施入对冬油菜生理生化指标、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施肥尤其是施种肥在改善与冬油菜抗性有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可溶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Pro)等生理生化指标方面都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并可促进冬油菜的冬前生长,提高冬油菜的越冬率;在冬前施肥的基础上配合返青追肥可显著促进冬油菜的生长、提高越冬率、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