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21篇
水产渔业   130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31.
大黄鱼生态养殖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大黄鱼养殖中出现的饵料利用率低、环境负效应大的问题,根据大黄鱼的摄食习性,研制了一套大黄鱼生态养殖系统。研究表明:新的生态养殖系统符合大黄鱼摄食习性,提高了饵料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该系统可以推广应用于大黄鱼的生态养殖产业。  相似文献   
132.
为探究大黄鱼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MBSP)的性质,实验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黄鱼MBSP进行基因检索与筛选,通过分子克隆得到大黄鱼MBSP编码区全长cDNA并构建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得到重组蛋白质(Lc-rMBSP),分析Lc-rMBSP的酶学性质和二级结构并通过同源建模分析Lc-MBSP的三级结构。结果显示,大黄鱼肌原纤维蛋白中存在MBSP,在55°C下活性最高。大黄鱼基因组中注释为类胰蛋白酶的基因有16条,对这些基因与淡水鱼MBSP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和多序列比对,得到同源性较高的基因序列(Lc-MBSP)。Lc-MBSP编码区全长735 bp,共编码244个氨基酸残基。通过毕赤酵母重组表达,分离纯化得到分子量约28 ku的重组蛋白质Lc-rMBSP。表达蛋白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50°C和8.0。圆二色谱分析表明,温度对Lc-rMBSP二级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Lc-rMBSP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40~60°C)对MHC具有较高的水解活性。Lc-rMBSP的最适底物为Boc-Leu-Lys-Arg-MCA,并且特异性切割羧基侧的精氨酸残基,而不分解赖氨酸残基。通过同源建模得到Lc...  相似文献   
133.
南黄海族小黄鱼地方支族群洄游途径与环境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成建  张晶 《海洋渔业》2005,27(2):109-112
利用“黄、东海海渔况速报”提供的海况环境信息,结合捕捞生产实际,对小黄鱼在不同海域环境条件下反映出的不同洄游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扼要地阐述了它们的洄游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从中探讨了南黄海族小黄鱼可以细分地方支族群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南黄海族小黄鱼存在舟外、江外、大沙与沙外四个地方支族群的观点,希望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更深层次的研究探讨,最终有利于小黄鱼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4.
使用套网法作为选择性试验方法,Logistic曲线作为选择性曲线模型,并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曲线参数估算,对桁杆张网渔具不同网目尺寸(25mm、30mm、35mm、40mm以及45mm网目大小)、不同网目形状(菱形网目和方形网目)的网囊选择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菱形网目网囊对黄鲫和银鲳的50%选择体长(或叉长)比相应方形网目的大(分别为3.79%和31.25%),而对小黄鱼的50%选择体长比相应方形网目小(7.92%);各菱形网目对黄鲫、小黄鱼和银鲳的选择范围都比相应方形网目大(分别为20.76%、5.36%以及45.99%)。这与传统认为方形网目选择性优于菱形网目的观点存在差异。通过讨论,认为黄鲫和银鲳体形较扁,游泳能力较弱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网囊结构改革时,不能盲目遵循方形网目优于菱形网目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135.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大黄鱼抗刺激隐核虫的免疫防御奠定基础,也为海水鱼类养殖的免疫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用孵化2h内的刺激隐核虫感染大黄鱼,并运用Real-time PCR检测MHC ⅡB基因在各组织(鳃、皮肤、脾和头肾)中表达量的变化.[结果]MHCⅡB基因在鳃、皮肤和脾脏中的表达水平呈现先上调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感染6和12 h后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在头肾中,MHCⅡB基因在感染后6和12 h的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在感染2d后显著上升(P<0.05).[结论]大黄鱼MHC ⅡB基因在刺激隐核虫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6.
为研究小麦蛋白粉替代大黄鱼幼鱼饲料中的鱼粉对其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以小麦蛋白粉替代基础饲料中0%(FM组为对照组)、25%(WGM25组)、50%(WGM50组)、75%(WGM75组)和100%(WGM100组)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蛋白质水平为45%)等脂(脂肪水平为10%)的饲料。结果显示,大黄鱼幼鱼各处理组的存活率(SR)和饲料系数(FCR)差异不显著;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各替代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处理组的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和肥满度(CF)差异不显著。全鱼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含量差异不显著;肌肉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肌肉灰分含量WGM50、WGM75组和FM、WGM25、WGM100组差异显著。各处理组大黄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WGM25和WGM100组显著低于FM、WGM50和WGM75组;丙二醛(MDA)的活性,WGM50组显著高于FM、WGM25和WGM100组;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各组间差异不显著;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WGM10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研究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小麦蛋白粉替代饲料(含40%鱼粉)中100%的鱼粉不会影响大黄鱼幼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7.
为筛选适用于大黄鱼miRNA研究的内参基因,选取饥饿试验组(EG)中饥饿21d及正常投喂组(CG,对照)的大黄鱼肌肉组织进行miRNA高通量测序,初步筛选得到稳定表达的6个miRNA:miR-23a-3p,miR-4508,miR-1961,miR-1297,miR-1956-3p和Let-7。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这6个miRNA和3个传统的内参基因(U6,5S和18S)在大黄鱼6种组织(肌肉、肝脏、肾、脾、脑和心脏)以及不同饥饿时间段的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并利用Ge Norm,Best Keeper以及Norm Finder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iRNA的表达稳定性优于传统内参基因。在CG组大黄鱼不同组织中,最稳定单内参基因是miR-23a-3p,最佳内参基因组合为miR-23a-3p和Let-7。在不同饥饿时间的EG组大黄鱼肌肉组织中,最稳定单内参基因是miR-23a-3p,最佳内参基因组合为Let-7和miR-1961。本试验结果为研究大黄鱼miRNA时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8.
为了研究饥饿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取大黄鱼幼鱼540尾,体重均值为(40.80±3.40)g,分组进行为期0 d(S0)、4 d(S4)、8 d(S8)、12 d(S12)、16 d(S16)、20 d(S20)的饥饿处理,测定背部肌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测定的大黄鱼背肌的16种氨基酸中,蛋氨酸含量在不同饥饿处理时间之间差异显著(P0.05),饥饿持续8 d其含量达到最小(0.48%±0.12%),16 d时达到最高(1.62%±0.23%);其余15种氨基酸含量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均表现出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6 d时达到最高,20 d时明显降低。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及氨基酸总量的变化趋势与上述15种氨基酸一致。在不同饥饿处理组的大黄鱼背肌中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S8组达到最大,为30.90%±0.28%;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在不同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所有处理组均稍大于对照组(S0);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则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在S12组时达到最低,其值为31.87%±0.65%。由上可知,通过适当的饥饿处理,可以改变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从而较好地改善大黄鱼的肉质风味。  相似文献   
139.
为研究温度对离体大黄鱼头肾巨噬细胞抗氧化能力和炎性反应的影响,从大黄鱼头肾组织中分离巨噬细胞结合贴壁筛选法得到细胞单层后,在不同温度(16、22和28°C)下培养备用。使用25μg/mL的脂多糖(LPS)孵育细胞2 h后,测定不同培养温度下离体细胞活力、呼吸爆发活性、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以及相关基因(SOD、CAT、Hsp70和IL-1β)表达的情况。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细胞36 h后,16°C和22°C条件下培养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28°C处理组;LPS处理组大黄鱼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性显著升高,但SOD和CAT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下降。高温(28°C)显著提高了细胞CAT酶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但SOD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变化差异不显著;LPS显著促进了大黄鱼头肾巨噬细胞IL-1β基因的表达,并且随培养温度升高细胞IL-1β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但大黄鱼头肾巨噬细胞Nrf2和Hsp70的基因表达量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加,且LPS处理组细胞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温度显著影响了离体大黄鱼头肾巨噬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LPS所诱导的促炎基因的表达,Nrf2和Hsp70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0.
为比较日本鲭和大黄鱼肌肉中微生物和代谢功能的变化及其与鱼肉腐败特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检测了2种鱼在冷藏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和菌落总数的变化,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细菌群落变化,并利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检验微生物与鱼肉腐败及组胺产生相关性,结合功能预测分析细菌群落组成与代谢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冷藏期间日本鲭和大黄鱼的pH、挥发性盐基氮、组胺、菌落总数等均呈上升趋势,且日本鲭上升较快;冷藏末期2种鱼TVB-N值和组胺含量分别达到76.34、59.98和59.92、3.11 mg/100 g;日本鲭肌肉中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先增加后减少,大黄鱼则整体呈下降趋势;2种鱼肌肉中的优势腐败菌均为希瓦氏菌属;日本鲭体内与TVB-N产生相关的菌共12种,其中10种与组胺产生具有显著相关性;大黄鱼体内与TVB-N产生相关的菌共7种,但未检测出与组胺产生具有相关性的细菌;冷藏过程中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为最主要的代谢通路,日本鲭样品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等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和丁酸丁酯代谢、丙酸酯代谢及丙酮酸代谢丰度均显著高于同一时期的大黄鱼,本实验从微生物代谢水平解释了日本鲭比大黄鱼更易腐败的原因,为不同水产品腐败特性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